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老北京的传说
8049200000018

第18章 “望园”穆家

早先,北京有个鼎鼎有名的清真教徒,就是穆子光先生,人们都管他叫“望园”穆家。为什么叫“望园”穆家呢?那时在前门李铁拐斜街路南,就是现在的远东饭店那块儿,门口有用砖刻的“望园”两字。穆家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也算有名之家,穆子光的发迹很有点传奇色彩。

穆子光幼时家贫,在一个小古玩店当学徒,学鉴定古玩是哪个朝代的东西,是真的还是假的……穆子光天生聪明,精心学艺,可惜还没出师这个店就关了。无可奈何,他就在前门外杨梅竹斜街摆了一个小摊,夏天卖酸梅汤。

有一天中午,天正热,有两个打鼓儿的来到摊上。打鼓儿的有打硬鼓的,有打软鼓的,这两个是打硬鼓的。他们走街串巷买卖珍贵精致的玩意儿,什么古玩、瓷器、金、银、翡翠等,这些人有眼力,懂行。打硬鼓的穿戴整齐,冬天穿黑色袍褂,夏天一般穿灰色大褂、白布褂子、白线袜子、青皂鞋,手里拿一个青布包,秀气玩意儿往包里一包就得了。手里拿一个小鼓,“梆梆”响,这叫“报君知”。他们买的时候尽量压价,卖的时候尽量提价,成交一宗买卖,就够吃喝一阵子。

两个打硬鼓的在穆子光的摊旁边歇一会儿,每人要了一碗酸梅汤,一边喝,一边聊,聊的都是行话。意思是在某条胡同某某宅门儿,有一个“祭红瓶”要卖,要五百两银子,咱们给了二百两银子,明儿个咱别去,绷他一绷,过两天再添点儿,买好了这可有利。这两个打硬鼓的没想到穆子光是行里人,说完就离开走了。穆子光一想,哎呀,要是真的“祭红瓶”,五百两银子不多,有利可图,要是仿的就不值了,这笔生意我要是能做上就好了。他打定主意要做这笔买卖,尽管他是内行,可是手头没钱哪,就找一个至近的朋友商量这事儿。穆子光跟这位朋友一说,这朋友说:“我手里只有二十两银子。要不这么办,拿这笔钱咱们明儿个先去看看货,如果行了,先给定钱,然后咱们再借点儿印子钱(就是高利贷)。”商量妥了,第二天,两人到了这家看货去了。

这里有规矩,凡是打硬儿鼓的,礼节很重要。穆子光两个人到了门口,轻轻叫门,里边管家出来了。

“什么事儿,找谁呀?”

“我们是打鼓的,听说您这儿有件瓶要出手,有同行告诉我们了,所以我们上您宅里头看看。”

“行啊,你等我回一声。”

说完就把门关上去找宅里的主人说明情况,一会儿管家出来了,说:“跟我进来吧。”这宅院里头有个小花园,由这小花园过去就是外客厅,一般的朋友就让到这儿。主人没见面,由管家把“祭红瓶”拿出来,小心翼翼地摆在桌子上。穆子光内行懂眼,一瞧是假的,甭说五百两银子,二百两银子谁买谁倒霉。“哎呀,管家,您这东西不错,可我买着不合适,对不住,对不住。”往出走的时候还得经过小花园,花园长着草,就在那草堆上有一个大罐,白底粗瓷,本家用这罐子泡马掌水浇花用。穆子光一瞧这罐,躺在那墙犄角上,不用近瞧,就知道是宋朝以前的东西,虽然不能说是价值连城,但也值不少钱了,看到这里穆子光就知道本家主人不识货,要是懂行,就不能把这罐扔在这儿,穆子光赶紧停了脚步,对领路的管家说:“这位爷,我求您帮个忙吧,我的本钱少,刚才那‘祭红瓶’我买不起,您把这破罐卖给我吧。”说着掏出几两银子,往这管家手里一搁说:“这位爷,小意思,买包茶叶喝吧!您别让我空手回去。”这管家一想也是,人家能白来一趟吗?换个家什盛马掌也一样,就说:“还有一个了,也卖给你吧。”这穆子光一听喜出望外,这罐是一对太好了!商量一下,把八两银子塞给管家了。

穆子光和这个朋友捧着两个罐赶紧回家,果然让他们抄上了,这两个罐子卖了一千多两银子,这朋友虽说只拿出几两银子,但穆子光言而有信,各分一半,一人分了五百多两银子。

此后,穆子光就在杨梅竹斜街路南租了一间铺面,经营小买卖,收点杂项、当票。慢慢地,他赚了不少钱。后来,赶上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北京,由于他经营得当,所以生意一帆风顺,就又在杨梅竹斜街买了一所房,自个儿画图翻盖,开了一个“升平澡塘”,后又开了“西升平澡塘”,因为穆子光好交朋友,仗义疏财,这两处澡塘慢慢地誉满京城,达官显贵都到这儿洗澡,穆子光的买卖也就更加兴隆了。

这穆子光从白手起家,到后来的家财万贯,邻里街坊都说穆子光是名门望族,就送了他家一个外号——望园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