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研究
8078000000011

第11章 全球生产网络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恩斯特(Dieter Ernst,1999)认为,全球生产网络(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GPNs)通常被定义为生产和提供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企业关系,这种关系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连接起来,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它构成了全球化的重要微观基础。

全球生产网络是跨国公司在组织上的重要创新,它是以互补性分工为基础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并通过一些正式的规制(契约)来相互联系的组织模式。

全球生产网络作为一种复杂的生产组织方式,弥补和充实了除市场和企业这两种方式之外的大量中间产品的交易和中间状态的交易组织。恩斯特(DieterErnst,1999)提出了全球旗舰网络(Global flagship networks)为基础的全球生产网络。他认为,全球生产网络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创新,网络是公司间和国家间价值链分布的集合;网络参与者是具有清晰的等级阶层,参见恩斯特(Ernst Kim,2001)。跨国公司的网络特征表现为不同国家中垂直分布、相互衔接的经济行为。公司建立这种全球生产网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低成本地区获得灵活的、专业化的供应商。

格里菲(Gereffi,1989)的全球商品链(简称GCC)理论对全球生产网络作出了较好的理论解释。该理论从影响生产过程中关键作用者的角度,探讨生产作用者间的权力结构关系、地域性(territoriality),以及制度如何影响企业决策和生产网络等内容。汉德森(Henderson,2002)提出了更加完整的全球生产网络(GPN)概念,全球商品链的理论的核心概念加以修改与延伸,将许多原GCC抽象的概念,更细致与明确给出操作上具体落实的定义与内容,例如讨论镶嵌性的定义与对于权力关系的分类上。但事实上就方法论的比较而言,二者之核心概念其实无太大的差异,GPN较偏向对于GCC概念上的深化。

两者相同之处是都重视探讨生产主体的权力关系,还有地域性与制度如何影响企业决策和生产网络等等。不同之处在于,GPN不仅仅以GCC中生产作用者的角度加以分析,还包括从企业生产职能的网络加以区分(即研发、设计、生产、行销、服务等职能),其中权力关系强调价值创造的分布与意义,以了解企业如何组织与运作。

总之,生产和贸易全球化加大了发展中国家生产者的竞争压力,而科技进步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使得分散生产价值链各环节的活动变得可能。这些活动在不同的地区进行,并通过全球价值链(GVCs)和全球生产网络(GPNs)的生产系统进行重组。

2.权力支配结构:在此链中,企业间决定资源或要素,如何流动与分配的权力支配关系,是一种交易生产体系的协调过程。

3.地域性:以不同企业大小与种类的角度,来看生产扩散与营销网络是否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具有集中或分散的现象。

4.制度结构:确认地方、国家、或区域,其制度与政策如何影响链中每阶段的全球化过程。

1.从企业生产机能的网络角度加以区分(即研发,设计,生产营销,服务等机能),看企业如何组织与运作。

2.从链接中探讨企业间的权力结构的关系,权力的运作来源包含了:A。企业的权力:影响决策与资源的分布B。制度的权力:影响投资与领导型公司的决策C。集体组织的权力:影响公司在GPN中的区位及其治理方式。

3.讨论投入产出结构,其价值创造过程与转移的意义(即权力的分布),与GCC地域性讨论的相同点在于网络是镶嵌在空间性的考量,但必须注意其规模,且须以权利与价值创造的分布的观点作为基础。

4.制度如何影响企业的区位与生产网络。

5.镶嵌性的讨论,分为两种形式:

A。地域性镶嵌:指领导企业将生产机能扎根在不同地方,为了支持其网络各节点的机能,其中所包含的空间聚集程度,与承包网络的权力与社会关系,或地方政府政策,会随着地方而不同。

B。网络性镶嵌:特别指网络结构与联结程度,还有网络中参与作用者的稳定度与关系的持久度,特别是企业间的网络是由整合,控制与信任的关系所建构的,所以也可被视为网络作用者信用建立作用的结果,其中联结的密度与强度越高,代表镶嵌程度越高。

和GPNs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商进入国外市场,使出口产品多元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这些厂商获取新的技能,知识和技术,这些都被认为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因素。而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则可以开发新的技术市场,而不是在整个原有技术轨道上进行重复生产。它们可以加快自身的学习能力,比如通过共同的、有目的的和定向的努力,利用GVCs和GPNs与国外厂商合作来获得适宜的技术和知识,利用共同学习的外部性创造新的能力。

全球汽车业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发展程度已经相当成熟。

从生产方式来看,汽车业的发展曾经历了大规模生产、精益生产、平台生产,而当今的系统化设计和模块化生产供货有着独特的优势,更能够适应当代汽车工业发展的要求。在传统大批量生产模式下,汽车制造商负责设计和生产汽车,并且大部分汽车是由制造商运送给销售商。在这种模式下,供应链相对简单,为汽车制造商配套的零部件要么由内部的零部件部生产,要么外包给最低报价的竞标者。近年来,汽车这个兼具传统与现代特征的产业部门在推进模块化生产方面的努力是非常突出的。汽车业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表现为跨国公司及其各个网络内制造商和服务商在世界各地建立工厂和服务场所,由于这种地域嵌入与跨国公司的集中同步发展,全球生产在地区分散与少数跨国公司对品牌控制的集中同时加剧,共同推动了全球生产网络及其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即模块生产方式。同时,与模块生产息息相关的外包生产网络大行其道。

鲍威尔(Powell,1990)曾经对马歇尔式企业(把它叫做市场)、现代公司(把它叫做等级)以及关系型网络(把它叫做网络)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了模块化网络与其他交易方式的区别。

在大规模生产方式中,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售后服务都是在同一个企业内部完成。随着模块化的发展,企业生产某一产品时,无须再把所有的工序集中在内部,而是把每个工序加以分割,组成企业间的生产网络,以此实现高效率的协调和配合。目前,企业无须完成大而全的“垂直一体化内部生产”,而是在优势领域集中资源,不断深化行业重组。企业的生产方式由过去的追求大批量、少品种的大规模生产转向了小批量、个性化的大规模定制。由于大规模定制具有持续创新和敏捷制造的特征,纵向一体化的层级制组织结构已无法对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进行快速响应,因此跨国公司纷纷放弃了内部化的组织方式,转而采取核心竞争力战略,专注于核心业务和核心能力,与此同时将非核心业务纷纷剥离。因此,产业组织出现了纵向一体化分解的趋势,形成一种企业之间进行大量交易和合作的网络组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