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听南怀瑾讲《庄子》
8091200000010

第10章 不要贪图虚名

原文: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

译文:

许由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获得了大治,而我却还要去替代你,我将为了名声吗?‘名’是‘实’所派生出来的次要东西,我将去追求这次要的东西吗?”

大师语录:

你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很太平,现在叫我来接班代理,我为了什么?求些虚名吗?“名者,实之宾也。”这个道理要注意,真正的“名”是实际行为成果的一个附属品,所谓主与宾之分,功劳是主体,有功劳因此就有大名。譬如一个人真有道德,接受了奖赏,那是名与实相同,如果没有事实而只有名,文学上就称为虚名,假的。许由的意思说:真正的名要有事实,要有功劳。天下如果没有治好,我出来为你抬轿子还有一点功劳,你现在已经治好了,连轿子都不用人抬了,我还出来干什么?

心灵感悟:

宁静致远,淡泊心智

淡泊是一种态度、一种修养、一种品质、一种德行,是一种人生所能达到的极高思想境界。属于我的,可以推却淡化,不属于我的,千金难动其心,这就是一种淡泊。

东晋陶渊明因为淡泊,辞官归故里,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三国诸葛孔明因为淡泊,在《诫子书》中谆谆告诫子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谓淡泊之极。

淡泊是一种从容,是对人生和世界深彻感悟的一种超越,人生在世,会被太多的事情所羁绊,很难达到心静的意境。

常言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大凡人恐怕都想给别人,给后人留下一个好名声,古往今来也确实有不少人,以自己的切实行动赢得生前身后名,流芳百世,英名长存。

求名,重名,无可厚非,名正言顺。孔子就很重视“名”,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说话就没有分量。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却把“名”弄歪了,追名逐利,不择手段。这就是过分贪婪导致的。

鲁迅先生是一位脚踏实地,品德高尚的人。他在厦门给友人的一封信上说:“我对于名声,地位,什么都不要。”

有一次,接到北京朋友来信说,有位瑞典的学者,准备通过刘半农等人,提名鲁迅先生为诺贝尔文学奖金的后选人。鲁迅谦虚地谢绝了,说:“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1936年春,《作家》编缉部要在邗物目录上端印一排世界著名文学家头像。为此来人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并建议把他的头像也印在上面,也被鲁迅谢绝了。

想得到名声,就要像鲁迅先生那样真正做到实至名归。有道是“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如果一个人热衷追求虚名,无疑是在饮鸩止渴,对个人成长、事业 发展都会留下祸患,那就会应了那句人们熟知的俗语——“图虚名,得实祸”。

关麟征是黄博军校一斯期生,曾在国民党军队中历任要职。他经过长期征战和宦海沉浮,逐渐看透自己前半生争名夺利的官场生活,于1949年秋辞去陆军总司令职务、退出国民党军界,拒绝接受随蒋介石飞往台湾的命令,借故在香港隐居下来。从此,他不参加任何政治性的集会和社会活动,不接见任何记者采访,断绝一切与党政军故旧的联系,整日以读书、写字为乐。其间蒋介石、蒋经国你子曾数度邀请他去台湾任职,并许以高官厚禄,他都婉言谢绝。从44岁至85岁逝世,他一直过着淡泊的隐居生活。

大千世界,万种诱惑,什么都想要,会累死你,该放就放,你会轻松快乐一生。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他们精神中不能缺少淡泊。否则,他不是活得太忧郁,就是活得太无聊。如果我们都能以淡泊的心态去看世上的一切,不计得失,不惊荣辱,我们就会活得轻松,活得精彩,活得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