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清人所作小说《钟馗斩鬼传》和《唐钟馗平鬼传》里,时间则往后挪到了唐德宗时代,内容也更丰富了。说钟馗字正南,终南山(陕西秦岭)秀才。生得丑恶怕人,但才华出众。唐德宗时,进京应试,不假思索,一挥而就。主考官韩愈、陆贽阅后拍案叫绝,遂点为头名状元。但德宗以貌取人,听信奸相卢杞谗言,欲将钟馗赶出龙廷,钟馗气得暴跳如雷,当场自刎而死。德宗悔恨,进将卢杞流放,并封钟馗为“驱魔大神”,遍行天下,以斩妖邪。阎王并助其一文一武——含冤、负屈二将军,奈何桥守桥小鬼化为蝙蝠,为钟馗作向导。钟馗剪除鬼魅,立下大功,上奏玉帝,被封为“翊圣除邪雷霆驱魔帝君”。
清初张大复所编《天下乐》传奇,演了钟馗全部故事。虽剧本已佚(只留下《嫁妹》一出),但《曲海总目提要》记下了主要剧情:
杜平乐善好施。赠金给钟馗赴京应试,钟馗以妹许嫁。钟馗为人好刚使气,一天醉酒,进入一寺。见僧众正为好友杜平作瑜珈道场,十分生气,便毁榜殴僧,并对杜平说:“人之祸福在天,何得托名于鬼!若鬼果能作祸于人,是为害人之物,必当尽杀而啖之!”后被鬼告到观音面前,观音知其正直,不将为神,但怒其谤佛,决定使其损福寿。钟馗在往长安应试途中,走进一条山谷时,为众鬼所困,脸颊被损变得十分难看。后入京考中状元,终因貌丑被黜,含冤而死。死后,钟馗奏之玉帝,被封为“斩祟将军”,领兵三千,专管人间祟鬼厉魅。钟馗了却生前心愿,遂将小妹嫁与杜平。
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钟馗因貌陋而被皇帝免去状元,一怒之|下,撞阶而死。与其一同应试的同乡好友杜平将他安葬。钟馗感报杜平恩义,遂亲率鬼卒于除夕返家,将妹妹嫁给桂平。这就是有名的“钟馗嫁妹”。
《天下乐》、《斩鬼传》等戏剧、小说固可虚拟加工,但《补笔谈》引唐人题记等所记钟馗事,言之凿凿,煞有其事。事实果如其然否?历史上到底有无钟馗其人?
遍查唐史,并无“终南山进士钟馗”其人。其实,钟馗不过是人造的。这正是以怪治怪,以毒攻毒之意。古人造出钟馗,心理也正在此。那么,钟馗的来历又如何呢?前人对此作过不少考证。
唐代王仁煦所缩《切韵》中已明确指出:“钟馗,神名。”其实,有关钟馗的传说早在唐以前就有了,“钟馗之说,盖自六朝之前,因已有之。流传执鬼,非一日矣。”《北史》载北朝有人叫喧,其本名钟葵,字辟邪。这就是说当时已流行钟馗辟邪的传说。
故其取名“钟葵”而字“辟邪”。
古人迷信鬼邪,取名也要取个能辟邪的,以求压制鬼魅,自己取胜。正如清代学者赵翼《陔余丛考》所言:“古人名字,往往有取佛仙神鬼之类以为名者。”故后魏、北齐及周、隋间,多有名钟葵者(钟葵亦写作钟馗)。如魏献文帝时,有大将杨钟葵;魏孝文帝时,有顿丘王李钟葵:北齐武成帝时,有宦官官钟葵(亦作官钟馗);隋朝宗室有杨钟葵,汉王部将有乔钟葵。六朝以后,很多人取名“钟葵”,这就是希冀不怕邪恶,容易长成和长得健壮,或希长命百岁。正如现今还有些人给孩子取名“铁蛋”、“石头”、“柱子”一样。隋朝的乔钟葵亦作乔终葵;唐时,王武俊部将张钟葵亦写作张终葵。于是,明代学者杨慎、顾炎武等人即循着“钟馗,即钟葵,即终葵”的线索,得出了钟馗神话传说源于远古时代“逐鬼之椎”的论断。
《周礼·考工记》云:“大圭(一种玉器名),终葵首。”注:“终葵,椎也。”疏:“齐人谓椎为终葵。”所谓“椎”者,棍棒也。椎者何用?“盖古人以椎逐鬼,若太傩之为耳。”看来,远古时代齐人以“终葵”为“逐鬼之椎”,后世以其有避邪之用,遂取为人名。流传既久,则又忘其原为辟邪之物,而看成逐鬼之神,又因字音相同,“终葵”亦可写作“钟馗”,再加上明皇之梦的渲染,吴道子之画的流行,于是,“逐鬼之神”又被附会为真能捉鬼食鬼的终南山进士姓钟名馗者耳!
从音韵学的角度看,“终”与“葵”二字反切,即“终”字声母与“葵”字韵母相拼,正是个“椎”音,正如《通俗编》所云:“钟馗与《考工记》云终葵通。其字反切为椎,椎以击邪,故借其意以为图象。”这就是说,“椎”本是大木棒,上古的齐国人称其为“终葵”。终葵是用来打击妖魔鬼怪的,后来把它人格化了,后世就产生了钟馗捉鬼的传说。钟馗本身不过是用以击邪的大棒(椎)的化身。钟馗的衍变倒是颇具戏剧性的。
钟馗能成为逐鬼之神,除其本是桃木大棒的化身之外,还与远古的驱逐疫鬼的“大傩之仪”有关。所谓“大傩”,即古人腊月禳祭以驱除瘟疫。主持大傩之仪的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月,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从宫室里巷一直到荒郊野墓,到处驱逐鬼魅。到了汉代,大傩之仪已成为岁暮皇宫的重大礼仪,从皇室到君臣、武将乃至虎贲、羽林郎将皆按时参与。先是十二神追恶凶,然后方相氏与十二兽舞蹈在巡视宫室三遭之后,由驺骑传炬出官,一直传到城外雒水,并将火炬扔到激流之中。礼仪结束前,还要将苇戟、桃杖等赐予公卿、将军、诸侯,以表示恩宠。但后来大傩之仪逐渐为跳钟馗、挂钟馗神像的习俗所代替。
总之,古代时候曾称一种棒槌(椎)为终葵。在举行驱疫逐鬼的大傩仪式时,总要“挥终葵,扬玉斧”,逐渐成为驱鬼避邪的象征。魏晋以降,常有人以钟葵、钟馗(与终葵同音)为名为字者。到了唐代,好事的文人杜撰了钟馗捉鬼的故事,并附会到风流天子唐明皇的身上。于是这一传说不胫而走,从官禁到民间广泛流传。当然,钟馗的显赫也是与钟馗画、钟馗戏,以及钟馗小说的广泛流行有直接关系。
最早的最著名的钟馗画当首推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钟馗捉鬼图”。此图据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载:
吴道子画钟馗,衣蓝衫,靴一足(只一足穿靴),抄一目,腰赞中首而蓬发,以左手提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笔亦道劲,实绘事之绝格也。
关于此画,还有一段趣闻。
唐朝灭亡后,宫琴收藏的吴道子钟馗画流散到民间。后来,有人将此画献给蜀后主王衍。王衍如获至宝,挂在卧室中观赏不已。一天,他对大画家黄筌道:“吴道元画的钟馗是用右手第二指挖鬼的眼睛,不如改用拇指挖鬼眼显得更有力量,请试为我改之。”黄筌将画带回家去,揣摩多日,乃另画一钟馗以拇指挖鬼眼。第二天将二画一齐献上,蜀主问他为何来改画?黄筌答道:“吴道元所画钟馗,一身之力,气色眼貌,俱在第二指,不在拇指,故不敢妄改。我新画的钟馗,眼色意思,倶在拇指。”蜀主王衍叹服。
钟馗捉鬼之说盛行以后,钟馗画作为辟邪驱鬼的门神像亦开始流行,“甚至朝廷之上,每岁暮以钟馗与历日同赐大臣”。此举至宋时犹然。神宗时,“上令画工摹榻镌板,印赐两府辅臣各一本。是岁除夜,遗人内供奉官粱楷就东西府给赐钟馗之像”。宫中挂钟馗,明清亦然。
禁中岁除,各官门改易春联及安放絹画钟馗神像。像以三尺长素木小屏装之,缎铜环悬挂,取为精雅。先数日,各官颁钟馗神于诸皇亲家,并品方荤素卓植,皇亲家矜其天宠;又分饷京朝贵官。贵官之家招诸名士,尝银赋诗,太平相乐。长安之春,满千万户臭。
由于皇家的提倡,钟馗门神在民间也广泛流传。不仅春节时挂钟馗,端午节也把他请出来,用以避邪。
钟馗传说一出现,就得到了历代画家的钟爱,自唐吴道子以后,五代的黄筌、王道求、周文矩,宋代的杨裴、石恪、李公麟、马和之、马骥、颜辉,元代的陈琳、王蒙,明代的钱谷、刘枋、陈洪绶,清代的高其佩、金农、赵之谦、任熊、任伯年、吴昌硕,直到近现代的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大家,都画过钟馗。在大师们的笔下,钟馗神态各异,丰富多姿。历代钟馗画通过民间、宫廷和文人画家们的辛勤创作,以其特有的价值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枝奇葩。
宋末元初的钟馗画已十分丰富,有了捉鬼、嫁妹、饮宴、部鬼、夜猎、出游等题材。这就促进了钟馗戏的产生和发展。
《庆丰年五鬼闹钟馗》杂剧,是明初教坊所编的节令承应戏,这是现存最早的钟馗戏。剧中讲钟馗因杨国忠当权,应试不中,一气身亡。副考官奏明皇帝,封其为状元,上帝又加封为判官。钟馗收服了大耗、小耗和五方鬼。《钟馗嫁妹》则成为长期在舞台上演出的传统剧目,京剧、昆曲、川剧、滇剧、河北梆子、同州梆子等均有此剧。钟馗至今活跃在戏曲舞台上。
写钟馗的小说,现存的有三种。最早的是《唐钟馗全传》(又题《唐书钟馗降妖传》),是明代刻本,四卷三十三则。此书藏于日本内阁文库。另两种是《钟馗斩鬼传》,清人东山云中道人撰,八卷十六回。二书情节不同,但都描写了形形色色的鬼,其实,它们并非是讲鬼的鬼怪小说,而是写人的讽刺小说,书中嬉笑怒骂,着重对各种邪恶,予以讽刺鞭挞。正如鲁迅所言:“取诸色人,比之群鬼,一一抉剔,发其隐词,然词意浅露,已同漫骂”。
钟馗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形象,貌陋而心美,对鬼凶而对人善,对我国的民俗、美术、戏曲以及小说,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除了怒目圆睁、恐怖可畏的钟馗形象多是剌鬼、斩鬼、斩狐题材以外,尚有另外一种钟馗画,画上的钟馗和颜悦目,一团和气。画面上还常配有蝙蝠或蜘蛛。这类画与驱邪镇妖的钟馗画有所不同,寄托着人们迎福祯祥、追求平和安定生活的愿望。钟馗头上的蝙蝠有何来头呢?
据《斩鬼传》第一回云:钟馗被封为驱魔大神后,率三百阴兵过了枉死城,在奈何桥上遇一小鬼拦路,小鬼自称原为田间鼹鼠,饮了奈何水后,身生两翅,化为蝙蝠,凡有鬼的所在,无一不晓。最后对钟馗道:“尊神欲斩妖邪,俺情愿作个向导。”钟馗大喜,收了蝙蝠。于是蝙蝠成为向导,引着钟馗去除众鬼。
《平鬼传》的说法与此不同。是说钟馗驾起祥云,神荼摇身变了一只蝙蝠在前引路,郁垒化了一把宝剑,伏在钟馗背上,众鬼跟随。最后称“至今元旦令节,家家画钟馗神像,目睹蝙蝠,手持宝剑,悬挂中堂,户户写神荼、郁垒名字,供奉大门,自此鬼魔消除,四海永清。万民安乐,共庆太平,千万斯年矣”。
此外,“幅”与“福”同音,画上的蝙蝠意味着“幸福来临”。明朝宪宗皇帝朱见深的画《迎福如意》、清朝高其佩所画《迎福钟馗》等,即用此意。有些吉祥钟馗画,在钟馗头上画个蜘蛛亦类此。蜘蛛,民间俗称“喜珠儿”,“喜珠儿”自空面降意为“喜从天降”。这些都寄托了人们祈福的美好愿望。
五道将军
五道将军传说为东岳大帝手下的属神。东岳帝的属神不少,大名鼎鼎的炳灵公、碧霞元君即是,但他们都是东岳帝的子女。还有个温琼温元师名气也还可以,为道教四大天将(元帅)之一,与马灵官、关帝、赵公明为伍。因自古以来东岳大帝被视为冥司之主,泰山也被当成治鬼之府,故东岳手下的属神,权力也是极大的。五道将军即被认为司世人生死之职。《通幽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皇甫恂,字君和,唐代开元中授华州参军,暴亡,其魂神若在长衢路中,夹道多槐树,见数吏在打扫路面。皇甫恂问之,答曰:“五道将军常于此息焉。”皇甫恂方悟自己已死。
不久,皇甫恂遇一贵妇人拥大盖,乘驷马,从骑盛众。仔细一看,是已死去多年的叔母薛氏。皇甫恂随叔母来到大殿,叔母让他坐下,说:“侄儿听到过地狱吧?这里就是。你想知道将来的官运吗?”
皇甫恂说:“想知道。”
有一黄衣抱上案卷,打开一看,写着他可当太府卿并遭贬为绵州刺史。叔母合上案卷说:“不该让你知道。”派二吏送他出去。皇甫恂在途中见世上一些熟人在地狱中受诸般苦。最后皇甫恂还阳,但“殓棺中,死已六日矣。恂后果为太府卿,贬绵州剌史而卒。”
说明很早人们就把五道将军视为阴间之神,掌管世人生死、荣禄。唐代变文中,有个《韩擒虎话本》,话本最后讲韩擒虎功成名就,忽一日不适,心神不定,“惚(忽)然十字地列(裂),涌出一人,身披黄金锁甲,顶戴风翅,头毛(牟)按三丈头低,高声唱诺”。这位神人即五道将军,奉天符牒命,请韩擒虎上任,去做阴司之主即阎王爷。
《水浒全传》第十五回写活阎罗阮小七出场时的赞语道:“世上降生真五道,村中唤作活阎罗。”这“五道”即五道将军的省称。《古今小说》第十五卷《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中,写司理院的厉害,有句云:“转头逢五道,开眼见阎王。”《金瓶梅》第二回,西门庆向王婆打听潘金莲的来历,王婆取笑道:“他是阎罗大王的妹子,五道将军的女儿。问他怎的?”
看来,在明代已把五道将军与阎王爷相提,地位显然超过判官,成为阎王的第一大帮手,权力极大。在《醒世恒言》第十四卷《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也有五道将军出现。这是个十分动人的爱情故事。
开酒肆的范大郎之弟范二郎,与周大郎的女儿周胜仙在樊楼邂逅相遇,二人一见钟情。由王婆撮合,范大郎与胜仙母周妈妈给二人订了婚。胜仙父周大郎归家,听说此事,嫌范二郎出身低贱,大骂她母女二人,周胜仙一气之下,死绝过去,周大郎也不让人来救,将胜仙装殓了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