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戎马一生建奇功:郭子仪
8073300000007

第7章 弱冠之年,勇夺武魁(1)

郭子仪跟随薛讷回到并州长史府之后,就开始作为薛讷的牙兵,也就是专门负责保护薛讷安全的兵。后来,吐蕃和突厥经常发兵,侵扰内地。于是,朝廷下令薛讷前去退敌,接到战报后,薛讷积极部署。但是在后来的战斗中,薛讷率领的唐军中了吐蕃军和突厥军的埋伏,损失惨重。但是,在郭子仪的竭力保护下,薛老将军一直安然无恙,并且在这几次战斗中,郭子仪都表现出了很好的军事才能,也赢得了薛讷的器重。随着战局的变化,朝廷又将薛讷调到凉州担任凉州镇军大总管。薛老将军便叫郭子仪三兄弟随他赴任,并提拔郭子仪为凉州大总管的牙兵队长。这个时候,郭子仪已经19岁了。

十月的时候,朝廷向全国各地发下了诏书,准备在明年正月初十,在京师举行武举考试,以便为国家提拔军事人才。得到这个消息后,郭子仪三兄弟都想报名参加,但又怕目前正是用人之际,薛老将军不让他们去应试。谁知薛讷却主动找他们来谈话,他说:“你们应该去报名参加武举考试,让你们的才干得到充分的施展。我老了,以后守边御敌还要靠你们啊。”薛讷还给他们写了推荐书——“举状”。为了能按时到京参加武举考试,郭子仪他们从十二月中旬就踏上了赴考的征途。郭子仪兄弟三人各骑着马从西城的金光门走了进来。他们都是第一次来长安。

说到这武举,还要从武则天时期开始说起。郭子仪出生时,正是李唐王朝历史上的特殊时期——皇太后武则天将国号改唐为周(史称“武周”)。公元690年春天,武则天降其子睿宗(李旦)为皇嗣,自加尊号“圣神皇帝”,改元“天授”,正式登上了皇帝宝座。女人登基称帝,君临万民,乃是破天荒的大事情。武则天称帝时期(690-704),遵循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的成规制度,国家政局基本稳定。朝野上下虽有反对势力,但未能形成大的政治风浪。武则天虽然代唐为周,但她与其子中宗、睿宗,其孙玄宗血脉相统,上未弃唐祀,下不绝唐嗣,终时又去周复唐,所以唐人不视“武周”为伪朝。

武则天即位以后,继续并发展了武德、贞观以来的科举选官制度。科举选官不重出身和财产,主要以学识和能力来选拔人才。它以国家典章的形式,将学识才能和社会地位结合起来,使得中下层“寒士”有希望通过考试竞争,求取功名利禄。在古代,科举考试“尚文”,以明经、进士二科为主干。考试分为杂文、帖经、策问三场,测验内容是诗赋文章、儒家经典和理政才干。这些显然是执卷吟哦的书生文士们施展手笔的领域。武则天对于科举制度的贡献,还在于创设了武举考试。武周长安二年(702)正月,朝廷初设武举,考试科目有骑射、长垛、步射、马枪、负重、翘关、材貌、言语等项,并且同时下令民间修习武事,在乡村设置木马或土马,让青少年男子练习骑射技艺。

武举考试由尚书省兵部主持,每年早春举行。其中“马枪”考枪法,在靶场四周矮墙上放置4个木人,头顶各戴一块三寸五分的方板。应考者使用八斤重的丈八长枪,驰马运枪,左右刺击方板,必须做到方板落地而木人不倒,刺中三板、四板为上等。“长垛”为远距离射箭,箭垛(靶)以木板制成,蒙以画有大小五个圆环的布帛,距离为105步。应考者使用一石之弓,试射30枝箭,成绩按射中环数分为四等。“步射”射草人,也是考箭法。另外还有“骑射”。“骑射”的靶场四周垒有矮墙,墙头上放置用动物皮缝制的两只小鹿,都是长五寸,高三寸。应考者使用七斗之弓,驰马而射,两发并中为上等。“翘关”(举重)是将长一丈七尺、直径三寸五分的大门闩,连举5次以上为中第。“负重”考试为负米5斛,行20步,即为中第。“材貌”取身长六尺以上,仪容俊伟,神采焕然堪为统帅者为上等。“言语”考问言辞,以应答详明为中第。

在这所有的考试项目中,应考者只要有任意五项达到合格就算是及第,而且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授以官职。武举考试不仅是为了选拔军官,更是要选拔出将帅之才。所以,朝廷对武举非常重视,而来参加应试的人也是非常的多。在当时的武举制度下,前来参加科举考试者都是“白身”(没有官资),一旦科举及第,便具有了“出身”,就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取得“出身”后,才能够参加吏部、兵部每年主持的铨选,担任文、武官职。铨选就是量材授官,吏部主持的称“文选”,兵部主持的称“武选”。兵部每年的武选,考察才能有五项内容:长垛、骑射、马枪、步射、应对,互有优长,即可取之。其内容与武举考试大致相同,主要有三项内容:一是武艺高强骁勇能战;二是应对详明富有才艺;三是躯干雄伟可为统帅。凡考选成绩优异者登而用之,量授官职。文、武官员的铨选,都要经过“三铨三注”审查,并由中书省起草“告身”——做官的凭信(任命状),最后由吏、兵二部正式授予候选人。告身上分别盖有“尚书吏部告身之印”与“尚书兵部告身之印”。凡接受告身者,要亲上殿廷面谢皇帝圣恩。皇帝通常有赏赐,并于朝堂赐宴,招待这些将任新职的官员们。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郭子仪20岁,正值弱冠之龄。此时的郭子仪经过多年的习武以及在军营中的磨炼,已经非常沉稳。后来,他们到了长安,又有薛讷的举状,于是很顺利地参加了武举考试。

武举开考的前两天,也就是正月初八。这时候春季的气氛依然还在,而且由于在正月初十举行的武举考试与十五元宵节很近,所以这几天有成千成万的人,从各地赶来观看武举考试兼观赏花灯。这次的盛举吸引了很多的人,有达官贵人、夫人小姐、公子哥儿、中外客商、和尚道士以及平民百姓,也有不少前来参加武举考试的举子。由于这许多人的参与,使得本来就已经很繁华热闹的长安城更加显得拥挤。站在高处,放眼望去,长安城里的大街小巷都挤满了人,一派车水马龙的壮观景象。

由于此时的长安城内非常拥挤,而且还没有到武举考试的那一天,所以很多专门的通道也被人们占用。郭子仪他们进了金光门之后,就很难行进,而是慢慢地前进。一会,他们兄弟三人来到了西市。西市很热闹,里面的店铺非常多。到处都是商贩们的吆喝声和顾客的要价声。在这里,郭子仪还看见许多从回鹘、撒马尔罕等国来的驼队,叮叮当当地走在大街上;那些缠着大包头的波斯商人,以及戴着尖顶罩帽的商人,站在街边叫卖他们的货物……这一切都使郭子仪他们感到很好奇。在这里玩了半晌,天也渐渐的黑了下来,郭子仪兄弟三人便在附近找了一间客栈住了下来。安顿好行李后,他们已经是饥肠辘辘了,这时候他们才意识到一天下来还没有吃饭。于是,他们便来到了一间饭馆吃饭。

到了长安,人们都是先尝尝这里的羊肉泡馍,而此时的店小二也向他们推荐这羊肉泡馍。于是,他们就要了几份。不一会儿的工夫,店小二端出了几张白面烤饼,他说这便是馍,并叫他们用手把馍掰成碎片放进碗内,店小二再把这三碗碎馍拿进厨房。厨师便在碗里放进一定数量的羊熟肉和原汤,再配以葱末、盐等佐料,然后端出去给郭子仪三人吃。郭子仪是第一回吃这羊肉泡馍,他刚吃几口就赞不绝口说:“味道不错,果然名不虚传啊!”张信也感觉这个味道非常好。这个时候的王奇只顾吃,由于他的饭量很大,所以王奇一连吃了两大碗,嘴里还念叨没吃好。郭子仪和张信看着三弟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付了饭钱就拉着王奇走了。第二天,郭子仪兄弟三人吃罢早餐,便带着薛讷写的“举状”,骑着马缓步朝皇城走去。由于郭子仪他们是第一次来到这样的地方,所以显得有些缩手缩脚的。他们怯生生地走进了高大巍峨的朱雀门,只见沿途有许多像他们那样的举子,都是朝兵部衙门走去的。兵部衙门前围了许多报名的举子,郭子仪他们等了很长时间才报上了名,领了“浮票”(准考证)。报上了名,郭子仪兄弟三人的心就放心了很多,只待明天的考试了。于是,报完名后,他们三人没有多做逗留,而是早早回到客栈,养精蓄锐,并且对第二天的武举考试做一些准备和商议。这一天他们非常兴奋,但是到了晚上,他们就显得非常平静。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将精神养好才能发挥出自己的实力。到了晚上,他们很早就睡下了。这一夜,对他们来说,过得很快。

第二天早上,也就是正月初十这一天早上,和煦的阳光照耀着京城长安,有些凉意的风吹拂着行人的脸颊。郭子仪兄弟三人骑着高头大马,离开了客栈朝校场的方向奔驰。只见郭子仪头戴天蓝色幞头,身穿两当铠甲,内着石青团花缎扎袖箭服,左腰间悬着一把宝剑,右腰间挂着一个朱漆描金箭壶,里面插满了箭。肩上斜背着一把硬弓,手提方天画戟,身跨九花虬。张信也是穿着两当铠甲,内衬火红色扎袖箭服,头戴红色巾帻,手提点钢枪,骑着黄骠马。王奇则是一身黑箭服,黑幞头,身跨乌骓马,背插双刀。兄弟三人提辔并行,缓步进入校场。这时,许多像他们这样背弓挟箭的举子,都已经陆续来到了校场,校场周围黑压压地坐满了观看比武的人,场面非常的壮观。此时的郭子仪除了兴奋还有一些紧张,因为他从来没有面对过这么多人,并且还要自己站在台上。但是,看到这些场面,郭子仪便心里有些紧张,可是过了半个时辰,他又平静下来了。

郭子仪他们突然看见有五个胡人,迎面朝他们走过来。郭子仪定睛一看,原来又是安禄山和史思明等人。真是冤家路窄。安禄山等人也身着戎装,肩背硬弓,腰挟利剑,骑着高头大马。为了不扰乱自己的心情,郭子仪控制自己尽量不和安禄山起冲突,而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静观变化。

随着炮响三声,四位主考大人身穿绯红官服走上了检阅台。“武举考试开始!”传令官在台上大声地喊着。考试的第一个科目就是平射。这个科目主要考举子的射箭技术和力量。平射又分长垛、骑射、步射、穿孔四项。监考官按照花名册宣读名字,每次参加考试的有十个人,分为数次。考试很快就轮到了郭子仪,只见他娴熟拉射弓箭,前三个科目过后,主考官便仔细统计,郭子仪名列榜首。随后的就是安禄山、哥舒翰、史思明、程千里、张信等人。前几个科目虽然郭子仪都是第一名,但是他和安禄山这些人的差距并不大。所以,对他们来说,在射箭这个大科目中,第四个小科目将会决定谁会胜出。第四个小科目是穿孔,这也是考射箭的技能,只是用的道具不同而已。“穿孔”是这样考试的:把铠甲挂在靶子上,然后让举子站在距离靶子一百零五步远的地方,手持“一石”(约一百二十斤)弓,用重六钱的箭来射靶,谁射穿的铠甲多,谁就得分高。比赛开始后,其他人都在跃跃欲试,而郭子仪却席地而坐,合掌闭目,气运丹田。这时,许多举子都开始射靶了,有的射穿一层铠甲,有的射穿二层铠甲,大家都在等待着高手出现。

这次是安禄山在郭子仪之前比试射箭,只见安禄山和史思明得意洋洋的走上了靶场。他们两人各手持一石力弓,与其他那八个举子站在一条线上。安禄山和史思明要求在挂三层铠甲时才开始射箭。不久,这八个举子在射穿二层铠甲后,便纷纷落马了。到射三层铠甲时,只剩下安禄山和史思明了。监考官唱名后,安禄山便挺起他那个浑圆的身躯,像个活佛似的纹丝不动。只见他缓缓地举起了“一石”力弓,把六钱箭搭上了弦,把力弓拉成了满月。“嗖”的一声,六钱箭直飞向三层铠,牢牢地钉在离护心镜一寸的地方。他一连射出五支箭,箭箭都射穿三层铠甲。史思明也不甘示弱,他发出的五支箭也牢牢地钉在三层铠甲上。

“大哥,安禄山和史思明都射中三层铠甲了!”王奇激动地对郭子仪说。郭子仪仍然无动于衷,还是合掌盘坐在地上。休息了一会儿,安禄山和史思明又走进了靶场,准备射击四层铠甲。只见安禄山站在射靶线上弯弓搭箭,连射出了五支箭,都牢牢地钉在了四层铠甲上。史思明也射出了五支箭,却没有一支箭射中铠甲。当监考官叫出“安禄山射中五箭”时,场上欢声雷动,不断地鼓掌。后来,安禄山要求射五层铠甲,场上工作人员马上在靶子上挂上了五层铠甲。这时,全场鸦雀无声,围观的人都在用力地盯着安禄山,似乎是期待奇迹的发生。虽然安禄山在这次的一组中已经胜出,但是他想要挑战更高的水平,心中却也是没有底。只见他使出全身力气,脸涨得通红,嗖嗖的几声,安禄山一连射了五箭,但是这次一箭都没有射中,箭都掉在了地上。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场的人都显得有些失望。安禄山退出校场后,哥舒翰、程千里随着其他八个举子也开始进了靶场。这十个举子射到第三层铠甲时,只剩下哥舒翰和程千里两人。后来两人又各射五箭,都射中了四层铠甲。可是一等到射五层铠甲时,也和安禄山一样,无一中的。哥舒翰长叹一声,将这把一石力弓摔到了地上。程千里则笑了笑,说:“看来这次科举考试也和上届一样,没有射穿五层铠甲的能人。”听到程千里这些叹息,哥舒翰也显得很沮丧,他摇摇头说:“难,真难呀!你想那五十多年前的大将军薛仁贵,何等的英武,何等的有神力,才射穿五层铠甲。现在,朝廷久未用兵,练武之人恐怕是越来越少了,更别说是像薛仁贵这样的英雄人物。”别人都在大声欢呼叫好,而此时的郭子仪还是那样悠然自得,双手合掌,盘地而坐。安禄山、史思明等人看到没有人超过他,心中自然是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