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是什么?灵感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它是一个人在艺术或者其他的创作思维过程中的认识飞跃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它是一个人在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长期孜孜以求、冥思苦想之后,通过某一诱导物的启发,一种新的思路的突然迸发。
现在有很多人为了达到心灵的宁静,为了能进入静寂状态,练起了能控制自己、能驾驭肉身感官、甚至能身心合一的瑜伽。他们练习瑜伽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卸下所有思维神经的负担,把大脑放空,让全身心放松,放松,再放松,最后进入到静寂状态就会产生全新灵感。可见,灵感是寂寞的产物。
灵感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虽然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文论家对灵感现象都做过各种解释和分析,提出了许多正确精辟的见解,但是要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对它作出科学的说明仍需要我们作极大的努力。“静”与“狂”作为中西方古代艺术创作过程中两种重要的心理状态,都受到古代文论家对它们的高度重视。它们都是艺术创作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都是关于创作灵感的精辟论述,都对中西方古代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大多艺术作品的灵感诱导物都是非常不起眼的甚至不足道出的小细节,这些细节并非都会体现在作品中,比如苏里科夫画《女贵族莫洛卓娃》,女贵族黑衣形象竟是来自画家看到的雪地上的乌鸦,但画面里根本没有乌鸦的踪影,凭猜测很难了解作者的想法的。所以,大部分艺术品的创作灵感只有作者本人能准确说出,而对此观众却往往喜欢不停地主观臆断,甚至编一些故事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而且并非所有艺术作品都是灵感使然,灵感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对于艺术家来说也不是常态,艺术家也需要在没有灵感的状况下工作,梵·高是一位典型的写生画家,尽管他的作品中形象都很夸张,但他从不凭空想象作画,这也是高更对他的批评和他们的分歧。写生型画家对灵感的依赖远远不如创作型画家,所以,其实很难说《夜间咖啡馆》真的是靠灵感完成,梵·高只画眼睛看到的东西,而不是脑子想的东西。
有一位教师,独自一人去外地学习进修。起初他感觉这个外出学习的过程很快乐,也是一种享受,还能提升自己并得到期望中的收获。然而,在独自进修的寂寞中,让他成长、成熟却是他最大的收获,甚至他说去上海这半年的收获是以前几年都无法比拟的。
以前这位教师生活一直很平静,安逸。从学生生涯到教师生涯,几十年一直围着学校打转,感觉自己都快脱离了这个社会,没想到自己还具备独自在外生活的能力。进修刚开始,他便一个人找学校,然后一个人回住处,一个人上街,一个人吃东西,一个人锻炼身体,一个人看书,一个人思考,有时一天说不了一句话。有一段时间,这样的日子让他几乎不能忍受。时间长了,他慢慢学会了在寂寞中思考,过去、现在、将来,从人联想到事,思考许多事,想念许多人。他发现他终于找到了那个最真实的自己,他喜欢上了寂寞的环境,寂寞的一切。明白了最真实的自己,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也明白了快乐的含义。
渐渐地,他学会了享受寂寞,与人交往是一种能力,享受寂寞也是一种能力。忍住寂寞,在寂寞中找到灵感,你会发现它可以改变你的一切。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就是一个懂得享受寂寞之人,他自称为孤独的行者,自饮自乐,自歌自舞。正是由于他能享受寂寞,在寂寞中找到灵感,才成就了他“诗仙”的美誉,给世人留下冠绝古今的文学成就。
乐圣贝多芬一生寂寞孤独,可是他却说:“当我最孤独的时候,也就是我最不孤独的时候。”因为他在寂寞孤独之中,才更不得不去把情怀寄托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上,才更有机会去整理他那不平凡的思想和灵感。他的音乐绝不是繁华热闹场中的产物。
许多有名的诗句也得力于作者当时心情上的寂寞。正如有名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当时如没有深切的寂寞孤独之感,绝对写不出这样的佳句。
又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也深深刻画出作者当时寂寞的心境。
每一个人都有痛感寂寞的时候。我们时常会感到满腹辛酸,却觉家人亲友之中,竟无一人可与之一吐积郁。因此,我们在这漫长而又孤零的人生道上,只有勇敢地承担起这与生俱来的寂寞,用自己的力量发出一点光和热,冀望这点光和热也可以成为漆黑夜空中的一两点星光,在漫漫无际的永恒中,发出一点光辉。西哲说:“世界上最强的人,也就是最孤独的人。”又说,“只有最伟大的人,才能在孤独寂寞中完成他的使命。”如要成为强者,即不可避免寂寞,而唯有那够坚强,能面对寂寞的人,才有力量使他的天赋才华不致被寂寞孤独所吞噬,反而因磨炼而生热发光。能在孤独寂寞中完成使命的人,即是伟人。
我们现在的生活,忙忙碌碌,每天都奔波在工作和生存之间。为了更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我们必须要把一天24小时都充分地安排好,如果白天利用不好,做不完自己分内的工作,就意味着浪费时间,物质的我们已经很少感受到自己是在为什么而活着。我们的内心得不到片刻的宁静。
很多人都会说:“白天没有灵感,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没人打扰,那时候做东西有灵感。”是啊,当四周静下来的时候,自己仿佛待在了一个没有窗户的黑漆漆的房间里,房屋的中间只有一盏蜡烛一个凳子,这种意境就叫做“静”。
在自己没有灵感的时候,尝试一下这样的环境,让自己独自一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冥想,这样我们就能够从万物中得到启发,使我们经历过的、设想过的一切迅速从自己的脑子这块“硬盘”中得到过滤,筛选对我们有利的信息,获得灵感。
这样一来,我们的灵感就能够和内心的“静”结合起来,获得更好的效果。灵感是来自于经验、经历、经过的沉淀与积累,也可能是一种不经意的发现。但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人类社会到处都有启发点,也就是说随时随地的,不定式的……只要你能够静下心来,灵感的来临就离你不远了,然后你就在一闪之间把它抓住。之所以只有少数人能够成为大师,就是因为很多人都不能达到“静”的思想境界与修养。
因此,任何一个正常人只要他能够静下心来对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事物进行感悟,都有可能出现灵感。爱上寂寞吧,灵感是寂寞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