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解读”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我说这主意不错不是?”
——张恨水《金粉世家》五十五回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俗语是说三个才能平庸的人,若能同心协力集思广益,也能提出比诸葛亮还周到的计策。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副将”。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把“裨将”说成了“皮匠”。“三个臭裨将,赛过诸葛亮。”这才是这句谚语的原义和原字。后人将“裨将”说成了“皮匠”,采用同音字,而且容易写,容易记,为民间百姓口头使用和口口流传。
“人生智慧”
三国时期,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要掂量一下东吴的份量,看一下东吴有没有人能够按照他的要求造塔。他设计的宝塔要求很高,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这下子被难住了,急得寝食难安。后来终于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而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愉快得摇着他那把鹅毛扇子。
当时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三人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功夫,终于用剪鞋样的方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样一来,果然成功了。诸葛亮得知铜葫芦铸好的消息,便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
“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俗语。只要有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集思广益,就一定可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由此可以理解我们党历来提倡的“群众路线”。只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就没有过不了的难关。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因为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世界上的许多发现创造,并不是都由那些很聪明的人个人完成的,相反,许多大科学家的发现往往是在许多前人不完全的研究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研究得来的。连牛顿都说自己的成功只不是因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罢了。这个“巨人”是指千千万万的前人,正是这些前人的铺垫才成就了一个个伟大的发现与发明。集中集体的智慧,才能产生最好的结果。
比尔·盖茨十分看重集体的力量,对于管理集体、发挥整体的力量,他有自己独特的办法。就拿开发Windows 95来说,可谓是微软的一次攻坚战,因为这一次要对Windows系统做出很大的改变,对于有些技术难题,微软的开发人员从未遇到过,微软公司上下都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为了能使开发工作顺利进行,微软专门成立了Windows95项目组,这个项目组的成员是整个开发队伍的核心,一切开发计划和策略都是从这里传达给下面的开发人员,比尔·盖茨任组长,亲自指挥整个队伍的行动。起初,开发队伍有500多人,这些人分成多个小组负责不同的开发任务。随着工作的深入,参与开发工作的人数不断增多,后来增加到了1 000多人。艰巨的任务和不断出现的困难考验着这个团队。通常情况下,项目组每天至少开一次会,总结当天的进展情况和第二天的开发计划。然而,在非常时期,项目组成员一天要开4次会议,如此频繁的开会就是为了要把项目组的策略和最新计划传达给每个开发人员。
经过连续几个月的奋战拼搏,Windows95终于诞生了,产品调试部门对Windows95测试完成以后,把测试报告交给开发部门,开发部再根据测试报告,对Windows95进行改进。这样,Windows95的开发工作就顺利地完成了。
当Windows95正式问世的时候,比尔·盖茨和他的开发人员们都长出了一口气。比尔·盖茨回忆说:“在项目组会议室的近百次会议让我终生难忘,从会议开始到会议结束,从来没有人感到厌烦,大家各抒己见,有时争论双方为了争论一个问题,双方都面红耳赤。在这个团队里,每个人都融入到了这个集体里,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比尔·盖茨带领下的微软具有高度的集体协作与团结精神,在这样的集体里,也真正实现了1 1>2的功效。微软的成功是靠着自己的软件,而这些软件靠的是微软的团队,微软的胜利也是微软研发团队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