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人本教练模式
8072100000018

第18章 行动计划

人们用“眼高手低”来指那些知道得多,但是却做不到的人。知道并不等于做到,信念改变了,心态迁善了,可是不去实施,不将信念和心态与行动结合,那就等于隔岸观火,对岸的火烧得再大,同自己也没有关系。这种置之度外的游离状态,不是真正的改变。知道得多而不去行动的人,幻想大于成果,在生活中可能倾向于喜欢评论和抱怨,会经常羡慕地谈到很多目标,目标对他们来说,常常不可触及。

追求舒适是人的天性,人都有懒惰和拖延的习惯,只有将计划制订得详细,才可以经常按照计划来检视行动,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何处,离目标还有多远。教练帮助对方跟进和检视,在对方碰到困难,或者是出现气馁的时候,挑战对方去清晰目标、反映真相以及迁善心态,进一步将更强的信心注入行动之中。

行动计划对被教练者的价值在于:第一,负责任的心态,行动计划是客户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负责任地为自己铺排行动的体现,令到被教练者为自己的行动、成果负责任;第二,有承诺地去创造成果,目标是遥远的未来,成果才是现实,收获成果的喜悦让目标有存在的价值,行动计划是创造成果的保障;第三,加强信心及坚定立场,人们面对自己的理想,未必能在时时刻刻都会保持信心,特别是在面对逆境冲击的时候,信心容易降低,一份有效的行动计划能够在人们动摇、怀疑、担心的时候给予最大的支持,坚定信心与立场。

一份有效的计划需要包括“目标、行动、成果”三个最基本的元素。目标是一个方向,是行动的指南针;行动是有效达到目标的行为,是目标和成果之间的转换器;成果是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是检视目标的一个标志。

人们经常混淆“目标”与“成果”之间的关系。如果混淆了两者,人们的生活和努力就变成是成果的数字推动,看不到数字背后的意义,结果就可能丧失积极努力的动力。两者之间区别的关键在于,目标可能是具体的数字,也可能是一个理想和方向,成果则必须是可被准确量度的硬指标!

协助被教练者制定行动计划,要将焦点放在对方身上,其中有不少技巧,可以帮助教练更有效地完成这个步骤。以下五点是教练要特别留意的,如果忽视这些方面,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对方走入新的误区。

第一,被教练者是选择自己的生命,不是为他人而活。有些人在做行动计划的时候,敷衍了事,草草收场,仅仅把它看成一种形式,当成一个不得不向教练交差的任务来完成。教练要帮助对方清晰,行动计划是为他自己而做的,不是为了教练或者别的什么人,换句话说,被教练者是向他自己承诺。

第二,愿意开发可能性。有些被教练者面对压力和挑战的时候,很容易乱了方寸,制订的计划被搁置一边,有步骤的行动被蛮干取代,行动的心态充满着压抑。教练者要帮助对方进行调适,从启发新的可能性的角度出发,积极面对压力和挑战,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第三,由自然开始。要结合自身目前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性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不要脱离实际,否则行动计划将变成人的精神压力,成为人进步的阻碍。成功的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长期坚持,自然而为,水到渠成的渐进过程。

第四,迫切性。不少人有“等明天”的习惯,以为行走在路上才是行动,不知道准备去路上也是在行动,行动是刻不容缓的。从被教练者的行动计划当中,留意是否体现出他对成果追求的迫切性。没有迫切性的计划本身就反映着对方对于目标成果的信念,所以本身已经是要被教练的地方了。

第五,负责任。被教练者必须诚实,也就是说,他的行动计划,从目标、行动到结果,都是真实可信的,是他真正所想、所做和所获的。欺瞒、搪塞、敷衍的态度会令行动计划仅仅变成一份交给教练和领导的功课,没有任何实际效果。更关键的是,诚实表示被教练者对自己的行动计划有一份认同,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体验。另一点,被教练者的行动是去创造,而不是去牺牲,面对更大的压力,有些人会用牺牲的心态去危害他个人生活的其他层面。教练要帮助对方看到这种心态产生的结果,挑战对方用创造性的心态去突破局限。

从厘清目标、反映真相、心态迁善到行动计划,教练过程完成了一个过程,然后再进入厘清目标,也即开始检视成果,洞察行动的方向和目标之间的偏差,开始新一轮的教练过程。事实上,在具体进行中,这些步骤经常穿插进行,互相补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有效性在于人们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教练的四步技巧契合人字模型。厘清目标是探究人的“因”,反映真相是反映现象背后的“因”和“道”,迁善心态是在“道”上完成,而行动计划要运用技巧和工具,主要是人的“术”。检验“术”是否有效,再次回到“因”和“道”。所以说,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内在联系环环相扣,结合成一个立体的人。

镜子通过镜面反射,让人们知道外表形象,教练通过有效沟通,帮助被教练者打开信念、迁善心态,达成目标。镜面反射是无声的语言,人们只能从中看到外在,而看不到内心,教练则是立体的镜子,透过外在照见内心。这面立体镜子的功能是通过四个能力的结合来实现的:聆听、发问、区分和回应,也就是人本教练模式的四种教练能力。

人们天生就有沟通的能力,沟通的基本元素是听和说,一般人沟通是为了传达信息,交流感情,而教练的沟通则是为了穿透外在,到达内心。教练的立体反射是如何借助这四种能力达到的?在此有必要介绍著名的约哈利窗。

约哈利窗是一个研究人际互动关系的理想模型,1955年由加州大学西部研究中心Joseph Luft 和Harry Ingram两人提出,成为了现代人力资源和管理中的重要理论。约哈利窗显示,对每一个人来讲,世界有四个部分:第一,自己知道,他人也知道的事情,是公开的信息;第二,自己不知道,但是他人知道的事情,是个人的盲点;第三,自己知道,他人不知道的事情,是隐私;第四,自己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的事情,是未知之事。

教练技术的焦点在于人,教练的对象在对方,人本教练模式把约哈利窗的焦点集中在“我”身上,更为清晰地表达其在教练技术中的指导作用:第一,我知道关于我的事情,他人也知道关于我的事情,是公开的信息;第二,我不知道关于我的事情,他人知道关于我的事情,是我的盲点;第三,我知道关于我的事情,他人不知道关于我的事情,是我的隐私;第四,我不知道关于我的事情,他人也不知道关于我的事情,是我的隐藏潜能。(见下图)

约哈利窗的四个区域是随时变动的。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知道的事情越来越多,经历越来越丰富,公开的信息和隐私也逐渐增多,图中的竖线会向右移动。不过,在认识“我”上,并不一定是这个变动方向,当人们成长和成熟后,形成了很多信念和看法,其中不乏错误的信念,如果固执于这些错误的信念,或者从来不去观照自己,那关于“我”的盲点则越来越大,潜能被掩盖得更深,竖线的变动方向则是向左!

教练反映真相,帮助对方迁善心态,更真实地看到自己,将图中的竖线向右移动,减少信念中的盲点,这是反馈的过程;教练挑战对方厘清目标,做行动计划,不断检视行为与目标的距离,最终把心中的目标变成现实的成果,将图中的横线向下移动,让潜能浮出水面,成为个人的能力和表现,这是披露的过程。聆听、发问、区分和回应四种教练能力是教练反馈和披露的工具,借助它们,教练帮助被教练者有效地变动他的约哈利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