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做事好心态
8050500000006

第6章 以求和的心态去做人做事

一个生活高手,首先是一个做人高手。他绝对不会让自己树敌太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追求与他人最大限度的合作,达到共赢是他们的所求。在这种求和共赢的心态下,他们的生存环境到处都充满希望和活力。

1.站在对方的立场

一个不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的人,永远都不知道别人需要什么。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所做的努力都不会给自己带来太大的益处,有时反而适得其反。许多生存条件优越的人、人缘较好的人通常都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因此,他们利用这一点既可以制约别人,也可以帮助别人。这种思考方法让他们在人缘的维护问题上做到了恰到好处。

某个犯人被单独监禁。有关当局已经拿走了他的鞋带和腰带,他们不想让他伤害自己。这个不幸的人用左手提着裤子,在单人牢房里无精打采地走来走去。他提着裤子,不仅是因为他失去了腰带,还因为他失去了15磅的体重。从铁门下面塞进来的食物是些残羹剩饭,他拒绝吃。但是现在,当他用手摸着自己的肋骨的时候,他嗅到了一种万宝路香烟的香味。他喜欢万宝路这个牌子。

通过门上一个很小的窗口,他看到门廊里那个孤独的卫兵深深地吸一口烟,然后美滋滋地吐出来。这个囚犯很想要一支香烟,所以,他用他的右手指关节客气地敲了敲门。

卫兵慢慢地走过来,傲慢地哼道:“想要什么?”

囚犯回答说:“对不起,请给我一支烟……就是你抽的那种:万宝路。”卫兵嘲弄地哼了一声,就转身走开了。

这个囚犯却不这么看待自己的处境。他认为自己有选择权,他愿意冒险检验一下他的判断,所以他又用右手指关节敲了敲门。这一次,他的态度是威严的。

那个卫兵吐出一口烟雾,恼怒地扭过头,问道:“你又想要什么?”

囚犯回答道:“对不起,请你在30秒之内把你的烟给我一支。否则,我就用头撞这混凝土墙,直到弄得自己血肉模糊,失去知觉为止。如果监狱当局把我从地板上弄起来,让我醒过来,我就说这是你干的。当然,他们决不会相信我。但是,想一想你必须出席每一次听证会,你必须向每一个听证委员证明你自己是无辜的;想一想你必须填写一式三份的报告;想一想你将卷入的事件吧——所有这些都只是因为你拒绝给我一支劣质的万宝路!就一支烟,我保证不再给你添麻烦了。”

卫兵从小窗里塞给他一支烟了吗?当然给了。他替囚犯点上烟了吗?当然点上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卫兵马上明白了事情的得失利弊。

这个囚犯看穿了士兵的立场和禁忌,或者叫弱点,因此达成了自己的要求——获得一支香烟。松下幸之助先生就是从这个故事里联想到自己:如果我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不就可以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想得到什么、不想失去什么了吗?

他凭藉这条哲学,使得与合作伙伴之间的谈判突飞猛进,人人都愿意与他合作,也愿意做他的朋友。

松下电器公司,能在一个小学没读完的农村少年手上,迅速成长为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就与这条人生哲学有很大关系。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你会发现,对方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忌,都进入你视线中。在各种交往中,你就可以从容应对,要么伸出理解的援手,要么防范对方的恶招。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就如你在战场上知道了敌军的动向一样,让你每一步都胜券在握。

2.互惠互利的观念

互惠互利,即使合作者之间都能够得到优惠和利益,使合作的结果皆大欢喜。这是双赢思维的典型体现。但是,要做到互惠互利不仅仅是一方的事情,它要求合作的任何一方都要有双赢的品格、过人的见地以及积极主动的精神。而且应以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作为基础。这对于良好生存境界的抵达具有积极意义。

品格是利人利己观念的基础,以下三项品格特质尤其重要:

真诚正直:人若不能对自己诚实,就无法了解内心真正的需要,也无从得知如何才能利己。同理,对人没有诚信,就谈不上利人。因此,缺乏诚信作为基石,“利人利己”便成了骗人的口号。

成熟:也就是勇气与体谅之心兼备而不偏废。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情与信念,又能体谅他人的感受与想法;有勇气追求利润,也顾及他人的利益,这才是成熟的表现。许多招考、晋升与训练员工使用的心理测验,目的都在测试个人的成熟程度。

只可惜常人多以为魄力与慈悲无法并存,体谅别人就一定是弱者。事实上,人格成熟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需要表现实力时,决不落于损人利己者之后,这是因为他不失悲天悯人、与人为善的胸襟。

徒有勇气却缺少体谅的人,即使有足够的力量坚持己见,却无视他人的存在,难免会借助自己的地位、权势、资历或关系网,为私利而害人。但过分为他人着想而缺乏勇气维护立场,以致牺牲了自己的目标与理想也不足为训。

勇气和体谅之心是双赢思维不可或缺的因素。两者间的平衡才是真正成熟的标志。有了这种平衡,我们就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同时又能勇敢地维护自己的立场。

富足心态:一般人都会担心有所匮乏,认为世界如同一块大饼,并非人人得而食之。假如别人多抢走一块,自己就会吃亏,人生仿佛一场游戏。难怪俗语说:“共患难易,共富贵难。”见不得别人好,甚至对至亲好友的成就也会眼红,这都是“乏匮心态”作祟。抱持这种心态的人,甚至希望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人小灾小难不断,疲于应付,无法安心竞争。他们时时不忘与人比较,认定别人的成功等于自身的失败。纵使表面上虚情假意地赞许,内心却妒恨不已,惟独占有能够使他们肯定自己。他们又希望四周环境中都是惟命是从的人,不同的意见则被视为叛逆、异端。

相形之下,富足的心态源自厚实的个人价值观与安全感。由于相信世间有足够的资源,人人得以分享,所以不怕与人共名声、共财势。从而开启无限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创造力,并提供宽广的选择空间。

公众的成功并非压倒别人,而是追求对各方都有利的结果。经由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使独立难成的事得以实现。这便是富足心态的自然结果。

要想潜移默化扭转损人利己者的观念,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让他们和利人利己者交往。此外,还可阅读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与伟人传记,或观看励志电影。当然,正本清源之道还是要向自己的生命深处探寻。

建立在利人利己观念上的人际关系,有厚实的感情账户为基础,彼此互信互赖。于是个人的聪明才智可投注于解决问题,而非浪费在猜忌设防上。这种人际关系不否认问题的存在或严重性,也不强求泯灭各方分歧,只强调以信任、合作的态度面对问题。

然而合理的关系若不可得,与你交手的人偏偏坚持双方不可能都是赢家的想法,那该怎么办?这的确是一大挑战。在任何情况下,利人利己都不是易事,更何况和自私自利的人打交道,但是问题与分歧依然要解决。这时候,致胜的关键在于扩大个人影响圈:以礼相待,真诚尊敬与欣赏对方的人格、观点,投入更长的时间进行沟通,多听而且认真地听,并且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以实际行动与态度让对方相信,你由衷希望双方都是赢家。

这是人际关系的最大挑战,追求的已不止于完成谈判或交易,更要发挥感化的力量,使对手以及彼此的关系都能脱胎换骨。纵然少数人实在不容易说服,我们还可选择妥协——有时为了维持难得的情谊,不妨有所变通。当然,好聚好散也是另一种选择。

我们要有互惠互利的观念。在与他人交锋时,不妨权衡一下彼此间的让步空间,在利人利己的前提下进行合作,这是人际关系做到极致的体现。未来的社会这种共赢的结局将是人与人交流所要寻求的最完美的结局,它有利于每个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应该具备这种互惠互利的观念,为自己创设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3.保证双赢的结局

要在最终达成双赢的结局,得到彼此都满意的结果,必须在合作过程中就大局达成共识。

凭借这种共识,从属关系才可转换为合作关系,上对下的监督则转变为自我监督,双方才有可能共谋福利。

这类协议涵盖的范围相当广泛,例如雇主对员工、个人对个人、团体对团体、企业对供应商。这五项要素列举如下:

(1)彼此预期的结果,包括目标与时限,但方法不计。

(2)达成目标的原则、方针或行为限度。

(3)可资利用的人力、物力、技术或组织资源。

(4)评定成绩的标准与考评期限。

(5)针对考评结果定赏罚。

明确目标与评估标准树立后,双方才能有所遵循。传统权威式管理是基于“彼之得即我之失”的信念,透支了感情账户的存款。

至于信任式的管理,基本原则在于放手让别人去做。既然有协议为约束,管理者只须扮演协助与考核的角色即可。

由自己评量得失,更能激发自尊。何况在高度互信的环境中,这种方式获得的测量成果准确度甚高。因为当事人对自己的工作成效最清楚不过,间接观察或测量,总难免失真。

双赢的管理原则必须有合理的制度加以配合,否则理想与实际相抵触,要达到预期成果,无异于缘木求鱼。举例来说,个人或企业使命宣言列举的目标与价值,应有恰当的奖惩制度作为后盾。

斯蒂芬·柯维参加一家房地产集团的年度表彰大会。现场气氛热闹异常,公司还聘请高中乐队来助阵。当时有40人分别接受“业绩最高”、“佣金最多”等等奖项,可谓风光一时。但其余700多名与会的业务人员,内心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他的顾问小组正好受聘于该公司,眼见这种做法产生不良副作用,他们立刻着手教育员工及整顿公司组织,树立利人利己的观念。全体员工不分等级,共同拟定激励士气的奖惩制度,并自订个别的绩效目标,以鼓励互助合作,人尽其才。

第二年,成效卓著。在表彰大会上,与会的1000余人中有800人受奖,多半是由于达成自订的目标或团体达成部门目标而受奖,并不一定是因为把别人比了下去。会场上虽没有乐队、啦啦队助阵,但气氛依然热烈。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受奖人的平均业绩与为公司赚得的利润都是去年的40倍。

竞争在商场上尤其必要,各年度的业绩也应互做比较,甚至不相关的个人或机构间,都可以相互竞争。但众志成城对企业生存而言,重要性决不亚于竞争。为激励士气,包括训练、企划、预算、资讯、沟通及薪酬等所有制度,都应鼓励合作。有一家连锁店的老板,为了售货员过于消极、对顾客不闻不问的态度而深感苦恼,于是请斯蒂芬·柯维设计课程来改善员工的服务态度。经实地调查,他发现该公司员工的确有这种弊病,可是原因何在呢?这位老板说:“我要求主管以身作则,把2/3的时间用于促销,其余1/3用于管理,结果他们的业绩确实不输给手下的售货员。”

原来真正的症结在此,这位老板心知肚明,只是不肯承认。斯蒂芬·柯维费了不少唇舌,终于使他了解,经理不应与店员争利,薪酬制度也应调整。经理的奖金须以售货员的业绩为准,而不是自相残杀。

许多情况下,问题导源于错误的制度,而不是人。恶劣的制度甚至会使好人也受到感染。在企业中,主管可以改变制度,使属下成为向心力强、生产力高的团队,足以与其他企业竞争。在学校里,老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努力与表现来评分,并鼓励学生相互提携。在家庭中,父母不要鼓励子女互比高下,应当培养全家人一条心。

另外达成利人利己的流程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哈佛大学法学教授费希尔与尤里,在《谈判要诀》一书中曾谈及,以原则为重心比坚持立场更能致胜。他们虽然未用“双赢”的字眼,但倡导的精神与本书不谋而合。

他们主张,以原则为重心的谈判对事不对人,着重双方的利益而非立场。目标虽在寻求彼此互利的解决途径,但不违背双方认同的一些原则或标准。

你不妨试着以下列四个步骤进行谈判:

(1)从对方的观点看问题,诚心诚意地了解他人的需要与顾虑,甚至比对方了解得更透彻。

(2)认清关键问题与彼此的顾虑(而非立场)。

(3)寻求彼此都能接受的结果。

(4)商讨达成上述结果的各种可能途径。

在此,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双赢流程与双赢结果之间密切关联的性质。要取得双赢结果只能靠双赢流程——目的与手段应是一致的。双赢不是一种个人技巧,而完全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模式。它是高度互信的结果,体现在能有效阐明期望并实现结果的协议之中。它在支持性的制度里才有活力,并经由有关流程才能实现。

4.沟通的作用

沟通的作用是为了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建立良好的关系,以期在某一层面达到共识,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但能否做到真正的沟通,就必须依各人的能力来决定。高效的沟通会实现人际关系的高度融洽,反之,往往会弄得适得其反。

人都是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之中,而人际关系就成了你与社会交往的一根纽带。可人际关系并不是一日之间可以建立起来的,而需要你去长期经营。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时间来了解,再从了解到信赖,而这个过程往往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一拍即合”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利益上的关系,基础很脆弱,这并不是好的人际关系,它带给你的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你建立的应该是一种经得起考验的人际关系,而不是速成的人际关系。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假如人际沟通的能力也是如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付出比太阳之下任何东西更高的代价购买这种能力。”由此可见人际沟通能力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在现代社会里,不善于人际沟通,便会失去许多合作的机会;而没有合作,单靠一个人或少部分人的努力,则不会有真正的高质量的生存空间。

艾柯卡是美国最著名的企业家之一,曾在美国民意测验中当选为“美国最佳企业主管”。他曾经担任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总经理,后来却在另一家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濒临倒闭时,就任克莱斯勒公司的总裁。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艾柯卡是怎样拯救这家奄奄一息的公司,从而创造出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艾柯卡神话”的呢?他的法宝之一,就是人际沟通。当时的克莱斯勒公司产品品质不高,债台高筑,求贷无门,人浮于事,“就像一只漏水的船在波涛汹涌的洋面上渐渐下沉”。

艾柯卡明白,要东山再起,重振企业,除了首先在内部大刀阔斧地改革,提高员工的士气外,必须尽快着手开发新型轿车,重新参与市场竞争,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可是当时大大小小的银行无一家肯贷款给他的公司。严酷的现实迫使艾柯卡向政府求援,希望得到政府的担保,以便从银行贷到10亿美元的贷款。

消息传出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原来,美国企业界有条不成文的规矩,认为依靠政府的帮助来发展企业,是不符合自由竞争原则的。

面对眼前的困境,艾柯卡既没有泄气,也没有抱怨,他知道沟通比抱怨更重要。

他每天工作12~16小时,奔走于全国各地,到处演讲游说;同时,又不惜重金雇请说客,游说于国会内外,活动于政府各部门之间,同他互相呼应。

在演讲中,他援引史实,有根有据地向企业界说明,以前的洛克希德公司、华盛顿地铁公司和全美五大钢铁公司都先后得到过政府的担保,贷款总额高达400亿美元。克莱斯勒公司在濒临倒闭之际请政府担保,仅仅是为了申请10亿美元的贷款,本来是不该引起人们非议的。接着,他又向新闻舆论界大声疾呼:挽救克莱斯勒正是为了维护美国的自由企业制度,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北美总共只有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如果因克莱斯勒破产而仅剩两家,形成市场垄断局面,那还有什么自由竞争可言?

对政府部门,艾柯卡则采取不卑不亢的公关策略。他替政府算了一笔账:如果克莱斯勒现在破产,会造成60万工人失业,全国的失业率会因此而提高0.5%,政府第一年便必须为此多支付27亿美元的失业保险金及其他社会福利开支,而最终又将会使纳税人多支出160亿美元来解决种种相关的问题。艾柯卡向当时正受财政出现巨额赤字困扰的美国政府发问:“你是愿意白白支付27亿美元呢?还是愿意出面担保,帮助克莱斯勒向银行申请10亿美元的贷款呢?”

艾柯卡还为每一个国会议员开出一张详细的清单:上面列有该议员所在选区内所有同克莱斯勒公司有经济来往的代销商和供应商的名字,并附有一份一旦公司倒闭将会在该选区内产生什么样后果的分析报告。他暗示这些议员,如果因公司倒闭而剥夺你的选民的工作机会的话,对你的仕途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艾柯卡的公共关系战略终于获得了成功,企业界、新闻界、国会议员都不再反对担保,美国政府也开始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他终于得到了用于开发新型轿车的10亿美元的贷款。

3年后,克莱斯勒公司开始扭亏为盈,第4年便获得9亿多美元的利润,创造了这家公司有史以来最好的经营纪录。

艾柯卡的成功,在一定意义上告诉我们,沟通、高效的沟通将产生无穷的力量,帮助你实现你的理想,解决一切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

所以,不要忽视沟通的作用。这个社会不是你一个人的社会。要想走向更高的生存境界就必须学会沟通。

5.灵活运用沟通技巧

沟通的技巧与其他的技巧一样,既有规律,也有变性。对于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沟通,对于不同的事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样才能实现沟通的目的。假如你用与成人的沟通方式去与孩子沟通,那么你的沟通无疑是失败的。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特征,这就决定了与不同的人沟通,要用不同的沟通技巧。

一位女士在圣诞节期间,带着她5岁的儿子在一家大百货公司购物。她认为,当儿子看到这家百货公司的装饰、橱窗展览以及圣诞玩具之后,一定会十分高兴。她拉着儿子的手,走得很快,使得儿子那双小腿几乎跟不上。儿子开始大哭大闹,紧紧抓住母亲的外衣。“老天爷,你到底怎么了?”她很不耐烦地训斥儿子:“我带你来,是要你分享一下圣诞节的气氛。圣诞老人不会把玩具送给那些又哭又闹的孩子。”

儿子还是吵闹不休,她则忙着抢购圣诞节前最后一分钟大抛售的物品。“如果你不马上停止吵闹,我以后永远不再带你出来买东西了。”她警告他。“哦!对了,是不是因为你的鞋带松了,被鞋带绊住了?”她一边说,一边就在台阶上蹲下来,替她的儿子绑鞋带。

就在她蹲下来的时候,她凑巧抬头看了一看。这是她第一次透过5岁儿子的眼睛来看一家大百货公司。从那个角度望上去,看不到美丽的商品、珠宝饰物、礼物、装饰美丽的柜台,或是玩具,所能看到的全是迷宫似的走道,到处都是烟囱似的长腿和背影。这些大山似的陌生人,一双脚犹如溜冰板,他们推来推去,又抢又夺,又奔又跑。这种情形不仅不好玩,简直可怕极了!她立即决定把她的小孩子带回家,并对自己发誓说,绝对不再把她的想法强行加在他身上。

在他们走出百货公司途中,这位母亲注意到,圣诞老人坐在一个装饰得像北极风景的亭子里。她想,如果能让她的小孩子亲自与圣诞老人见面,将会使他忘掉方才那可怕的一幕,而让他记得采购圣诞物品是一次愉快的活动。

“去和其他的小孩子一样,等一等坐到圣诞老人的膝上。”

她这样哄着他:“告诉他,你希望得到什么圣诞礼物。你在讲话时要面带笑容,这样,我才能替你拍照,并把照片镶入我们家的相册中。”

虽然他们已经见到一位圣诞老人站在百货公司大门口外面摇着铃,另外还有一个圣诞老人在购物中心内,但这位母亲还是把她的小儿子推向前,要他和这个圣诞老人做一番愉快的交谈。这个怪模怪样的男子戴着假胡须和眼镜,身穿红色外衣,红衣里还塞了一个枕头,他把这个小男孩抱在膝上,哈哈大笑,然后用手指轻触小男孩的肋骨,向他搔痒。

“你想要什么圣诞礼物呢?孩子。”圣诞老人很和蔼地问道。

“我想要巧克力。”小男孩轻声回答说。

对小男孩来说,这个圣诞老人只是个陌生人。他在前面已经看到了两个圣诞老人,但他的母亲却要他坐上这个“真正的”圣诞老人的膝盖上。对一个5岁的小男孩来说,在一间挤满了匆忙的成年人的百货公司里,进行最后5分钟的大抢购,绝对不是一件好玩的事。这位母亲由于曾经蹲下来替儿子绑鞋带,并且目睹了他在面对一个陌生的圣诞老人时所表现的不安,使她得到了很难得的与儿子沟通的经验。

这位母亲所亲历的事情也许可以对我们的沟通技巧的运用有所启迪。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而沟通的前提必须是平等的。心理上的平等可以促使沟通的顺利进行。任何俯视或仰视形式的沟通都无法使沟通达到你想要的结果。所以,沟通时你应该体谅对方的心理、受教育程度、种族观念等精神因素,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进行沟通。

6.拓展交际圈

生存离不开朋友的帮助。少了朋友的帮助你就无法在这个社会上愉快的生存。但志趣相同的人毕竟是少数,如果我们只与这些少数人来往,那么我们的交际范围一定十分有限,不能够向外拓展,这不是聪明人所持有的交际态度。其实,与各式各样的朋友交往,对我们自己非常有好处,就像我们总吃一样东西,只吃我们爱吃的东西,有很多好东西我们都没有吸取,就会导致营养不良。朋友也是一样,只与自己个性相同的人往来,我们的交往范围就会受到局限,生存的空间就会变窄。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如果我们要结交更多的朋友,就要与不同性格的人交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一个与我们性格不同的人,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样我们看待问题就比较客观,才不会以主观的意志去盲目地衡量人、判断人。

因为与他们相处,不但可以拓展我们的社交圈,而且还可以在他们身上学到自己不具备的东西,通过与他们交往,使我们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知识越来越丰富,信息越来越广,看待问题越来越深刻,生存的难题也会越来越少。总之,与不同性格的人交往,将使我们受益匪浅。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我们都难免会遇到困难,如果没有朋友我们很可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遇到困难就无法渡过难关。所以我们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就要平时为自己积攒友情的资本,做好铺垫,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一个人陷入困境时,最需要的是别人的关心与帮助,哪怕只是一句关心的话语,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小小的帮助,对于他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安慰,使他心中充满温暖和希望,并有勇气与信心战胜一时的困苦,努力干出一番事业。在他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你挺身而出拔刀相助,他会非常感激你,对你感恩戴德;如果日后你遇到困难,他决不会袖手旁观,同样也会帮你渡过难关,走出人生的低谷。

但是,如果你对他人有恩,也不要不可一世,使朋友伤心,这样做的结局,只能是鸡飞蛋打,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虽说为人家做了好事,人家却不领你的情,相反,有的却反目成仇,不相来往。如果日后你有什么事找他,他愿意帮你吗?这等于是给自己断了后路。所以,聪明人在施恩于人后一定要谨言慎行,不要去计较你为别人做了些什么。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如果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完全可以由自己来解决,朋友要是帮助你,你不会十分感激他。如果是你遇到了难以摆脱的困境,迫切地需要朋友的帮忙,这时要是有朋友伸出援助之手,雪中送炭,救你于危难之中,也许你感激得痛哭流涕,对于他的帮助,终生不忘。

所以在帮助朋友时,为了让朋友记住你、感激你,就要给他人最深切的帮助,做实质性的帮助。

社会本来就是一个共同合作、共同生存、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社会。你的交际圈决定了你的生存空间。就如你所耕耘的土地越广,你的生存的危险性就越小一样。所以,你应该放开胸怀,与人交往,尽量拓展自己的生活圈子,为自己的生存空间增加一些新鲜的色彩。

7.做一个感情投资专家

一个人可以有好几种投资,对于金钱的投资,是买股票;对于人缘的投资,是买忠心。买股票所得的资产有限,买忠心所得的资产无限;买股票有时会吃倒账,买忠心始终能让自己一呼百应、遇难呈祥,股票是有形资产,忠心则是无形的资产。

很多人都有一本或数本的银行存折,如果你年初存五千元,到了年底,你会发现,存折上不只是五千元,还有利息!人际关系也是如此。

真正聪明的人,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量“给予”的人。而受到此种看似不求回报的人的恩惠,只要稍微有心,对方绝不会毫无回礼的,也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形下与你合作。透过这种交流,彼此关系会愈来愈亲密,终至成为对你很有用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意想不到的人的好意,往往会带给人意外之喜。这种情形下,心中常常只有感动二字。所以,为了要让对方脑海中为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些意想不到的行动是很具效果的。

例如,无事时去看一位相识的朋友,或者可能只是顺道拜访,却也足以让人开心。因为对方会觉得你是真心关心他,否则不会想起来拜访他,此时他会对你心存感激。

人是高级的感情动物,注定要在群体中生活,而组成群体的人又处在不同的阶层,适当时进行感情投资,有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懂得存情的聪明人,平时就很讲究感情投资,讲究人缘,其社会形象是常人不可比的,遇到困难很容易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因此,这样的聪明者其交友能力都较一般人占有明显的优势。

赢得好人缘要有长远眼光,要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在别人有事时不计回报,“该出手时就出手”,日积月累,留下来的都是人缘。冷庙烧香,有备无患,这是赢得好人缘的重要原则。

法国有一本名叫《小政治家必备》的书。书中教导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起码搜集20个将来最有可能做总理的人的资料,并把它背得烂熟,然后有规律地按时去拜访这些人,和他们保持较好的关系,这样,当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个当起总理来,自然就容易记起你,到那时就大有可能请你担任一个部长的职位了。

这种手法虽然看起来有点小人之见,却是非常合乎现实的,要和别人有交情,别人才能有理由拉你、推荐你,不然的话,任你有登天本事,别人也不知道。

现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没有时间进行过多的应酬,日子一长,许多原本牢靠的关系就会变得松懈,朋友之间逐渐互相淡漠。这是很可惜的。希望有大发展的人,一定要珍惜人与人之间宝贵的缘分,即使再忙,也别忘了沟通感情。

“敢问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普通人都难逃脱一个“情”字。尽管当今社会流行一句话:“认钱不认人”,但是“人情生意”从未间断过。人既然能够为情而死,那么为情而做生意又有什么不可?想想也是人之常情。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毛病:一旦关系好了,就不再觉得自己有必要去维护它了,特别是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例如该通报的信息不通报,该解释的情况不解释,总认为“反正我们关系好,解释不解释无所谓”,结果日积月累,形成难以化解的问题。

而更糟糕的是人们关系亲密之后,总是对另一方要求越来越高,总以为别人对自己好是应该的;但是稍有不周或照顾不到,就有怨言。长此以往,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损害双方的关系。

要生存就该学会生存所需的本领。但附加的资本也必须具备。聪明人总会在各方面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所以,你要学会看到感情投资的益处,做一个感情投资专家。

8.多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

按中国传统心态来看,交际不应该有目标,应该“以情会友,别无所求”,应该奉行一种无为哲学。但是,聪明人应懂得,在交往中要注重了解交往对象的性格、品性。

我们不妨设想,有这么一个人,他既不能与你信息共享、情感沟通,也不能与你相求相助,你会与他交朋友吗?恐怕不会。可见,人际交往的圈子需要有选择的拓展,选择就是一种目标的体现。

建立“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说明。首先,要认清目标,接着找有相同需求的人,即志同道合的人。最后与之联系,建立关系。

在卡耐基的一生中,友谊是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如果没有友谊,我就无法活下去。”

卡耐基共结交了三位挚友:赫蒙·克洛依、法兰格·贝克尔和罗威尔·汤姆斯。

赫蒙·克洛依是来自卡耐基故乡玛丽维尔的作家,自幼就聪明过人,还在小学时代,就在《哈里》杂志上发表过文章,也算是小有名气。

卡耐基和他都是从玛丽维尔走向纽约的。但赫蒙·克洛依似乎更幸运些,他在《圣约瑟夫报》、《圣约瑟新闻》担任记者之后,找到了一个最适合他的职位——巴特瑞克出版社杂志编辑欧多干的助理。

刚开始时,他们两人并没有什么交住,在一次偶然的度假中,卡耐基遇上了克洛依,两人交谈起来,讲述了各自在纽约的奋斗历程。

卡耐基在和克洛依的一系列交往中,逐步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一生的挚友,关系一直持续到卡耐基逝世。

两人都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喜欢旅游,而且还经常一同出去游泳。

一次游泳中,克洛依问卡耐基:

“亲爱的戴尔,为什么不尝试写作呢?”

“我正在积极地准备,”卡耐基兴奋地回答。

从此,卡耐基提起了笔,下定决心进行创作,在卡耐基一生的畅销书创作中,克洛依的帮助功不可没。

卡耐基对克洛依在他成功道路上起的作用,非常感谢,为此,他特意在《影响力的本质》一书的扉页上写了一段话赠给克洛依,他写道:

“让我以最高的名誉把此书献给我最尊敬、最重要、最诚实的朋友。”

法兰格·贝克尔曾是卡耐基的学生,他们的友谊是在卡耐基培训班上开始的。

对于卡耐基来说,贝克尔简直就像是位明星学生。因为他从卡耐基课程毕业后,其事业蒸蒸日上。

贝克尔用他的实际行动来证明卡耐基理论的高明。

为了表示对卡耐基课程的支持,他特别希望能帮助那些处于贫困或者事业无法拓展的人们。因此,他也成了卡耐基家中的常客,因为他永远记着卡耐基对他的帮助。

他们的州际旅行演说也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在每个州的演说中,会堂都坐得满满的,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听卡耐基和贝克尔的讲演。

每次讲演后,听众们总是渴望与卡耐基进行直接的交流,而有些则非常崇拜贝克尔,因为他是从一无所有到百万财产的成功典型。

通过这位全美最佳行销人员的大力推荐,确实有助于卡耐基的教学发展,而且从贝克尔的见地中,卡耐基也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而与罗威尔·汤姆斯的交往之始,完全出于偶然。

汤姆斯在普林斯顿大学时,为了赚取一些零用钱,接受到普林斯顿一带的地方俱乐部及社区中解说去年夏天访问阿拉斯加情形的报告。

汤姆斯为了完成任务,为即将来临的讲演做准备,决定去纽约拜访卡耐基。他们两人合作并取得了轰动性效应。从此以后,卡耐基和汤姆斯成了好朋友。

当汤姆斯雄心勃勃地想以一种兴奋、乐观、激动的第一手资料表达方式,发表题为“与爱拜斯在巴勒斯坦及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演说时,在他脑海中涌现出的第一个人便是戴尔·卡耐基,这个曾经帮他获得巨大成功的真正朋友。

接到电报后,卡耐基略做准备,便匆匆地收拾行装奔赴伦敦。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首场演说获得了轰动性的成功,伦敦的新闻界整天都对此进行报道。

这是卡耐基演讲中一次新的尝试,他心甘情愿地做朋友的助手,帮助朋友的事业取得成功。

初次的成功给他们带来了极度的喜悦。他们开了一个小小的庆功会,汤姆斯端着一杯酒对卡耐基说:“为我们的友谊而干杯,为我们的事业成功而干杯!”卡耐基举杯回祝。

以后的演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他们成群结队地前往皇家阿伯特尔大厅,甚至从英国的其他城市也有不少人赶来观看演讲。

演讲任务完成后,卡耐基满怀喜悦地返回纽约。

对卡耐基而言,友谊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而他对增进友谊也是全身心地投入的。

如果一个人孤独地在社会上生活,身边没有一个能够信赖的朋友,他的事业是肯定不会成功的。

卡耐基的事业的成功,固然与他自己的艰苦奋斗分不开,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挚友的支持和帮助,卡耐基的成功就不会如此辉煌。

可见,人生可以得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境界。朋友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你的朋友。多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将使你受益终身。

9.人际距离效应

在人际交往关系之中,老子的“中庸之道”似乎非常合乎处世所遵循的原则。所谓物极必反,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同样如此: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走得太远就很容易成为陌路人;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太近则让人感觉到没有安全感,其结果依然会是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疏远。受人际距离效应的这种制约,我们都应该学会把握这种微妙的距离。因为这种距离可以决定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空间、我们的境界,甚至我们的高度。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亲密的人际关系经常发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初次交往容易。很多家庭成员间常常相互埋怨,正是这种情况的表现。按理说应该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处,人际关系也越好,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原因何在?

很简单,就是人们忽略了一个“度”的问题。因此,尽管有着良好的愿望——希望自己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亲密度越近越好,但还必须记住“亲密并非无间,美好需要距离”。

对人际距离的把握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论多么亲密的人际关系,也应彼此保留一块心理空间。人们总以为亲密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似乎不应当有什么隐私可言。其实越是亲密的人际关系越是要尊重隐私。

这种尊重表现为不随便打听、追问他人的内心秘密,也不随便向别人吐露自己的隐私。过度的自我暴露虽不存在打听别人隐私的问题,却存在向对方靠得太近的问题,容易失去应有的人际距离。

其次要有容纳意识。容纳意识要求我们尊重差异,容纳个性,容纳对方的缺点,谅解对方的一般过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清澈见底的水里面不会有鱼,过分挑剔的人也不会有朋友。没有容纳意识,迟早会将人际关系推向崩溃的边缘。

最后要懂得运用距离效应。距离效应是指由于时间的阻隔,彼此间有了距离;一旦把距离缩短,重新相聚,双方的感情得到最充分的宣泄。

在这里,距离成了情感的添加剂。因此,应当培养自己拉开一定距离看他人的习惯,同时也不要时时刻刻把自己的透明度设置为百分之百。内心没有隐秘足显自己的坦荡,但因此失去了应有的人际距离,无形中为以后的人际矛盾种下祸根,这就不是明智之举。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致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2)个人距离。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端。

(3)社交距离。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1.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一次,一个外交会谈座位的安排出现了疏忽,在两个并列的单人沙发中间没有放增加距离的茶几。结果,客人自始至终都尽量靠到沙发外侧扶手上,且身体也不得不常常后仰。可见,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关系需要有不同的人际距离。距离与情境和关系不相对应,会明显导致人出现心理不适感。

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7~12英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

(4)公众距离。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12~25英尺(约3.7~7.6米),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

显然,相互交往时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亲近、是否喜欢、是否友好的重要标志。因此,人们在交往时,选择正确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依赖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其交往距离也不同。这种差距是由于人们对“自我”的理解不同造成的。例如,北美人理解“自我”包括皮肤、衣服以及体外几十厘米的空间,而阿拉伯人的“自我”则仅限于心灵,他们甚至把皮肤当成身外之物。因此,交往时,往往出现阿拉伯人步步逼近,总嫌对方过于冷淡;而北美人却连连后退,接受不了对方的过度亲热。同是欧洲人,交往时,法国人喜欢保持近距离,乃至呼吸也能喷到对方脸上,而英国人会感到很不习惯,步步退让,维持适合于自己的空间范围。

社会地位不同,交往的自我空间距离也有差异。一般说来,有权力有地位的人对于个人空间的需求相应会大一些。我国古代的皇帝,坐在高高的龙椅上,与大臣们拉开了较大的距离,独占较大的空间,大臣们在皇帝面前均要弯腰低头,眼睛不能直视皇帝,退朝时还要背朝外出。所有这些,都表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当人们接触到有权力有地位的人时,不敢贸然挨着他坐,而是尽量坐到远一点儿的地方,这都是为了避免因侵犯他的自我空间而惹他生气。

人们确定相互空间距离的远近不仅取决于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还有性格和具体情境等因素。

因此,我们了解了交往中人们所需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交往距离,就能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而且,通过空间距离的信息,还可以很好地了解一个人的实际的社会地位、性格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10.掌握好朋友间的距离

我们生存于这个世界,朋友是必不可少的。但要让友情常新却需要一定的技巧。因为并不是没有距离的友情才表示双方的亲密和信赖。

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事发生。一些好得不得了的朋友,最终还是散了,有的缘尽情了,有的则不欢而散。

虽然朋友失去了还可以再交,但新的朋友未必比老朋友好,失去友情更是人生的一种损失。为了避免失去朋友,不让多年的友情随风而散,一定要保持距离!

人为什么会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感,就是因为被彼此的气质互相吸引,一下子就越过鸿沟而成为好朋友,这个现象无论是在同性还是异性之间都一样。但两个人不管相互之间的吸引力有多大,他们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彼此所处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因此人生观、价值观再怎么接近,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没有差异那就是两个同一体了,就不存在彼此之间的吸引力了。正如一对处于“蜜月期”的新婚男女一样,当两人的蜜月期一过,便不可避免地触碰彼此的差异和缺点,并且这种差异表现得越来越多。结婚之前,他们一直在求同,眼里闪烁的总是对方的优点,而经过一个阶段后,求同的动力变小,差异就显露出来。于是从尊重对方开始变成容忍对方,直至最后要求对方!当要求不能如愿,便开始挑剔、批评,然后人离情散。

密友之间交往的艺术与夫妻之间相处的艺术有些共同之处,所以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也是夫妻相处的艺术之一。如果你有了自己的“好朋友”,与其因为太接近而彼此伤害,不如适度保持距离,以免碰撞,而且还能增进对方的感情。

所谓“保持距离”,简单地说,就是不要过于亲密,一天到晚形影不离。也就是说,心灵应贴近,但形体应该保持距离。

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是一对相互欣赏而又从来未见过面的极其要好的朋友。梅克夫人是一位酷爱音乐、有一群儿女的富孀,她在柴可夫斯基最孤独、最失落的时候,不仅给了他经济上的援助,而且在心灵上给了他极大的鼓励和安慰。她使柴可夫斯基在音乐殿堂里一步步走向顶峰。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第四交响曲》和《悲怆交响曲》都是为这位夫人所作。

他们从未见过面的原因并非他们两人相距遥远,相反他们的居住地仅一片草地之隔。他们之所以永不见面,是因为他们怕心中的那种朦胧的美和真挚的情感,在一见面后被某种太现实、太物质的东西所代替。

不过,不可避免的相见也发生过。那是一个夏天,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本来已安排了他们的日程:一个外出,另一个决定留在家里。但是这一次,他们终于在计算上出了差错,两个人同时都出来了,他们的马车沿着大街渐渐靠近。当两驾马车相互错过的时候,柴可夫斯基无意中抬起头,看到了梅克夫人的眼睛。他们彼此凝视了好几秒钟,柴可夫斯基一言不发地欠了欠身子,梅克夫人也同样表示了一下,就命令马车夫继续赶路了。

在他们的一生中,这是他们最亲密的一次接触。

对于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他们之间的这种相处既不越礼,又可以保持彼此之间的那种美好。与那种无间隙的亲密关系相比,这份情感则更显高贵和纯净。

“保持距离”能使双方产生一种“礼”,有了这种“礼”,就会相互尊重,避免碰撞而产生矛盾。但运用这一技巧时,一定要注意一个“度”,如果距离过大,就会使双方疏远,尤其是现代商业社会,大家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奔波,实在挤不出时间,这样很容易忘了对方。因此一对好朋友也要经常打个电话,了解对方的近况,偶尔碰面吃吃饭,聊一聊,否则就会从好朋友变成一般的朋友,最后变成只是熟人罢了,两人的友情等级会逐渐递减!

有人说“好朋友最好不要在工作上合作”,有一定道理。

一天,公司来了一位新同事,他不是别人,正是你的好友,而且,他将会成为你的搭档。上司将他交托与你,你首要做的是向他介绍公司的分工和其他制度。这时候,不宜跟他拍肩膀,以免惹来闲言闲语。

私底下,你俩十分了解对方,也很关心对方,但这些表现最好在下班后再表达。跟往常一样,你俩可以去逛街、闲谈、买东西、打球,完全没有分别,只是,闲暇时以少提公事为妙。

所以,无间并不代表关系的亲密,适当的保持距离是保持美好情感的最好方式。给他人空间就是给自己空间。聪明的人不会让别人靠得太近,也不会靠别人靠得太近。他们给自己的生存空间收放自如,因此,他们的人生也显得境界优雅洒脱、逍遥自在。

11.像刺猬一样共存

两只刺猬在寒冷的季节互相接近以便取暖,但是如果过于接近,彼此会刺痛对方,若离得太远,又无法达到取暖的目的。因此它们总是保持有利于双方的距离,既不会刺痛对方,又可相互取暖。这则寓言清楚地显示了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在公司里与同事相处一定要注意这种共存方式。

就某种意义而言,大家在同一个公司里,可以说是同舟共济、甘苦与共,人人都能成为朋友,可以倾诉烦恼,互相帮助,更可借着良性竞争发挥彼此激励的效果。

可是一旦深入私人领域,后果可能一发不可收拾,特别是在牵涉到金钱或个人问题时,更宜谨慎行事。因为今日的美好回忆,或许会成为明日的“把柄”。

古有明训,“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运用在同事间的人际关系最适合不过。因为公司毕竟是一个成员众多,又具竞争性的组织,既然你不可能和每个人都结为知己,就只有和他们保持“泛泛之交”,做友善而又不至于彼此伤害对方的往来,才是明智之举。

你的搭档与你合作多年,一直相处融洽。一旦搭档另谋高就,应该如何面对?

好的一方面是,你将有更好的机会,那就是老板可能委任你独当一面。即使另聘新人,以你的年资和经验,还是有利无弊的。所以要好好把握,说不定这个黄金机会正可助你攀上成功的阶梯。

坏的一面可能影响很大。搭档离职的原因是什么?对公司不满?与你合作有问题?还是纯粹为钱转换环境?

要是对公司不满,请留意他的行动。不是叫你做间谍,向公司报告什么,而是为了你自己未来的工作。细心地观察他,若遇上他故意搞乱文件和工作程序,请一一收拾,但要保持缄默。因为如向上司报告,一则无谓伤感情,二则公司亦未必多谢你。

若对你不满,对方的不理不睬,或故意懒散,你也只得默默忍受,记着,反正他快要消失,就耐着性子吧。

某位同事生性暴躁,常因小事就“唠叨”不已,虽则事后他会不把事情放在心上,但事前的粗声粗气或过烈反应,却叫你闷闷不乐。

暗自纳闷,只会害苦了自己,何不想个改善之法呢?须知道,同事相见的时间往往比家人还多,经常如鲠在喉,太难挨了吧,恐怕间接还会影响工作情绪。

对付这些脾气刚烈之人,最佳办法是以静制动。不要误会,并非是采取凡事“忍耐”的策略,相反,却是积极和主动。

举个例子,某计划出现了问题,有个同事心焦如焚,大声大气的指点程序应怎样怎样,谁又该如何如何……总之意见多多却极欠建设性,只予人烦不胜烦之感。

细想一下,有同感的肯定不只你一个人,所以不妨就由对方猛烈诉说下去,你却处之泰然,保持缄默,即使有其他同事表示不平,你也请坚守原则。直至事情明朗化,对方的态度平和下来,你再提出明白事理的态度来,细心将事情分析,如此,你必能打败对方于无形。

有位同事生日,于是有人提议给他庆祝一番,你乐意加入行列。但替别人高兴之余,却又有点酸溜溜,你想:为什么同事们从来未为自己庆祝生辰?他们真偏心!

其实,他们并非偏心,而是无心。但是无心也必有因,那就是说你在他们心目中没有占上地位,人际关系欠佳所致。要扭转这种情况,奉劝一向文静的你要积极一点了。先踏出你的第一步吧!而这一步不妨多找借口,才不致太突兀。

例如你成功完成一件任务,或者获升职加薪,又或适逢生辰,不妨自掏腰包,但不必由你亲自“大声疾呼”。向公司的秘书小姐说:“今天是我生日,我请大家吃晚饭,请代我安排一下吧,但请告诉任何人,我不要收礼物!”

在一传十、十传百的情形下,同事必然会替你高兴,无论是已经与你熟悉的,还是疏远的,在如此情况下,起码对你留下印象。

许多公司有不成文的习惯,就是获升职者要请客,你若身处这些公司,当然要入乡随俗。至于请客请些什么呢?

那要视加薪额和职级而定,一则是量入为出,二则是身分问题,如果你只是小文员一名,却动辄请同事吃海鲜餐,未必个个会欣赏,可能有人认为你太“招摇”,所以,一切最好依照旧例,人家怎样,你就怎样。有人当面恭维:“你真棒,什么时候再请第二次?”你可微笑地答:“要请你吃东西,什么时候都可以呀!”一招太极就能解决问题。

要是相反,有同事表示要请客贺你,应否答应?

当然要答应,否则就是不赏面,不接受人家的好意。不过,答应之余,请考虑:对方一向与你投契得很,纯是出于一片真心?还是彼此只属泛泛之交,此举只是“拍马屁”?前者你自然可以开怀大嚼,后者嘛,吃完之后最好反过来做东,既没接受他的殷勤,又没有开罪对方。

许多公司有欢迎新同事和欢送旧同事的习惯,身居要职的你,应否热烈支持这些行动?

欢迎会的目的是联络感情,欢送会则表示合作愉快或感谢过去的帮忙。所以,前者你不必一定出席,除非你的工作岗位是公关或人事部。这样更显得你有独特风格,何况既是新同事,还愁他日没有机会互相了解吗?

至于后者,就比较复杂,你应该小心衡量一下:

这位同事与你有没有关系?如果是毫无交情的,可以不必参加聚会,但送一张慰问卡是必要的,那是礼貌,也表示你的关心,何况他日你们或许有机会共事。要是常常接触的,但交情普通,则在公在私也该出席聚会,显示你确实欣赏和不舍得对方,分手时,最好表示你的祝福。若对方是你的助手或更亲密的拍档,最理想的是既参加大伙儿的聚会,又私下请对方吃一顿午饭,或是送一点纪念品,以表示你的感谢和友情。

努力不懈忠于工作的你,在短短的几年间,步步高升,事业可说是一帆风顺。有几位跟你一同起步的同事,限于能力和际遇,至今仍保持多年前的原状。在大家相处之时,你总觉不太自然,甚至有战战兢兢之感。

其实,这完全是心理作祟,你是怕自己的表现过于高傲,惹来“一朝得志”、“不可一世”的批评,但过于随和,又怕有“不够成熟”之虞。

只要把这包袱抛掉,一切就易应付了。

公事上,若他们是你的直辖下属,谨记“大公无私”的原则就是了,对他们采取一贯的态度,奖罚分明,切莫有“算了吧,大家共事这么多年”的想法。只要态度诚恳,不必怕对方会错怪的。私底下,保持你们固有的关系吧,投契的就当作朋友一般看待,不合拍的,更不必刻意去改善。

若他们并不属你的部门,情况就好办得多,公事上没有,平常见了面,大可“友善”一番,不必故意去装一副模样的。

只有和同事们保持合适距离,像刺猬一样与大家共存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受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