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在县学读书时,嗣祖父顾绍芾从邸报上看到的坏消息越来越多,他越来越感觉到,大明王朝的前途实在太渺茫了。瞻念前途,使人不寒而栗。
顾炎武出生在万历年间,那时由朱元璋创建的大明王朝,在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后,早就没有当年的盛世情景了。顾绍芾虽远离京城,但从邸报的字里行间和纷纷传言中,关于皇帝的昏庸无能,朝政的腐败黑暗,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他都有所耳闻。
昏君在上,自然造成宦官把持朝政,大权旁落的局面。当时宦官专权之害,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一员的顾绍芾很敏感,所知也较详尽。他很清楚,明熹宗时宦官专权现象尤其严重。当时,太监魏忠贤和朱由检的乳母客氏相互勾结,上下招权纳贿,把朝廷弄得腐败已极。为了升官发财,朝廷内外的无耻之徒拼命地为魏忠贤歌功颂德,肉麻地把他叫做“千岁”“九千岁”;各省地方大官也竭尽逢迎拍马之能事,纷纷为魏忠贤建生祠、祈福。从上到下,一片乌烟瘴气。
至于政治黑暗,官场贪污成风,顾绍芾更是时有所闻。社会已到了“官以财进,政以贿成”的严重地步,在朝廷,魏忠贤的亲信吏部尚书周应秋公开按官职大小向求官者索价。在地方,卖官鬻爵也成风气。当时,有人在长安门上张贴了这样一首讽刺诗:“督抚连车载,京堂上斗量。好官昏夜考,美缺袖中商。”
当然,对于顾氏祖孙来说,最有直接感受的还是在他们身边发生的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问题。当时,各地的土豪劣绅肆无忌惮地掠夺农民的土地、财产。就在昆山地方,已有90%的农民失去自己的田地而沦为财主家的佃户。明末赋役之沉重,不仅使广大农民不堪重负,大批逃亡,而且,就连顾家这样的地主,也叫苦连天。
顾绍芾还注意到,就在大明王朝日渐衰败的时候,关外的满族正在兴起,其势力还不断在发展。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完成统一女真各部的大业,建立“大金”政权。崇祯二年(1629年),金兵在皇太极率领下突入长城,进围北京,举国震惊。四年后,皇太极再次率兵入关,分兵攻宣州、大同、应州各地,一路烧杀掳掠后,才退回沈阳。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登基称帝,改国号大清。从此明清关系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两个王朝,为争夺对中国的统治权而厮杀不已。在清军的不断攻击下,明王朝已被拖进一场越来越失去希望的战争之中。
最使顾家祖孙忧虑的还是越来越多绝望的农民走上反抗的道路。从万历末年陕西爆发的流民、边民的抗暴图存的武装斗争,犹如星星之火,已渐成燎原之势。虽然在顾炎武的少年时代还不曾发生社会巨变,但已处处使人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迫感。所以就连惯于吟风弄月、写诗作赋的嗣祖父和顾炎武的哥哥也读起兵书,议论起民事、兵法来了。他们要求还是小孩子的顾炎武也要读《孙子》《吴子》一类的兵书。其实,明末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迫使当时的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道路。
正在顾炎武潜心这项研究工作,并已获得成效时,腐败的明王朝灭亡了,战火烧到江南。顾家大院内人心惶惶,再也不能安静读书写作。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终于攻入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临死之前,还幻想着儿子能够复辟,结果他死后第二天中午,李自成便在北京老百姓的欢迎中进城了,并张弓搭箭朝承天门上的门匾射去了一箭,至此,“奉天承运”的大明王朝灭亡了。
就在李自成统率的大顺军欢呼胜利之时,十余万清军已逼近山海关。驻守山海关的明总兵吴三桂投降清军,李自成权衡敌我力量后主动放弃北京,主力西撤。五月初二,清军入京。就这样,历史上完成了明亡清兴的转变过程。
正当清军和大顺军在北方厮杀不已时,在南京,明朝的一些将领和官僚为了收拾起半壁河山,拥立福王朱由崧做皇帝,年号弘光,这就是第一个南明政权。弘光王朝建立起来以后,就把自己放在与清王朝对立的位置上,而且面临着清王朝即将开始的对全中国的军事征服行动。起初,江南的有志之士对南京政权期望很大,希望它不仅能够抗击清军的南下,而且能够收复沦陷的故土。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消息传到江南时,顾炎武正在苏州,他看到别人的浮动,社会的不安定,便急忙赶回昆山,把家人疏散到偏僻的地方。
顾炎武19岁以后一直用“绛”为名,明亡之后,他便改名炎武,字宁人,又作炎午。据说这是因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有一个学生叫王炎午,很有民族气节。他改名为炎午,即含有以文天祥为师之意。
听到南京政权成立的消息,顾炎武感到很振奋,但他更期望参加实际斗争,为国家民族作出自己的贡献。1645年,顾炎武被福王政权任命为兵部司务,他并不嫌官小,只认为这是自己为国家尽力的好机会。因此任职之前,集中精力撰写了著名的“乙酉四论”:《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在文章中,他猛烈抨击明末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指出当时的社会已到了非变革不可的时候。并且从弘光政权的实际情况出发,围绕着政权稳定,并能够和清廷对抗的核心问题,就军队的改选、军事战略的策划、财政的整顿以及务农积谷等,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应急措施。在《钱法论》一文中,顾炎武还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货币的流通规律,可见他对经济问题确有研究。
带着自己精心研究而提出来的改革方案,顾炎武兴冲冲地上路了。一路上春光明媚,他相信福王政权会采纳自己的主张;在镇江所见的战斗演习,旺盛的士气,更让他热血沸腾,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京口即事》二首,抒发对抗清必胜的信念。可是,到南京后不久,残酷的现实使他大失所望。福王朱由崧政治上毫无作为,生活上荒淫透顶。弘光王朝的政权由马士英、阮大铖执掌,他们都是奸诈、阴险的贪官污吏,与福王狼狈为奸,苟且偷安。他们置国家民族的安危于不顾,只热衷于结党营私,争权夺利,甚至排挤和打击爱国将领史可法等人。复仇既成空话,出师更是无期。怀着一腔报国热情赶到南京的顾炎武,得到的只有冷遇和白眼,他的主张更无人受理,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只得愤愤而归。
就在这时候,南京的形势更加危急了。1645年,清军在摧毁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后,便调集精锐部队向福王政权发起了猛烈进攻。是年三月,清军节节南下,渡过淮河,围攻扬州,打算夺取扬州为据点,再横渡长江,直取南京。当时坚守扬州的是南明政权的兵部尚书史可法。他在得不到弘光王朝一兵一卒援助的困苦情况下,拒绝了清朝的诱惑,给来犯的清军以迎头痛击。然而寡不敌众,四月二十五日,扬州保卫战失败,史可法等爱国将领英勇就义。扬州失陷后,清军竟下令屠城十日,制造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将一座历史悠久、繁华富庶的古城变成了一片瓦砾废墟。
面对大敌,顾炎武虽不满福王政权的腐败无能,但仍把它看做是国家的象征。五月,他再次前往南京。可是,福王政权已是兵败如山倒。镇江、苏杭等地先后失陷。明朝大将或逃或降。腐败的明军几乎全部瓦解,剩下的一小部分也无力抗击清军了。与此同时,降将刘良佐抓回出逃的弘光皇帝,并把他押解到南京。这样,弘光王朝维持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覆灭了。
清军对江南人民的血腥屠杀,激起了顾炎武强烈的民族仇恨。他敬仰史可法等人的英勇献身精神,坚定了誓死不屈的意志。同时,他也相信,江南人民有着不畏强暴的精神,抗清斗争将继续进行下去,他在诗中写道:“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江南人民确实没有屈服,他们纷纷奋起武装反抗。在江阴,为了反抗清政府的剃发令,市民纷纷罢市,数万乡民冲进县城,杀掉县令和监督剃发的满族士兵。清王朝调军队攻打和采取诱降的办法,都没有使江阴人民屈服。虽然在清军强大军事攻击下,江阴人民的反抗斗争最终失败了,却鼓舞了大江南北人民的斗志,出现了“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的形势。顾炎武过去在复社的熟人、朋友,都先后参加到抗清义军的行列之中,在各地组织义军。当时还在路上的顾炎武顾不得回家,便毅然投笔从戎,在苏州参加了抗清武装斗争。
各路义军制定了统一的军事计划,他们打算趁清军初占江南,立脚未稳,先奇袭苏州,切断南京与杭州之间清兵的联系。然后从宜兴、溧水奔袭南京,太湖义军则进攻杭州,使清军的前锋部队不能回师救援。攻占南京后,立即重建明朝政权,进而发动和领导全国各地的抗清斗争。
六月十日,陈子龙等人在松江发动起义。松江义军担负着袭击苏州的任务。义军英勇作战,市民积极配合,给清军以沉重的打击。但因后续部队的来迟,援军在途中被清军所阻,再加上敌众我寡,松江起义失败。
前后仅一个多月时间,各地义军便先后被击溃。抗清义军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当时没能形成一支有力的领导力量。江南抗清力量虽人数多,但成分复杂,支派纷繁,他们互不统辖,各自为政。而被推为总指挥的总兵吴志葵又少决断。大多数义军的武器装备居于劣势,也是失败的原因。
松江起义失败后,顾炎武和归庄等只好退回昆山,但他们还是斗志不减。
清军在击灭福王政权并镇压了大部分的反清起义后,重新颁布剃发令,强迫汉族人民像满族一样剃发留辫。而且推行的办法十分严酷。清军在江南烧杀掳掠的暴行已经引起人民群众极度不满,剃发令这样的民族高压政策更如火上浇油,这样,各地又先后爆发了以反剃发为导火线的抗清斗争。
1645年闰六月十三日,降清而当上昆山知县的阎茂才发布告示,限五天剃发完,“迟则死”,昆山县城顿时群情激愤,冲进县衙门,揪出县令乱刀杀死,放火烧掉县衙门。逃亡外地的原县令杨永言闻讯后,立即招募了数百名士兵赶回昆山,协助组织举义事务,顾炎武的好友归庄、吴其沆也参加了起义。自十五日宣布起义后,昆山县的群众积极准备迎击来犯的清军。他们修缮城墙,打造兵器,储备粮草,并让老弱妇孺出城避难。他们决心为捍卫民族尊严,与清军决战。
七月二日,清军开始攻城,昆山百姓同仇敌忾,顽强抵抗。归庄、吴其沆等都直接参加战斗。顾炎武此时同嗣母住在离昆山县城四十里的常熟乡下,每天晚上,他都和邻居陈梅“露坐水边树下……遥闻火炮。”另据时人所载,顾炎武曾参加昆山起义,负责征集粮食、传送檄文等工作。他的夫人王氏还为义军战士缝补衣服。
清军一连攻了四天,也没拿下昆山。老百姓们奋起反抗,清兵死伤很重。七月五日,清将李成栋亲自督战,还调来大炮轰城。右城、左城先后被清军攻破。义军和百姓与清兵展开激烈的巷战。顾炎武的好友吴其沆英勇牺牲。清兵入城后,屠城三日,昆山5万户口中,2.4万余口被杀。顾炎武的两个弟弟也遭杀害,他的生母何氏被清军砍断右臂。清兵还强迫昆山百姓剃发。好友归庄觉得“苟活不如死”,于是以僧装亡命,号普明头陀。
紧接着,清军于七月十三日攻下常熟县城,消息传来,顾炎武的嗣母绝食而死以抗议清军的暴行。临终前,她告诫顾炎武,不要忘记眼前的这一切事情,更不要做清朝的官。这一连串事件决定了顾炎武此后坚定不移的反清立场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