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历代皇子智谋故事(下)
8053000000028

第28章 烛影斧声,兄弟双亡的太宗皇子

在封建朝廷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厮杀中,绝无任何仁义与伦理道德可言。有叔死于侄手者,也有叔淫威之下迫死侄者。有硬刀子,也有软刀子。宋太宗赵光义对自己两个侄子的态度即属后者。

显德七年(9印年),后周恭帝在位,年仅七岁,实权落人禁军首领赵匡胤手中。匡胤弟光义与赵普合谋,乘主少国疑之际,发动陈桥兵变,拥匡胤即位,建立宋朝,是为太祖。为了永保赵宋王朝世代相传,免落外人之手,皇位继承问题显得特别重要。按照父死子继的传统,太祖有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是当然的候选人。但太祖还有两个弟弟光义和光美,他们在陈桥兵变中,帮助哥哥匡胤坐上了宝座,有很大的功劳,兄终弟及这个传统在人们心理上仍有很大的影响,继承大位,他们也应在考虑之列。那么,皇位到底传给谁呢?

(1)金匮之盟,兄终弟及

建隆二年(961年)六月的一天,太祖的母亲杜太后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太祖亲侍药饵,不离左右,太后知她可能不久于人世,便派人把丞相赵普叫入宫内,同受遗命,太后问帝:“你知道得天下的原因吗?”太祖说:“当然是皇考和太后做了很多善事,留给我的余庆哕!”太后说:“不对。正是由于周世宗柴荣死后,立了一个小孩子当皇帝!如果周有长君,你哪能当皇帝呢?因此仍然死之后,应当传位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再传你的儿子德昭。天下太大,天子的事太多,处理起来不容易。有一个年长的国君;有能力处理各种事务,才是国家的幸福啊!”太祖哭着回答说:“一定听从太后的教导,不敢有违。”太后惟恐事后有变,便对赵普说:“把今天的话记下来,不许违背。”赵普即于太后榻前,写成誓书,并在纸尾写上“臣普记”三字,以示慎重,藏在金匮之内,密遣宫人专门保管。这便是有名的“金匮之盟”。这个故事在公私史籍中,多有记载。但后来也有人表示怀疑。姑不论其事之有无,从后来发生的事实看,也不能说没有这样的可能性。史称:杜太后死后不久,太祖即以弟光义为开封尹,光美为兴元尹。乾德二年(964年),以皇子德昭为贵州防御使。三年,加弟光义中书令,光美同平章事,德昭贵州团练使。开宝六年(973年),封弟光义为晋王,居宰相之上,弟光美兼侍中,子德昭同乎章事。九年,以子德芳为贵州团练使。不难看出,在这六年之中,太祖二弟二子的政治地位,始终严格按照光义、光美、德昭、德芳的顺序排列。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没有一些深意吗?

“金匮之盟”或有或无,不仅令读史者自裁疑信,更重要的是那些生长在帝王家的人,不管你觊觎不觊觎神器,都要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

(2)烛影斧声,千古谜案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晚,夜已很深了,汴京的气候转冷,天上突然下起大雪,太祖近日政务繁忙,自感精力不济,乃召晋王光义到自己寝宫,酌酒对饮,嘱以后事。平时在左右侍候的人皆被屏之于外,听不到他们的谈话声。从远处望去,只见烛影摇红、或明或暗,烛影之下晋王有时离开酒席,好像有逊让退避的样子。喝完酒已是三更天了,殿外雪深数寸。这时,太祖引柱斧戳地,大声对晋王说:“干得好,干得好!”说完解衣就寝,鼻息如雷。过了一会儿,侍从听不到声音,一看太祖已不知何时离开人世了。第二天,晋王即位,是为太宗。

这个烛影斧声的故事,最早载于文莹的《湘山野录》,后来的公私藏籍,多加引用。不少人据此认为太祖是太宗加害致死的。也有人认为太宗既是指定的继承人,似乎没有这样做的必要。但皇权这东西,十分诱人,迫不及待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所有的推测,都难定论,直至今日,仍然是千古之谜。

太宗弟继兄位,顺利地做了皇帝。他将如何对待自己的弟弟光美和太祖的两个儿子德昭、德芳呢?

(3)无意犯忌,德昭自裁

赵德昭,字日新,是太祖的结发妻子贺氏所生。乾德二年(964年)出阁,时年十四。按惯例皇子出阁即封王,但太祖因德昭年幼,只授其为贵州防御使。开宝六年(973年),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终太祖之世,竟不得封以王爵。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太宗即位后不久,才改为永兴军节度使、兼侍中,始封武功郡王。并诏与齐王廷美(即光美,因避太宗讳改名),位在宰相上。

太宗即位,决心继续完成太祖未了的统一大业,经过精心准备,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亲征太原,一举攻灭北汉,得十州、一军、四十一县土地。太宗很高兴,作《平晋》诗,命侍臣们唱和。接着,太宗下令转得胜之兵伐辽,想鼓余勇夺回幽、蓟。不幸高粱河(今北京外城一带)一战,死者万余人,太宗收拾残兵败卒,引师南还,心中很不高兴。这次征汉伐辽,齐王廷美和武功郡王德昭,都随驾从军。当伐辽兵败时,军中一片混乱,一时间诸将竟不知太宗在什么地方,有人怀疑太宗已经遇难,建议立德昭为帝,以稳军心,及见太宗平安归来,此议才罢。太宗知道这件事后,心中一直很不高兴。回京后,因伐辽失利,便连诸将取北汉的功劳,都搁置不议了。德昭觉得有功不赏,容易引起诸将的怨望,便人宫请奏太宗,即日叙功行赏。两件事加在一起,正好碰到太宗心头的伤疤,于是勃然大怒道:“你急什么?等你自己做皇帝,再赏也不迟呀!”德昭明白自己得罪了皇帝,心中很惶恐,便不复奏答,也不辞驾,转身出了宫门。回到自己宫中,问左右:“带刀了吗?”左右见他神情恍惚,推说宫中不准带刀。德昭便走进茶酒阁,抵上大门,拿起桌子上的水果刀,自刎而死。太宗听说德昭自杀,很是惊悔,急忙跑去抱着他的尸体大哭道:“痴儿呀!痴儿!为什么要自寻短见呢?”命用亲王礼厚葬,诏赠中书令,追封魏王。

德昭平时谨重寡言,很少有喜怒之色溢于言表。他不好犬马声色,惟喜读书,作为一个生在宫廷中的皇子,实为难得。他还无意于追求皇权,甘于淡泊。他是一个性气刚烈的人,为明其心迹,竟以身殉志。他的死,是皇位争夺中事不由己的无辜受害。最多也只能说他有时说话不注意,犯了忌讳而已。

(4)可怜德芳,死于莫名

如果说德昭之死,还算是事出有因的话,那么,德芳之死,则纯属莫名了。

赵德芳,太祖第四子,开宝九年(976年)出阁,授贵州防御使,时年十七。这年十月二十日,太祖在万岁殿逝世。当时夜已四更,宋皇后慌忙无措,六神无主,急忙派内臣王继恩去找贵州防御使德芳进殿。但王继恩并未去德芳府,而是径直去找晋王,当时天上正下着大雪,晋王遂与继恩来到宫中。宋皇后听到继恩的声音,忙问:“德芳来了吗?”继恩回答说:“晋王来了!”宋皇后看到晋王非常惊愕,继而醒悟,忙跪着对晋王说:“我们母子的性命就全托付给您了。”晋王哭着答道:“共保富贵,不必担心。”于是晋王即位,大赦天下,以德芳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因德芳年最幼,故太宗尤爱之,让德芳还像过去一样,不欲改称呼,仍称皇子。此后还常常赐以黄金和绢帛,以示宠爱。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又加检校太尉。即使这样,德芳仍因太祖逝世后,宋皇后曾派王继恩召他人宫之事,深恐太宗追究,惶惶不可终日,忧悔有加,以泪洗面。后来又有德昭之死,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终于一病不起,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三月去世,年仅二十三岁。太宗很悲痛,驾临柩前哭泣,废朝五日,追赠中书令,封岐王。德芳的死,其故何在,就更难说得清了。

说不清,理还乱,又何必细针密脚长寻觅。有位哲人曾说过: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即便宜粗不宜细,已是鲜血淋漓。无论百姓布衣,无论皇亲国戚,在专制皇权下面,值几个子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