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文以载道
8044700000039

第39章 献策不受重视

龚自珍京华议政的20年,除面临日益严重的国家内政危机外,还面临日益严重的外患危机。与清王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败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处心积虑对外侵略,它们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当时尤以英、俄对中国的威胁最大。

俄国从17世纪中期起,就派兵越过外兴安岭,窜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江边的雅克萨城等地,越过贝加尔湖,强占我国的尼布楚等地,所过之处,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当地清军和各族居民与俄国侵略者进行了坚决斗争。

此外,英国资产阶级也在想方设法打开中国东南大门。起初他们想在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但受到中国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的抑制,未能成功。经过多年试探,英国殖民主义者终于找到了一种打开中国大门的法宝——鸦片,于是便向中国大量输入。吸食鸦片使人精神委靡,严重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鸦片贸易的走私引起吏治腐败,还使得大量白银外流而又致银价上涨。农民生产出的物品只能卖铜钱,而交赋是须折算成银两,银贵钱贱,农民生计更加艰难,使社会危机严重。随着鸦片贸易扩大,英国派兵到中国沿海各省测绘地形,收集情报,准备武装侵略,有时甚至闯入中国内河,炮击中国炮台。

面临民族危机,龚自珍忧心如焚,极为关注,与林则徐、魏源等朋友经常聚会,声气相通,在朝野形成一股相当有影响的爱国舆论力量,或筹划巩固西北边防,或呼吁禁烟抗英。

从青少年时代起,龚自珍就喜欢交游,中进士后,交游就更广了。这里我们着重讲花之寺的聚会和宣南诗社的聚会,这是他和朋友众多聚会中较有特色的两次。

花之寺在北京丰宜门外,那里海棠最盛,每当春天花开,士大夫们都来此宴集。龚自珍曾说自己和朋友们也在那里的花荫底下举行过文人酒会(“记得花荫文宴屡”)。如道光十年(1830年),道光十二年(1832年)就举行过。到了花之寺,他们把有镂空花纹的窗户都打开,让湘妃竹帘子四面垂着,室外到处都是铁梗海棠开的花,如此清静优美的境地,真能满足这些名士们的情趣。道光十六年(1836年)三月,涂宝善招在京为官的18位朋友宴集花之寺海棠花下,宴会上龚自珍醉赋《凤凰台上忆吹箫》词。

至于宣南诗社,那是当时北京的一个民间文学团体。它的前身是消寒诗会,一些在京做官的南方籍文士,每到冬天因不惯北方严寒,且十分思念故乡,便聚在一起饮酒唱酬,目的在消寒,后规模扩大,这种集会便以集会地点宣武门以南标志,称为宣南诗社。19世纪30年代以前,诗社除聚会饮酒、赋诗、赏花、观碑、赏画外,还探讨些学术问题。19世纪30年代以后,国家形势使经世致用之学在京师广为流行,于是宣南诗社的成员们大都关注时事,着意经世之学,议论国家六部事例因革、用人行政得失等现实政治问题。

从现有史料看,龚自珍可能并未参加这个诗社,但和这个诗社的许多成员过从甚密。例如,道光十年(1830年),林则徐丁忧期满,返京等候任命时,曾与龚自珍有过交往,一起切磋考订过古帖等。

此外,龚自珍在道光十年还主持过龙树院聚会,参加的人有魏源、张维屏、吴虹生等;道光十六年,与吴虹生等人聚会在北京城北的积水潭,举行“秋楔”,登楼纵饮。

之所以要讲龚自珍的这些交游聚会,是因为龚自珍通过这样的交游形式,得以与当时具有改革愿望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借赏花吟诗、谈学鉴古之名,交换对时局的看法,评论朝政,抨击顽固守旧官僚,呼吁改革,形成一股有相当影响的社会舆论力量,迫使当权统治集团不得不认真考虑。特别是,花之寺聚会和宣南诗社的许多人,在鸦片战争前夕的禁烟抗英问题上,龚自珍与他们声气相通,安危与共。

龚自珍常常从事新疆、蒙古等西北地理研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始终未能出长城以外实地勘察,为此深以为憾。道光十六年(1836年),龚自珍的友人王元凤被人告状而发配到张家口军台。龚自珍请假五天,为他送行,一直送到居庸关,过了八达岭才返回,这才有机会乘便考察京北一带山川关隘形势,印证自己所得军事地理知识。

龚自珍本来就薪俸不高,可是广交朋友,纵情宴饮,又癖好古物,高价收购,因此40多岁以后经济十分拮据,常靠借债过日子。曾向寄居在他家的王元风之妻借金钗换钱去买米盐,且又久久不能偿还,感到十分惭愧。不久,龚自珍又因触怒上官而受“罚俸”处分,生活更困难,妻子何吉云想出办法,叫他到保阳找老朋友直隶布政使托浑布帮助。

这位托浑布是蒙古族人,进士,曾在沿海地区做官,尤熟于海疆军事。每次回京都与龚自珍喝酒谈天,讲述海战取胜经历。在鸦片战争时期,他任山东巡抚,积极备战,使英舰不敢在山东逞凶而南返。总之,龚自珍觉得去求助这个壮怀激烈的人是可行的。

托浑布果然热情接待了龚自珍,“朝馈四簋溢,夕馈益丰隆”。为示谢意,龚自珍以《乞籴保阳》为题,写了五言古诗四首送给托浑布。出奇的是写到第四首的时候,忽然忘了自己狼狈的处境,又想起了国计民生,向托浑布提出一条“北直种桑策”。

诗中提到自己虽然生活艰苦,却仍想对国家的事情有所建议。于是想到河北一带百姓生活贫困,但土地并不贫瘠,而且这一带本来是古代种桑养蚕的地方,应鼓励老百姓种桑养蚕,发展丝织业。而且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杜绝种种洋货,其中包括毛织品,如果中国的蚕桑事业发展起来了,洋货便无可取之处了。这样龚自珍把北方种桑和林则徐反对西方殖民主义经济侵略联系了起来,表现了他在洋货大量进口情况下发展本国农业手工业生产的爱国主张。

不过,在封建衰世,这样的建议要实行是很不容易的。一年后他辞官南归再经过这里时,并未见他的建议被采纳,他失望地写了一首诗,感叹自己不过是一介书生,献策没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