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人本教练模式
8072100000027

第27章 贯彻执行

前面几次提到,在目标和成果之间,有一个重要的转换器——行动。任何好的想法,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够转变为现实。与付出这种心态相对应的领导技巧是贯彻执行,也就是人们的行动力,付出让人们在心态上愿意去行动,贯彻执行则是在行动上真正落实。

不少人有很好的想法,也能够拟订出清晰的目标,可就是无法办到。企业成员在展望愿景和制订目标的时候信誓旦旦,企业的氛围里充满着雄心勃勃,可是成员们最终却永远达不到目标。这是什么原因?

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有详细的规章制度,有完善的安全条例,可安全隐患无法杜绝,安全事故屡禁不止。人们在各种场合都说人的生命最重要,要把人放在第一位,可是每年还是接二连三地出现了煤矿塌方吞噬生命的重大事件。这是什么原因?

很多公司设计了时尚而完整的企业形象系统,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愿景,喊出了振奋人心的口号,领导者为蓝图中的公司激动万分。然而,企业的成员对此无动于衷,他们听说过公司的愿景,却从来不知道愿景的真正意思,他们觉得公司新换的形象很“养眼”,但不了解它有何含义和意图,他们偶尔也会喊喊口号,不过那一定只限于在公司的宣誓大会上。是什么导致了策略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在中国的东北,有一家大型的国有企业,因为经营不善导致破产,后来被日本的一家财团收购。出乎意料的是,财团只派了几个人来,除了财务、技术、管理等要害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换成了日本人外,其他的人员根本没有变动。制度没变,人没变,机器设备没变。日方就一个要求:把以前制定的制度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结果不到一年,企业就扭亏为盈了。日本人的绝招是什么?

以上的问题有一个共同的答案:执行。

好的想法并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人们往往在策略和现实、目标和成果之间搭上了直通车,现实不如意就反思策略,成果不理想就检讨目标,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关键过程——执行。当决策没有得到切实执行,当目标没有被达到,领导者们习惯从组织结构、流程管理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寻找答案,很少有人解剖执行的情况。真正的问题不是策略和目标,而是执行不力造成了距离。

人本教练模式的精髓不是懂得概念,而是通过行动将概念发挥出来,以行动来展现执行力,从而创造出成果。教练型领导实践计划(简称T-Action)是将目标转换为成果的一个工具和过程,整个T-Action架构不断支持被教练者行动、行动、再行动,通过实践提升领导素质和能力,以成果来见证进步。

一个快速有效的行动来源于细致周密的目标计划。首先是清晰愿景,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其次是制定目标、行动和成果的关联图,以表格的形式直观而明确地表达出来;第三步是排列优先顺序,此时将焦点放在行动上,在一连串的行动项目中确定启动的先后顺序;第四步是明确时间性,将目标、行动和成果赋予明确的时间,为它们设定一个截止日期;第五步,可以制定更为详尽的目标、行动和成果的关联图,比如制定一周的实践计划。

执行就是将上面所制定的关联图,按照先后顺序和设定的时间,一步步地完成。执行力如何,可以用关联图来检视,完成的程度越高,执行力就越强,相反就是执行不力,当然,不去实践的人,是谈不上执行力的。关于执行力的具体要求,华润零售(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说出了一个量化的标准:100%的人在100%的时间里,按照100%的标准,100%地执行以达到100%的目标。

教练交叉运用激励和挑战两种方法,来促进对方的行动。激励的目的是协助对方发掘自己的优点,激发对方完成任务的意愿,肯定他所创造的成果,增强他去完成任务的自信和动力;挑战的目的是支持对方冲破自己的限制,发掘更多的可能性,挑战对方比预期做得更好。

在对方执行力下降,或者犹豫不绝的时候,挑战的作用比较大。此时不是挑战对方的概念和理论,而是挑战对方的行动,让对方给出明确的行动宣言,包括:“你会采取什么行动”、“你下一步要达到什么成果”、“最快是什么时候做到”、“具体成果是什么”等等挑战内容。挑战不是质疑和恐吓,而是看到对方的可能性而引发对方看到愿景,要求对方在行动上做到卓越。

贯彻执行中有一个重要的区分,区分“不想做”和“不能做”。“不为”和“不能”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情况,《齐桓晋文之事》对此有明确的阐述,孟子对齐宣王说:“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当人们“不想做”,那就是调适性的问题,如果不能洞察“不想做”的真正原因,解决不了这个内在的问题,那就谈不上执行力;当人们的执行力受“不能做”的影响,就要加强他们的技术水平,从技术上寻求突破,同时在调适上也不松懈,毕竟“不能做”会让人们产生“不想做”的念头。

执行力是什么?《执行力》一书认为:执行力是一种纪律,是策略的根本。执行力是企业领导人的首要工作。执行力必须成为组织文化的核心成分。企业的执行力不强,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在执行决策方案的过程中,标准逐渐降低,越到后面就越远离原定的标准;第二,执行计划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延误,有些工作甚至不了了之,严重影响了计划的进度;第三,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随意性很大,执行的力度越来越小,甚至虎头蛇尾,没有成效。

执行力不强是企业的“软肋”,领导者以为尽心尽力、胜券在握了,满怀欣喜地等待成果,等来的却是意外。执行力低下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有几个主要因素:领导者只重策略,不重执行;领导者朝令夕改,员工无所适从;制度设计烦琐,无法可依;流程复杂,造成策略衰减和变异;员工缺乏能力,无法执行;奖惩不分明,执法不严;缺乏监督机制,违者不究;对执行力的评估缺位;没有建立执行力文化。

领导者做正确的事,管理者把事情做好。策略可以商榷,目标也可以探讨,但是,一旦决定要执行,执行就是没有任何讨价还价余地的彻底而坚定的过程,就像古人所说的:“军中无戏言”、“令出如山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