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老中医运动养生经
8068100000007

第7章 运动养生,需把握阴阳张弛

《黄帝内经》强调精、气、神的统一,指出“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讲求意识活动、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密切配合,这也是运动养生的最大特点。

很显然,这是在阐明一个道理:“动则身健,不动则体衰”。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运动,可以全面、系统地锻炼身体的各个部分,只要养生的原则把握得当,相信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

提挚天地,把握阴阳

《黄帝内经》中这样提倡“提掣天地,把握阴阳”。这就是要求人们根据自然界和自身阴阳相互变化的规律,来适应自然,达到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猿之所以能进化到人,人之所以繁衍昌盛,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就是“适者生存”的道理。作为一般的养生防病,首先就是认识自然变化的规律,即自然界是物质的,而且这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只有不断运动,才会发生变化;只有变化,才产生世间万物。这种运动变化统治了整个宇宙,因此产生了天体和生命。

阴阳学说的理论,告诉我们:物质世界和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生命是由天地阴阳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古人又认为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升降的会合,称为“气交”,人和生物都生存在这个“气交”当中。天地的“气交”变化运动,孕育了整个生物界。因此,我们的升降出入都生存在这个“气交”之中。

天地的“气交”变化运动,孕育了整个生物界。气,心主血,肺的功能障碍则会影响到血液的运行,“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可以见气血淤滞之症;如,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那么就会导致“心肾不交”之症;再比如,脾主升清,胃主和降,脾胃不和,就很容易出现饮食停滞等症。

总之,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的运动失常,则会影响到脏腑、经络、气血等各方面功能的协调平衡,导致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等各方面的多种病变。我们在运动养生时,一定要懂得“提掣天地,把握阴阳”的道理,来进行合乎科学的养生和保健。

阴阳运动的盛衰决定寿命长短

形体是气血精神所居藏的府舍,是生命活动的场所。形体健壮,生命力才能旺盛并正常发挥与自然界和社会的通应关系,预防或减轻疾病所造成的伤害;形体衰败,则气血精神无所藏附,生命力亦将随之消减衰亡。而且,形体的衰败,已经就是衰老的外在征象,故保持形体健壮,亦是预防衰老的重要措施之一。再从形神关系来说,神为形之主宰,形为神所藏舍之处,形神相即,不能分离,这亦是养生必须形神并养的原因所在。但神欲静而忌躁,形则宜健而当动,《吕氏春秋》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蠢,动也,形气亦然。”

《三国志·华佗传》亦记载华佗对其弟子吴普的教导:“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华佗并创制五禽戏作为运动健身之用,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实际上早在先秦时期,具有早期气功雏形的“导引”术已经相当普遍地被用为保健防老的运动锻炼方法,如《庄子》中即有“鸟经熊申”之说,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导引图》中更记载了多种具有不同锻炼方法的导引动作,而《内经》亦多处提到“导引按芷”及“披发缓形,广步于庭”等具体锻炼方法。

后世养生家更把运动锻炼特别是气功锻炼作为保健防老、延年益寿的重要措施,并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和气功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中的“十二势”以及气功中的各种动功等,这些传统的运动锻炼方法与现代体育运动同样都有良好的强身健体、增强体质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古代医家在“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的形神统一观指导下,在气功、太级拳等多种运动健形的锻炼方法中,均提倡与“调气”“意守”等静心敛神的养神方法互相配合,使原本是互相对立的“动以健形”与“静以养神”两种养生保健措施得到完满的统一。气功运动正因其具有健形与调神的双重作用,作为中医独具特色的保健防病方法而广为世人欢迎。

但我们亦要清楚地认识到:气功锻炼的作用主要在于运动健身和精神调摄,以此调整机体内在环境,从而提高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因而是一种良好的保健防病方法,对疾病恢复期亦有良好康复作用,但作为治病方法则宜审慎看待,可以当作一种辅助疗法配合使用,但不宜贸然替代或排除其他常规治疗方法。

古代就有人认识到健康的秘诀是每天锻炼腰和腿。步行或跑步不仅使腰和腿部肌肉变得结实,而且也促进新陈代谢,使肺和心脏强健,并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

饭后散步可以增进消化系统功能,促进肠管有规则地蠕动,还可降低高血压,降低血脂,减轻体重,因而有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人的自然寿命应超过百岁,最高可活到150岁。

有人提出:“不活百岁是自己的错。”有人曾风趣地说过:“九十不稀奇,八十正当时,七十小弟弟,六十算老几?”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延长自己的寿命呢?那就是要做到四季不懒,五谷皆食,六欲不张,平易近人,广交朋友,酒少烟除,十分坦荡。人活百岁不是梦。走路或跑步可因人而异,可步行、间歇跑、慢跑、持续跑等。或其他形式的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打球、爬山、体操、上楼梯等等,且要持之以恒,切忌一曝十寒。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中曾这样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文、武,原指周文王、周武王,拉开弓弦称“张”,放开弓弦称“弛”。这句话的原意就是,治理天下必须宽、严结合。后来,人们更多的用这句话来比喻生活中必须劳逸结合,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剧烈运动可能危及寿命

如前所述,运动锻炼可使生命力更加旺盛,适度而持久的运动,大大有助于养生保健,但剧烈而持久的运动,超过了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则极易导致一些危急病症的产生,如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甚至危及生命。

国外有家保险公司在调查了5000名已故运动员生前健康状况后发现,其中有些人在40~50岁左右就患有心脏病,许多人的寿命比普通人还要短,这是由于运动量过大的缘故。这可能是因为运动员生前过大的运动量,加速了人们体内某些器官的“磨损”,造成了生理功能的失调,从而导致生命过程大大缩短。

自我运动的检测

自我运动检测,就是定期地检测自己的运动成绩、生理指标和自我感觉,进行详细登记,并对这些数据综合分析,用以评价运动的强度和密度是否安排得当,通过运动是否达到了增强体质,提高技能的目的。适当的运动负荷,应该在运动后睡眠正常、饮食良好、精神振作、情绪愉快,反之,就可能是运动过量。反映运动强度最易检测的生理指标是运动时的心率,即每分钟的心跳次数。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心率的变化,来调整所采用的运动强度。

适度不疲,循序渐进

运动养生是通过运动锻炼,以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因此,要注意掌握运动量的大小,尤其是体质较差的人更要注意。若运动量太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起不到健身作用;而运动量太大,则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反而会使身体因过度疲劳而受损。尤其是初次参加运动的人,开始时运动量不宜过大,时间也不宜过长,以便逐渐适应。对于某些较剧烈的运动,初次锻炼可能引起肌肉酸痛,不必担心,继续坚持锻炼,1周左右症状就会消失,2~3周后就会尝到甜头。因此,开始3周左右的时间很是关键。因此,初学乍练,要从基本功、入门功开始,认真体会练功要领,逐步加深功夫,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由简到繁,由浅人深,循序渐进,逐步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把基础打好,防止出现偏差。

杨力养生总“动”员

安排相对固定的时间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运动医学的研究认为,每周至少应锻炼3天,每天50~60分钟,如每天坚持认真锻炼10分钟以上,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般认为,最理想的是每天坚持运动,实在有困难的,也应隔日1次,每次30分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