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听南怀瑾讲《庄子》
8091200000012

第12章 心无外物

原文: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译文:

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大师语录:

《逍遥游》点出了最后的结论,“无何有之乡”。如果真的到达了“无何有之乡”,了无一物可得的时候,这是真正的逍遥。

心灵感悟:

本来无一物

庄子说的真逍遥是说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空灵世界。如果真的到达了“无何有之乡”,了无一物可得的时候,这是真正的逍遥。跟后来禅宗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同一个道理。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

当时最优秀的弟子神秀作的禅宗偈子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时在寺里打杂的慧能后来偶尔看到,自己也作了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的意思说:我们的身心实际上和佛没有两样,只是被烦恼的尘埃污染了,不常常拂拭不行。

慧能的意思则是:“本来无一物”,自己的身也无,心也无,哪来的尘埃可落,哪来的拂拭可做。尘埃和拂拭都来自我们的分别心。

妄想再大,也被这高处挥来的“本来无一物”喝破,从所有的对立中超拔出来。

神秀所作的偈子,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并没有错。但虽然是很棒的偈子,其中却有分别心。认为有自身,是因为有修行的造作之心。

但是,慧能的偈子则从对立的分别中超脱出来,身和心都没有分别,为开悟而修行的造作之心也没有,真正地进入了无我无心的境界,是“本来无一物”的根本所指。

弘忍传衣钵给慧能,他就是后来的禅宗六祖。

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

佛常说放下才能得到解脱。其实,困扰我们的是我们的心灵,而不是当下的生活。如果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就会祛除心中的杂念,享受一种超然的人生。只要你有心迹存在,无论隐藏得有多深,别人都可以探查到。要不想被别人探查到心迹,只有一个办法——做到心无外物。

三藏法师自诩神通广大,他来到慧中禅师面前,想与他验证一下。慧中谦和地问:“早就听说你能够看透人的心迹,不知是不是真的?”三藏法师答道:“只是一些小伎俩而已!”慧中禅师于是想了一件事,问道:“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三藏法师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中禅师微笑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三藏法师又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笑着说:“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果然了得!”慧中禅师面露嘉许之色,称赞过后,随即将风行雨散的心念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禅定的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这才笑吟吟地问:“请问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三藏法师神通过处,只见清空无云、水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三藏法师使尽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全不见慧中心迹,一时惘然不知所措。

慧中禅师缓缓出定,含笑对三藏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道他人一切去处,好极!好极!可是却不能探查我的心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三藏摇摇头,满脸迷惑。慧中禅师笑着说:“因为我没有心迹,既然没有,你怎么能够探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