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学生品读“三言”
8036300000083

第83章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让产许氏三兄弟孝义名高身并荣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讲述的是三兄弟的故事:大哥许武每天躬耕抚养弟弟,并对他们教以礼义,即使就任官员后也因怕弟弟无人督促、不够勤勉而辞官归乡。归乡后,他先为弟弟娶亲,为了让弟弟立高名于乡里,在分财产时宁愿违心受辱。而两个弟弟对大哥也始终敬重有加,两兄弟被举任官员时,因为大哥不肯出仕而同时归还印绶。故事的结尾是许武将当初分产不公的真相告知乡里,三兄弟最后“孝义名高身并荣”。

本片故事是以历史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源于《后汉书》中列传七十六《循吏传》的《许荆传》。原文是这样的:“许荆字少张,会稽阳羡人也。祖父武,太守第五伦举为孝廉。武以二弟晏、普未显,欲令成名,乃请之曰:‘礼有分异之义,家有别居之道。’于是共割财产以为三分,武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者,二弟所得并悉劣少。乡人皆称弟克让而鄙武贪婪,晏等以此并得选举。武乃会宗亲,泣曰:‘吾为兄不肖,盗声窃位,二弟年长,未豫荣禄,所以求得分财,自取大讥。今理产所增,三倍于前,悉以推二弟,一无所留。’于是郡中翕然,远近称之。位至长乐少府。”西汉设立察举制度,东汉继续沿用,察举制更注重孝廉一科。不论是作者特意以《许荆传》为原型进行创作还是就本篇文章来看,不难看出其主题为“孝悌”,符合其《醒世恒言》“醒世”宗旨的:通过写父母早逝的三兄弟在面对财产、权力时仍不忘“孝悌”之义来提醒世人,名利并不是生活中最主要的部分,没有什么理由可以真正让亲人之间斤斤计较、反目成仇,世人应以他们为榜样,兄友弟恭。

孝悌之义有三种:大孝大悌、愚孝愚悌、不孝不悌。从这篇来看,是属于“大孝大悌”类,而且本文更加强调的是“悌”,“悌,善兄弟也”,即兄弟间紧密团结、相互扶持,这些是伦理纲常和儒家道义。

冯梦龙提出“情教”的主张,但同时他也维护儒家道德,他认为人们做这些忠孝节烈的行为要由情而发。就以本篇为例:许武由于父母早逝,家境一般,他出于兄弟之情而抚养教育弟弟,处处为弟弟考虑,甚至不惜以毁坏自己的名声来成就弟弟的高名。而弟弟许宴、许普对抚养自己的哥哥极为恭敬,即使是许武分产不公时他们也毫无异议。这可以理解为他们兄弟情深,所以自然而然地行使这些忠孝之事,而文中的解释是“原来许晏、许普,自从蒙哥哥教诲,知书达礼,全以孝弟为重,见哥哥如此分析,以为理之当然,绝无几微不平的意思”。这样看来,许晏和许普他们之所以无异议的原因似乎不单缘于情,还有一部分的原因是他们认为“理”或者说“礼”应如此。其实人们做出某种行为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是“情”是“理”,这是很难分清的问题,毕竟“情”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他人是看不到的,这导致了“情”和“理”难以有个明确的界限。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这篇小说的结构非常清晰。它用三个故事来引题,在第一个故事“紫荆枝下还家日”中写道:同住的三兄弟中最小的一个受妻子教唆要求分家产,两位哥哥也同意了,但最后紫荆树的枯荣使他们明白他们是“连根而生,分开不得。根生本,本生枝,枝生叶,才能荣盛”。第二个故事“花萼楼中合被时”说的是唐玄宗平定叛乱即帝位后仍与五位兄弟同榻而眠的故事。第三个故事“千秋羞咏《豆萁诗》”,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曹丕逼迫曹植写七步诗的故事,最终,曹丕因诗有感而得释前恨。这三个引子,有家庭纠纷下的兄弟情——“紫荆枝下还家日”,有权势之争下的兄弟情——“花萼楼中合被时”、“千秋羞咏《豆萁诗》”,引出了同样涉及财产纠纷、权力之争的本篇小说。

小说作者为了突显“孝悌”这一主题,明显地淡化了人物心理描写。例如,面对许武分家产的不公,面对行为突然反常的大哥许武,许宴、许普应该会有一点疑问的。这些心理作者都省略了,只写他们的完全顺从,以此来突出他们对兄长的尊重。同样,对许武的描写也是如此。当他面对婚姻和“保全自己名声还是树立兄弟声望”等问题时,文章直接淡化甚至略去了许武当时内心的挣扎,而是将这样的心理揭示放在了最后一段中,通过“使我作违心之事,冒不韪之名,有玷于祖宗,贻笑于乡里,所以流泪”这句话说明当时他内心的挣扎。这种淡化的手法突显了许武的“孝悌”。而通过许武事后流泪说出当时内心的矛盾,这样就使得许武这个人物更具有真实性。

(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