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成语故事1
8062800000011

第11章 二画(5)

项伯说:“我可以转告,但你必须明天早晨向项王谢罪,说明情况。”

项伯归营后对项羽说:“如不是刘邦先行入关,我军不能如此顺利,这是个有功之人,除掉他,不够义气,不如好好地接待他。”

项羽第二天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刘邦由张良、樊哙陪同赴宴,樊哙留在营外。

酒宴之上,范增几次用目光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故意视而不见。范增起身招来项庄,让他借舞剑之机,杀掉刘邦。项伯见状。拔剑而起,与项庄对舞,时时保护刘邦。张良见形势危急,跑出军帐与樊哙商议。樊哙不顾卫士阻拦,带着利剑盾牌,闯入酒席宴中。

项羽很欣赏樊哙的勇气,赏樊哙一大头盔酒和一只生猪蹄。

项羽见樊哙酒兴不错,便问:“还能喝一杯吗?”

樊哙满面怒气地说:“我连死都不怕,一杯酒算什么!秦皇无道,杀人如麻,天下背叛。现在我军先行入关为大王扫清道路,封闭宫室等您到来。您却有功不赏,反而听信小人谗言欲杀有功之臣,我以为这种作法太没有道理了。”

喝了一会儿酒,刘邦借故上厕所,樊哙、张良紧随身后跟了出来。

刘邦想借机溜走,又顾虑没向项羽告辞是否太失礼了。

樊哙生气地说:“做大事,顾不得小节,现在人家将砧板和菜刀都准备好了,要把我等当作鱼肉切碎了吃(方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还告什么辞呀!”

张良让刘邦将礼物留下来,由他转交给项羽和范增,并向项羽说刘邦喝醉了,已经回营去了。

张良估计刘邦已到达军中,就转身入营,献上礼物,并说明刘邦喝醉了,来不及当面告辞,请项羽谅解。

项羽本无意杀刘邦,自然也毫不在意。刘邦回到营中,却吓出一身冷汗,他担心范增继续对他进行加害,连夜与张良商议对策。

张良说:“项王素有妇人之仁,目前正踌躇满志,不会轻开杀戒。”

刘邦转危为安,后来终于打败项羽,建立了汉朝。

入木三分

【释义】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用来比喻议论深刻。

【出处】唐·张怀瓘《书断·列传》。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这些固然与他的天赋有关,但主要还是他刻苦练习的结果。为了练好字,他无论走路还是休息,脑子里面全是字体的结构。揣摹字的骨架,领会字的气势。还不时拿手指在衣襟上比划。久而久之,连衣服都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中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从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祭祖,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中,用湿布都无法擦掉,刀子刻进三分还能看见墨迹。他赞叹地说:“右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入吾彀中

【释义】彀:张满弓。进到我的射程范围里了。比喻他人中了自己的圈套。

【出处】五代·南汉·王定保《唐摭言》。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暗地去视察御史府(取试进士的地方),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句话就是说:“天下的有为青年,都已进入了我的控制之中了!”

李世民是唐朝开国之君,不但具有雄才大略,而且在用人方面也善用权谋,否则,他也不会无意中说出“入吾彀中”那样的话来。

唐太宗此话是网罗人才的意思,作为成语,后来意思有了变化。

了如指掌

【释义】了:了解,明白。指掌:指手掌里的东西。对情况了解得就像了解手里的东西一样,形容对事物或人的了解非常清楚。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八佾》。

古时候的帝王都习惯建始祖庙,在庙里,按照始祖的等级名分依次排列顺序,设置灵位。每逢有大的活动、节日之时,帝王们便进庙祭祖,以求保佑,称为“啰”。有许多人对啰礼不了解,就向孔子请教。而孔子认为当时鲁国宗庙灵位配祀的顺序和自己所主张的理论不符,名分颠倒,违背了周礼。因此,他对请教的人避而不谈,只是指着他的手掌说:“知道啰礼的人,治理国家,就像把东西放在这里一样。”意思是说,懂得啰礼的人,都是懂得礼的;而且只有知礼的人,才能够治理好国家。

《论语·八佾》的原文是:“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后来此话慢慢演化成“了如指掌”这个成语

力不从心

【释义】心里很想做某件事,但力量不够,不能达到目的。

【出处】汉·班固《汉书·班超传》。

班超是东汉时的名将,他自40岁时镇守西域边疆,以安抚和联盟的手段与当地50多个小国联合平定匈奴骚乱,使汉朝的西部边境30年平安无事。但当班超70岁时,精力日益衰减而且落叶归根、思乡之情日甚,思考再三,给和帝刘肇上书一封。大意是:

陛下,臣在西域转眼已经20多年了,夜夜日日、无时不在思念故乡。臣听说先前的姜太公在齐国做官,可他的五世后代死后还要埋葬在原籍周地,其实周地与齐地之间不过千里;而我现在是身处遥远的西域啊,怎能不思念故乡呢?苏武留在匈奴不过19年,可我已经在西域快半辈子了。我不敢盼望回到酒泉,如能回到玉门关之内,也就心满意足了……

班超的妹妹班昭,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历史学家,她读了兄长的信,为之动情,也写信给和帝,替哥哥请求告老还乡,大意是:

我的胞兄班超,蒙受皇恩,自来西域,志捐躯命,屡立微功,他每逢攻战,总是身披金甲,不避死亡,倚仗陛下的神威,才在这大沙漠里征战了近三十年,现年已七十,年老体衰,须发皆白,双手麻痹,耳聋眼花,要拄杖才能行走。虽说他竭尽全力,尽职尽责,以报答皇帝的大恩,可是倘使此地发生暴乱,超之力不能从心,这会损害国家、朝廷的利益,也会使为臣的前功尽弃,如果发生了那样的变故,该令人多么痛心呀!所以,我们也诚恳请求返回内地,可是已经过了几年却仍然听不到陛下的答复。现在陛下是以孝理治天下,深得万民欢心。在此,我冒死替家兄班超请求,让他活着回到故乡,我的哥哥以壮年竭尽忠孝于荒野大漠,难道还让他在衰老的时候死在他乡异域吗?我满怀哀痛地向陛下奏禀实情,请皇帝开恩!

班昭信中“超之气力不能从心”的话,后来演变为成语“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