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学生品读“三言”
8036300000032

第32章 闹阴司司马貌断狱 看朝代变迁皆果报因循

本篇小说本事主要见于文字粗率、似出于民间艺人之手的《三国志平话》(上)。故事托言东汉灵帝时代,蜀郡益州秀才司马貌,资性聪明,学识丰富,因恃才傲物,出言不逊而冲撞了考官,以致屡试不第。又因家贫无人提携,年过五十,仍不得出身,辜负了一腔才学。心中怏怏不平,满腹牢骚,乘醉抒怀,吟写了一首愤世嫉俗、怨天尤人的《怨词》,由于其指责阴司,便开罪了阎罗,更惊动了玉帝。玉帝怒其狂妄不羁,决议从速治罪,但太白金星却认为司马貌情有可原,于是让司马貌充当半日阎王,以处理几百年来尚未解决的案子。最后,司马貌通过将原告和被告以来世(转世到三国时代人物)相互补偿和交换立场的方式圆满解决了案子。

本篇小说虽然以因果报应作为整个故事的框架,却塑造了一个迥异于传统的文人形象。司马貌对现存秩序的合理性进行了大胆的质疑,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性,《怨词》可视为他的反叛宣言。诗中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扩大为对整个世界的愤懑,进而怀疑“天道无私”。残酷的现实让他偃蹇抑郁,所以当他因冒犯阎罗而被抓到阴司时,不仅满心欢喜,而且敢于向阎王一吐心中块垒。由此可以想见司马貌心里抑郁的程度,以至于他置生死于度外。面对阎王的死亡威胁,司马貌没有产生恐惧感,反而表现出更加强烈的反抗精神和维持信念的决心。

司马貌对现存秩序的质疑还反映在他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表现在他想通过代替阎罗、修正世事来重新建构不合理的历史冤案。作为一个不得志的下层文人,他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无疑是强烈的,这在判案中表现尤其突出。例如他让韩信、彭越、英布分别转世为曹操、刘备、孙权,三分汉家;刘邦、吕氏转世为汉献帝夫妇,受曹操欺凌;项羽转世为关羽,王翳、杨喜等转世为曹将,被关羽过五关时斩讫;丁公转世为周瑜,戚氏转世为刘备正宫等,这种“重新解释历史事实的道德权柄,解构了至高无上的皇权,使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任由作者随意驱遣,接受历史的审判”(刘勇强:《千年怨气一朝伸——谈〈闹阴司司马貌断狱〉》,《文史知识》,2006.1)。司马貌断案的自信体现了文人骨子里的自负,在他挑战历史权威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位极力想实现自我价值的下层文人。

然而,司马貌判案并非判决是非曲直,而是以因果报应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我们知道,“因果报应”说是佛教的基本理论。然而,其实远在佛教思想传入我国之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就有类似的思想。《周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荀子·宥坐》:“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正是这种中国传统思想中固有的报应观,成为佛教报应思想传入与接收的心理基础,也在更深的层面上促成了因果报应的中国传统历史观。

《闹阴司司马貌断狱》以果报模式结构全文,用因果报应说展开了楚汉、三国的两段历史,情节动力和报应逻辑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人明了:天道报应,合幽明古今而观之,毫厘不爽。司马貌为韩信、彭越主持公道,判项羽转世为关羽,纪信转世为赵云,戚氏夫人转世为刘备正宫等等,一一注明,分毫不错。从某种程度上说,这虽是作者理想化的结果,却鲜明地揭示了时人看待历史的维度。通过对果报观念的关注,阐明了世人笃信的佛理,也折射出明代底层百姓的历史观。

《闹阴司司马貌断狱》里的审案故事虽然不是历史的真实,但却完全反映了人们对于善的向往和追求及对恶君贼臣的痛恨,情节里的善恶报应很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劝恶扬善的命意。因此,在这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不能被简单地视为一种迷信怪谈,相反,小说的劝诫意图非常明显,这主要体现在叙述者的劝诫话语里,所谓“休怪老天公道少,生生世世宿姻缘”,“劝人莫作亏心事,福祸昭然人自迎”。这种意在激发群众兴趣的劝诫,不妨看作是话本小说娱乐性特征的一种反映。

(杨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