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FBI心理操控术
8089100000031

第31章 故意犯点小错可降低对方警戒心

FBI认为,从人的隐性心理来看,人们总是倾向于自我的价值得到保护和尊重,不受贬低和伤害。因此,与太过优秀和完美的人交往,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莫名的压力。更为糟糕的是,很多表现完美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高度完美主义倾向的人,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很挑剔,这样往往会让人觉得他们有些“高处不胜寒”。

固然,跟具有非凡才华的人交往,我们可以学到许多知识和经验,我们会感到自我价值的提升。但是,当一个人的才华与我们相差很大,让我们感到遥不可及的时候,这种差距就会变成一种压力,促使我们敬而远之。因为与这些人交往总是衬托出我们自己的无能和低劣,使我们感到自我价值无法实现。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才华和能力在我们可以接受的心理限度内,会增加他的魅力,可当它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就会引起我们的拒绝或逃避。

因此,与“完人”比起来,偶尔犯点小错误的人更受欢迎。决定人际吸引力的因素就是这样复杂,有非凡能力的人会使人感到不可接近,反而是偶尔犯点小错误的人与普通人的距离更近,因为他们让我们感到一种真实性,这种真实性往往可以滋生人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安全感。这在心理学上就叫“犯错误效应”。

为此,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

阿伦森让所有参加实验的人员同时听一段录音,录音的内容是四位选手在一次竞争激烈的演讲会上的演讲。在这四位选手中,有两位是才能出众、水平几乎不相上下的选手;而另两位是才能平庸、水平一般的选手。根据心理学家事先的安排,才能出众和才能平庸的两组选手中各有一位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水杯。听完录音后,阿伦森要求所有参加实验的人排列一下对这四位选手的喜欢程度:才能出众,没有打翻水杯的人;才能出众,不小心打翻了水杯的人;才能平庸,没有打翻水杯的人;才能平庸,不小心打翻了水杯的人。

通过对所有参加实验的人员答案的统计和分析,阿伦森发现:最受喜欢的并不是能力出众而且没有犯错误的人,而是那位能力出众同时犯了错误的人。与他相比,能力出众而且未犯错误的人排在了第二位。这就是有名的“犯错误效应”的来源。

实验如此,事实也是如此,只有把自己置于低处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许多人之所以不会驾驭他人,其真正的困难就是过于自负,老认为自己是伟大的。过于抬高“自我”,而没有满足他人的“自我”。其实有时候我们犯点小错误,并不可怕,更不会影响我们的形象。

在职场上,我们随处可见,有些老板在对待下属时不愿意牺牲自己的一点点权威,致使下属无法展开工作。而很多看起来前程光明的青年也一样,由于过于追求工作环境的完美主义,导致自己迟迟找不到工作或频繁跳槽。而导致这些原因产生的深层心理根源就是:我们一直有一种感觉隐藏在我们意识深处,那就是我们总以为自己在某些地方比其他人更聪明。但是我们要想与人相处好,就要善于放下自己的“架子”,甚至犯点小错误,拉近和他人的距离。不让别人在我们面前有自卑感,这就是人际交往艺术的第一步。我们必须要小心维护那些想与我们保持友谊的人的自尊心。在他们面前,我们不能认为自己超凡脱俗,比其他人更重要。我们要谨记,只要我们有一丝自大的心理,无论我们是否在言行之中表现出来,它都能时刻通过我们的内心而影响我们的行为。因此必须要把自己“放低”,不要怕犯错误。

FBI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心理压力大,不愿意犯一点点小错误,主要是基于“完美主义”倾向。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能表现得优异和突出,最害怕的就是别人看到自己的缺点或是给予自己负面的评价,这叫做“不完美焦虑”。“不完美焦虑”产生的根源是对被别人评价为不完美的畏惧感。这种对于不完美的畏惧,迫使“完人”不断去追求完美。当一个人对来自他人的评价过度敏感,会体验到高度的压力,于是他们就会出现做事过于谨慎、害怕出错、过分在意细节和讲求计划性。同时,为了避免失败,他们将目标和标准定得远远高出自己的实际能力。

另一方面,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在评价他人的时候也会有着很苛刻的标准。这就会表现为对别人的品德和行为吹毛求疵,不允许别人犯错误,喜欢横加指责别人的不足之处。而且越是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就会受到越多的指责。这是因为当一个人将别人纳入自我的概念时,便以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别人苛求完美,对其不完美之处过分在意,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同族互憎”。

由此看来,一个人过于追求完美和优秀会给别人带来心理压力,因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不妨通过犯一些小错误的方法,来化解别人的不安,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