书城哲学听南怀瑾讲《庄子》
8091200000037

第37章 过度地要求是不行的

原文:

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

译文:

不要随意改变已经下达的命令,不要勉强他人去做力不从心的事,说话过头一定是多余、添加的。

大师语录:

做人做事的道理,尤其做官的,做负责人的都要注意。“无劝成,”不要勉强人家的成功。光要求人家而不要求自己,这就是“过度益也。”过度地要求是不行的。学宗教的人,往往对自己很慈悲,对别人却过度地要求,很“克核”,“克核”就变成刻薄了。

心灵感悟:

不要刻意去要求别人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非洲某个国家内。那个国家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皮肤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惟恐不及。

有一天,有个长发的洋妞在沙滩上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她睡着了。当她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了。

此时,她觉得肚子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

她推门而入,选了张靠窗的椅子坐下。她坐了约15分钟,都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她看着那些侍者都忙着侍候比她来的还迟的顾客,对她则不屑一顾。她顿时怒气满腔,想走向前去责问那些侍者。

当她站起身来,正想向前时,忽然看见眼前有一面大镜子。她看着镜中的自己,眼泪不由夺眶而出。

原来,她已被太阳晒黑了。

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

佛法说: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你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所以,凡事不要刻意去要求别人怎样,要多为别人着想。

替别人着想,是一种理解和尊重。理解与尊重是人与人进行沟通的桥梁。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都不希望别人对自己不礼貌。而要想获得别人的理解与尊重,自己首先要理解尊重别人,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

中国有句古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不要刻意去要求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几下。

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僧人被那个人的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

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僧人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盲人吗?”

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来你是为了别人!”

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碰撞过?”

僧人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小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我了。”

僧人顿悟,感到道:“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身边啊!”

点灯照亮别人更照亮自己。由此可以参悟,在生活中与人方便,其实就是与己方便;帮助别人,实际上也就是帮助了自己。

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在遇到麻烦时,那些主动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总能得到我们的好感,并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事实上,你希望看到笑脸,你的脸上就要先有笑容。我们不能只是抱怨别人,埋怨周围的环境,而应该首先主动去关心别人,主动为他人做一些事情。人总是会“投之以桃,抱之以李”的,主动关心别人的人总会得到大家的欢心。

只有付出真诚,才能得到真诚,那些不过分计较自己,多为他人着想、主动帮助别人的人,总会受到大家的尊重。

富勒说过:“人类始终把一条黄金法则当成行为的准则。这项法则是:种什么因,收什么果。你可以欺负别人,但是根据黄金法则,最后你自己会尝到恶果。”这项法则不仅适用于你的行为,你所有的思想,最后也会回到你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