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学生品读“三言”
8036300000051

第51章 钱舍人题诗燕子楼 十年守节燕子楼千载风流文士讴

在唐代徐州,临水立着一座小楼,飞檐挑角,形如飞燕,更有南来燕子栖息于此,因而它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燕子楼”。燕子楼之所以闻名遐迩,与居住在里面的那位多才多艺又多情多义的女子有关,与她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身世有关,更与历代文人对此所作的诗词有关。

那位女子名唤关盼盼,是武宁名妓,而燕子楼是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为她所建。最早将燕子楼与关盼盼写入诗中的,是唐代张仲素和白居易的一组唱和诗《燕子楼》。诗中张仲素假托关盼盼的口吻,与白居易完成了一场精彩的对话。史书里本无关盼盼的记载,若无白居易与张仲素的这番唱和,是没有什么人知道她的。绝代名妓与绝妙文字,吸引了文人渲染附会与抒写凭吊的兴趣。到了宋代,故事演变为因白居易作诗讥讽,以致逼死关盼盼,故事更加凄美丰满,跌宕起伏。明人冯梦龙,综合历代各种传说,写成白话短篇小说《钱舍人题诗燕子楼》。清人所编《全唐诗》中,更是以此为史,用七十字小传写尽关盼盼一生:“关盼盼,徐州妓也,张建封纳之。张殁,独居彭城故燕子楼,历十余年。白居易赠诗讽其死,盼盼得诗,泣曰:‘妾非不能死,恐我公有从死之妾,玷清范耳。’乃和白诗,旬日不食而卒。诗四首。”

故事的开端很简单,一个武宁高官张建封,惜才好客;一个青楼名妓关盼盼,才色无双。由于要为中书舍人白居易接风洗尘,二人在宴会上相遇。张建封喜不自胜,自此专宠关盼盼,就在府第之侧,拣了一处好地方,起了一座楼,名叫“燕子楼”,让关盼盼住在里头。于是张建封“治政之暇,轻车潜往,与盼盼宴饮”,“璨锦相偎,鸾衾共展”,“歌笑管弦,情爱方浓”。然而,“彩云易散,皓月难圆”,张建封染病身亡,独弃关盼盼一人于燕子楼中。张家的子孙带着灵柩回去了,只关盼盼被留原地,何其孤独与凄凉!

若是其他青楼女子,或者伤心一阵,便寻找下一个良人去了。关盼盼却是不同,她指天发誓:“妾妇人,无他计报尚书恩德,请落发为尼,诵佛经资公冥福,尽此一世,誓不再嫁。”从此闭门独居,“凡十换星霜,人无见面者”,而且仅仅是拒绝别人的诗就写了三百来首,合起来编了一本《燕子楼集》。为了报答张建封对她的恩情,即使他未给予她任何名分,关盼盼也为他守节,而且一守就是十年。名妓守节十年是燕子楼故事动人至深的缘由之一,从白居易为唱和诗《燕子楼》所作的小序便可见一斑。序中这么写着:“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白居易“爱绘之(张仲素)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人性较为放达的时期,妇女生活比较自由开放,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不太守节的时代。然而事实上,那时候妇女不守节的现象虽然比较多,却不是社会的主流,相反地,从朝廷到民间都在鼓励、奖励妇女守节。有唐一代,从皇室贵族、官僚士大夫到普通平民家的妇女,绝大多数都是自觉自愿地守节,贞女节妇的观念深入人心。唐代妇女守节并不是个体行为,而是一种社会群体的行为。新旧唐书都有列女传,内里记载了唐时上至皇室女、士大夫家庭妇女,下至普通民妇的许多守节故事。除正史外,一些笔记小说、墓志、诗词中的记录更是不胜枚举。在唐代,即使妇女的地位再怎么提高,男性在婚姻生活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七出之条”便是一个代表;再怎么开放,它依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封建社会,守节是一个男性社会对于女性的基本要求。但纵然如此,我想,也没有人会要求一个妓女守节吧?青楼女子一般凉薄世人皆知,要求一个妓女守节不啻天方夜谭,而到这时,才见出关盼盼的与众不同。关盼盼之所以是名妓,在于她不仅有色,而且有才。文人对于才女的追逐永远是非常热烈的,更何况这个才女还有堕入风尘的身世,长得又妩媚婀娜,而为名妓。关盼盼有才,是因为她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那么儒家众多经典中宣扬的三从四德观念便会在她心中根植,也因如此,她才会受贞节观念影响颇深,而以守节来表示“不负张公之德”。到这时,无论关盼盼对张建封是念恩还是爱情,其用心之深,都足以感天动地了。

十年的寂寞孤苦,十年的独守空闺,这样的折磨再来十年,关盼盼也是不怕的,也是可以忍受的,但是她想得到一份理解、一份支持。她说:“我作之诗,皆诉愁苦,未知他人能晓我意否?”沉吟良久,她想到了曾有一面之缘的白居易。这时候的白居易已经名满天下,身居翰林。关盼盼认为白居易必能体察她的心意,就想寄诗给他,痛诉衷肠,以全其心。关盼盼给白居易寄了三首绝句,既说“燕子楼人思悄然”,也说“瑶瑟玉箫无意绪”,更说“相思一夜知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其凄凉愁苦和情深意切,俱在诗中。她满心的情给了人,也只能给一个人。她坚贞、忠情,然而她毕竟也只是个弱女子,她需要有人理解她,这样就可以给予她力量,可以让她在这条路上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走得更远一些。

后来关盼盼收到白居易的诗,他“亦和三章以嘉其意”,一句“燕子楼前清夜雨,秋来只为一人长”也正说明了白居易理解她,理解她并不是为了钱财和地位而和张建封在一起,理解她的用情之深,理解她的守节、她的坚持,这样的理解令关盼盼“吟玩久之”,觉得自己十年的独守有了价值和补偿。但在她想要把白居易的诗收藏起来的时候,又发现了纸尾有数行淡墨小字,这是一首诗,而正是这首诗把关盼盼推入了绝望的境地。“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只一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死不相随。”关盼盼读罢,便愁锁双眉,泪盈满脸,悲泣哽咽,她说:“向日尚书身死,我恨不能自缢相随,恐人言张公有随死之妾,使尚书有好色之名,是玷公之清德也。”关盼盼感念张建封生前之眷爱,又爱护他身后之清名,故为他守节,而不是殉身。关盼盼与张建封厮磨多年,就算一开始只是感恩,长年的相处之下也是会迸发爱情的。关盼盼就是因为爱他,才视他为家人,甘愿为他守节。她已然忘记自己是被张建封包养的名妓,可是她忘了,不代表世人也忘了,也因此白居易才会作诗相讽,说她为何让张建封独赴泉台而不去追随。这样的言论简直就是在逼关盼盼以死明志啊!于是,关盼盼说“我今不死,谤语未息”,便决意坠楼一死,以表其心。跳楼不成,关盼盼自此心如死灰,“惟食素饭一盂,闭阁焚香,坐诵佛经,虽比屋未尝见面。久之鬓云懒掠,眉黛慵描,倦理宝瑟瑶琴,厌对鸳衾凤枕。不施朱粉,似春归欲谢庾岭梅花;瘦损腰肢,如秋后消疏隋堤杨柳。每遇花辰月夕,感旧悲哀,寝食失常。不幸寝疾,伏枕月余,遽尔不起”。身体的苦痛可以忍,而心灵受到的创伤却难以愈合,不被理解的凄苦伤入骨髓时,“谁慰黄泉一片心?”关盼盼就此抑郁而终,她凄美的一生终是结束了。

风月故事历来是文人的一大爱好,关盼盼的故事在文人的笔下也一直流传着。苏轼写过一首词《永遇乐》,说自己“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其中三句“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更是传诵千古,也因此“梦盼盼”这一情节成为燕子楼故事的后续传奇,被一次一次地复写,到了冯梦龙手中,被极力渲染,是为《钱舍人题诗燕子楼》的后半部分。小说写道,唐运告终,五代更替。后宋代中书舍人钱易,字希白,偶至燕子楼,倚栏长叹曰:“昔日张公清歌对酒,妙舞邀宾,百岁既终,云消雨散,此事自古皆然,不足感叹。但惜盼盼本一娼妓,而能甘心就死,报建封厚遇之恩,虽烈丈夫何以如此!何事乐天诗中,犹讥其不随建封而死?实怜守节十余年,自洁之心,泯没不传。我既知本末,若缄口不为褒扬,盼盼必抱怨于地下。”他题诗一首,为关盼盼辩白,关盼盼之魂有感于此而托梦相见,怨气散尽,以诗“仰酬厚意”。

燕子楼借关盼盼之名得以传世,关盼盼借文人的抒写得以传奇。然而再多的诗词凭吊又有何用,关盼盼终究为爱情而死,这让人不得不跟着东坡叹一句:燕子楼空,佳人何在?

(陈情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