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学生品读“三言”
8036300000050

第50章 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痛饮狂歌真谪仙吓蛮书草见天才

自唐代以来,正史野史中关于李白的记载形形色色,而冯梦龙所编《警世通言》中的《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堪称集李白传说故事之大成的力作,在李白形象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狂客谪仙李太白这个形象,或许在我们读完《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后会更加清晰。阅读这个故事的过程中,自有一股豪情在心头,如浓墨泼洒,酣畅淋漓。在我的印象中,李太白才华卓绝,酷爱自由,生性不受拘束,更适合远离庙堂,快意恩仇。他是仗剑江湖的才子,应与知己把酒言欢,路见不平即拔刀相助。

小说虽题为“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但故事并不局限于此,小说集中展现了李白超逸绝尘的诗才、酷爱美酒的生活、洒脱不羁的个性、蔑视权贵的傲骨,还在社会政治层面上刻画了一个关心时政、为民做主的李白。千百年来的历史、传说和作者的发挥、铺衍、创作糅合在一起,塑造了一位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的李白。其形象的突出特点有三:

一为才情超绝,从中可见其诗酒精神。文中引用了一首杜甫论李白的诗,这诗说得极好:“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故事开篇即是七律一首,气势非常:“堪羡当年李谪仙,吟诗斗酒有连篇。蟠胸锦绣欺时彦,落笔风云迈古贤。书草和番威远塞,词歌倾国媚新弦。莫言才子风流尽,明月长悬采石边。”概括了李白的一切,不仅书写了李白的卓绝才情,并感叹了谪仙境界的难以模仿。

李家夫人“梦长庚入怀”而生李白,是以青莲既有飘然出世之表,又有出口成章之才,时人皆以“谪仙”称之。应该说李白是个从精神到肉体都不安分的人,文中说他“一生好酒,不求仕进,志欲遨游四海,看尽天下名山,尝遍天下美酒”,听说哪里有美酒,即便是远在千里之遥,他也要寻酒而去,而他所作的诗文更是唯我独狂。李白的诗与酒分不开,诗做得好,酒也喝得多,这两点同样都盛名在外。他未去长安之前,曾在湖州酒肆随口吟诗一首:“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逃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李白心中,连如来都只是他的转世,其狂可见一斑。后来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其中有“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四句。细看故事全文,李白的生活与酒紧密相连,与众知己同饮,与皇帝同饮,居然还“醉草吓蛮书”,而他的才情也随着美酒的微醺铺天盖地地蔓延,不论是代拟圣谕还是即兴作词,醉酒反而使他的才气发挥到百分百。

历史上的李白并未参加过科举考试,走的是一条以隐居交游、赠答酬唱为手段的求仕之路。本篇小说中的李白却听从迦叶司马的劝告,抱着一试的态度进京。结识贺知章是李白仕途的一个关键所在,在李白科举失败后,若不是贺知章在朝堂上的多番举荐,李白绝不会有“醉草吓蛮书”的壮举。当“番使赍国书到”,满朝文武无一人识得番文,天子愤然。贺知章知道李白可辨识番书的次日,上朝时越班奏禀天子,推荐李白来担当大任。李白也并未辜负贺知章的赏识,他只看了一遍番邦国书,便“对御座前将唐音译出,宣读如流”。这番表现令群臣尽称难得,而后又在番使面前“手持番书立于左侧柱下,朗声而读,一字无差”,令番使大骇。更精彩的还在后头,李白那日虽是醉酒未醒,却仍能以番文草就吓蛮书,文章语言瑰丽工整,言辞中恩威并重。他在番使面前宣诏,声韵铿锵,“番使不敢则声,面如土色”。最后番国写了降表,“愿年年进贡,岁岁来朝”。这就是开篇七律中所写的“书草和番威远塞”的故事。

开篇七律中“词歌倾国媚新弦”则说的是李白醉酒写新词的故事。李白成功打响政治第一炮以后,就颇受唐玄宗的器重,天子要加他的官职,他却说“日饮美酒三千觞足矣”。那段时间的李白,真真是“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某日,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前赏玩牡丹花,急召李白作新词配名花。当时李白正在长安酒肆对花独酌,已是酩酊大醉,李龟年找到他的时候,他只说了一句“我醉欲眠君且去”便不省人事了。后来李白被抬入宫中,以冷水喷面,惊醒后,带醉挥写新词,立成三首,那就是著名的《清平调》三章,深得唐玄宗与杨贵妃欢喜。这三首诗旁征博引,清新动人,将杨贵妃比拟为牡丹花,既写花又写人,可谓句句浓艳,字字流葩,是李白才情的一大体现。李白作诗才思敏捷,艺术高超,语言风流,时人谓之谪仙。杜甫曾用“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来评价李白的诗文,真是“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后来高力士向杨贵妃进言中伤李白,致使李白被天子疏远,于是“益纵酒自废”,与贺知章、李适之、张旭等人结为酒友,称“饮中八仙”。李白屡次请辞,玄宗终于应允,在他离开前赐金牌一面,上书“敕赐李白为天下无忧学士,逍遥落托秀才。逢坊吃酒,遇库支钱,府给千贯,县给五百贯。文武官员军民人等,有失敬者,以违诏论”。这真是一道空前绝后的圣旨,既特别又实际,对李白来说实在是再好不过的恩赐,由此也可见玄宗对他的恩宠。而这些都是李白的超凡才情所致,不管是醉草吓蛮书还是带醉作新词,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李白之所以被后世赞为“诗仙”的缘由。

二为蔑视权贵,从中可见其傲骨和豪迈不羁的性格。李白在面对权贵时从没有过卑躬屈膝、战战兢兢的表现,他永远都是那个豪放不羁的李白,纵情山水,寄情诗酒,天性放达而从不压抑自我。李白入长安参加考试,他在试场“才思有余,一笔挥就,第一个交卷”,却因为没有送金银给杨国忠、高力士而被“屈批卷子”。杨国忠、高力士二人还出言相辱,说李白只配与二人磨墨、脱靴。这颗冲突的种子就此埋下,李白发誓“久后吾若得志,定教杨国忠与我磨墨,高力士与我脱靴,方才满愿”。后来因为番使国书的事情,李白终得被荐入朝。一开始,唐玄宗遣使者去请李白,他却以“恐得罪于朝贵”而拒绝奉诏。这个拒绝理由隐刺当朝权贵杨国忠等人。在朝堂上,李白当场回复番使国书,重振大唐赫赫声威。由此,李白也终于践行一年前的誓言。天子同意他的要求,着杨国忠捧砚、高力士脱靴。杨、高二人虽是当朝的权臣,却也只好谨遵圣谕,真是“侮人还自侮,说人还自说”。李白这一番行为实在解气,他并不把权贵放在眼里,在权贵面前低声下气,而是找准机会,重磅出击,让他们受到该有的惩罚。就算是面对大唐天子唐玄宗,李白也依然酒照喝,诗照作,毫不拘谨。回复番使国书时,“其面尚带酒容,双眼兀自有朦胧之色”;皇帝急召,李白也还是醉卧酒乡。后来被杨国忠、高力士报复,在杨贵妃面前挑拨中伤,被唐玄宗疏远,李白也就势向天子辞行,对官场毫不留恋,权势从来都不是他所看重的,离开了长安,李白更逍遥,从此做个谪仙一样的人物。

三是为民做主,从中可知其胸怀天下、关心时政的情怀。李白回锦州,过了半载无日不醉的生活之后,又辞别夫人,带着小仆、健驴,出外游玩山水去了。此后情节展现出了一个教训贪官、为民做主的李白形象。传说李白曾经骑驴路过华阴县,被县吏阻止。李白索笔题道:“天子殿前尚容吾走马,华阴县里不许我骑驴?”在本篇小说中,李白华阴县骑驴的故事被改写。这里,李白听到华阴县令“贪财害民”,因此“生计,想去治他”,故意骑驴冲撞县衙。知县将他押入牢中,后得知其身份,领众官屈膝谢罪。李白趁机指斥他们贪财害民,众官俯首听命,不敢再犯。“此事闻于他郡,都猜道朝廷差李学士出外私行观风考政,无不化贪为廉,化残为善”,李白简直成了明察暗访的监察御史。

以上便是《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中的李白。此外,文中还记载了李白的一些小事,比如救助郭子仪、不从永王、郭子仪报恩、辞授拾遗、采石夜游等。而在故事的最后,冯梦龙加入李白醉酒捉月骑鲸仙去的传说,并进行了更为生动的描绘。“月明如昼”的晚上,李白在江头豪饮,仙乐飘飘,有仙童二人下界奉迎星主还位,李白“坐于鲸背,音乐前导,腾空而去”,一代谪仙就此重返仙界。小说以一首七绝结束全文:“吓蛮书草见天才,天子调羹亲赐来。一自骑鲸天上去,江流采石有余哀。”与开篇呼应,再次点明主题,表达后无来者之叹惋怀念之情。

(陈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