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书名取自《论语》:“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这部著作共32卷,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内容包括经学、政治、经济、军事、艺文、天象、术数、历史、地理等,可以说是顾炎武一生治学的结晶。他的许多政治、经济和学术观点,都在这本书中得到较为系统的阐述。
顾炎武不单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更是一个很有创见的杰出学者。在清代学术史上,他是一位继往开来的大学问家,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卓越的思想家。他的学风谨严健实,不拘成见,敢于创新,他的思想紧扣时代的脉搏,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的主线。他的学术思想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在清初,顾炎武便以“身涉万里”而“名满天下”;以“行奇学博”而“负海内重望”。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称颂他是“清学开山之祖”。直至今日,要研究中国文化思想,就不能不了解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家。
顾炎武一生为学,始终抱定经世致用的宗旨,坚持主张:“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他把著书立说看做是能移风易俗的百年大计。他不满当时存在于许多知识分子中间的空疏学风。这些人对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熟视无睹,置若罔闻,一心就想读书做官。针对这种学风,顾炎武提倡“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为学之道。
顾炎武的伟大,更在于他的启蒙思想,他对封建王权提出了质疑,为近代民主思想埋下了伏笔。通过研究和总结中国历史,特别是明末政治,他终于把仅仅忠于一个王朝的“保国”和忠于整个国家民族的“保天下”区别开来,明确提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重大论断,从而突破了狭隘的封建忠君思想,初步形成了不同于封建专制主义“朕即国家”观念的民主思想。正是这种思想上的进步,使顾炎武的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到前人所未达到的更高层次。
顾炎武批判宋明理学的空谈,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
他认为,明代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和阳明心学的泛滥,使学风的空疏发展达到极致,此为造成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他对宋明理学,尤其是阳明心学,展开猛烈批判。他指出,经学即理学,理学家们言心言性,是“夫子之所罕言”,是完全与儒学传统相悖谬的。它造成了“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的空疏学风,直接导致了“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的亡国惨祸。针对明末空言心性、束书不观的空虚之学,顾炎武竭力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主张“明道救世”。他的学术活动也全然围绕着经世致用这一宗旨展开,“凡文之不关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他的代表作《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其《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也都是“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的作品。由于顾炎武为学一生以“当世之务”为念,因此,对天文、地理、九经、诸史、河漕、兵工、山岳、风俗、吏治、财赋、典礼、制度、文物,莫不加以精究。“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风士俗,原原本本,无不洞悉。”成为经世之学的一代宗师。
顾炎武主张限制君权“独治”,提倡农工商皆本。
在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方面,顾炎武虽不及黄宗羲那样尖锐、深刻,但同样强烈反对君主独裁,主张实行“众治”。他认为,中国幅员辽阔,政事万端,“固非一人之所以能操也”。然而,专制君主出于“专大利”的自私目的,“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从而导致了政治腐败,民众疾苦,国家穷困。因此,他主张“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在他看来,限制君主专制独裁的最好办法乃是“众治”,即地方分权,为此,他提出了“寓封建于郡县之中”的著名论断。并一再倡导建乡评、存清议,对君主专制进行舆论监督。这些思想带有民主启蒙的性质。
顾炎武生长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对工商业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所以能够突破传统的“农本商末”思想,主张农工商皆本,发展工商业。据章太炎记载,顾炎武本人十分善于经商理财。山西的票号,就是顾炎武和傅山共同创办的,其中的经营章程,是顾炎武一手制订。后来的经营者,遵照他的章程理财,山西票号遂发展成为清朝二百年的金融中心。
顾炎武在山西曲沃病逝后,养子顾衍生扶柩归里,将之安葬在祖茔。在外漂泊25年之久的顾炎武终于安息在自己的生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