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学生品读“三言”
8036300000018

第18章 单符郎全州佳偶 指腹为婚姻缘天定

指腹为婚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屡见不鲜。两家关系密切,约定若生一男一女,当为婚姻,可以亲上加亲。然而,人生旅途,遭际各异,原先定下的姻缘可能遭遇种种考验。《单符郎全州佳偶》也是指腹为婚的故事。当然,故事中的主人公单符郎与邢春娘在经历一段波折后,最终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再次印证了姻缘天定的思想。

《单符郎全州佳偶》的故事曲折动人,大概是这样的:单家生了个男孩,叫做符郎。邢家生了个女孩,名为春娘。两家曾定下指腹为婚的约定。单符郎与邢春娘幼时常在一处玩耍,可谓门当户对,青梅竹马。长大后,符郎改名飞英,进馆读书。邢春娘则深居绣阁,两人不再相见。而后,单公任扬州府推官,邢公任邓州顺阳县知县。单邢两公相约在任满之日,儿女归家成亲。但不料此后两家命运各异:邢公上任不到半年,金兵入侵,家破人亡,只剩下十二岁的邢春娘一人被卖到全州乐户杨家,沦为娼妓,改名杨玉。单公却因护驾有功,多次升迁。后来,朝廷追叙南渡之功,十八岁的单符郎受父荫,得授全州司户。在上任接风的宴会上,单符郎与杨玉相见。单符郎因见其美貌,钟情于她;但碍于先前的指腹为婚,单符郎还是很克制自己的行为。后经司理郑安有意撮合,两人便在一起。单符郎在询问杨玉的身世后,得知她就是邢春娘,便修书告知单公。于是求太守帮助邢春娘脱籍,两人得以重续婚姻。三年后,单符郎任满。在离开全州之际,邢春娘因不舍做得一手好针线的风尘姐妹李英,多次劝说单符郎纳其为妾。单符郎带着一妻一妾荣归故里,家庭和睦。李英生一子,后读书登第,成为临安名族。单符郎全州遇佳偶的故事,也因此被传为佳话。

小说赞颂单符郎的义气,不以贫贱论婚姻。与以往指腹为婚的故事相比,单家的守信令人称道。当司理郑安询问单符郎关于家眷之事时,单符郎明明白白地说:“幼时曾定下妻室,因遭虏乱,存亡未卜,至今中馈尚虚。”虽然因战乱与邢家断了联系,但是单符郎一直惦记指腹为婚的约定,可见单符郎的诚意。单符郎虽钟情于杨玉,但始终努力克制自己。后经司理郑安的有意撮合,单符郎才与杨玉偕鱼水之欢。当单符郎后来得知杨玉便是与自己有婚约的邢春娘后,并没有心生厌弃,而是郑重地向她求婚。当看到被卖身青楼的邢春娘,不失宦家女的端庄,厌恶风尘,不慕富贵,渴望自由而平凡的生活,更坚定了单符郎帮助她、爱护她的想法。由此看来,单符郎从接受杨玉,再到接受邢春娘,除了爱慕美貌,更多的是道德方面的因素,不能仅仅看成是一时的感情冲动。单符郎因为义气,最终得到完满的婚姻。

在单符郎身上,还表现出情与理之间的矛盾。如单符郎见杨玉貌美而蠢蠢欲动,在司理郑安的安排下,单符郎便不能自已,急切寻欢,赤裸裸地表现了单符郎的情欲。当单符郎得知杨玉就是邢春娘后,这种男女之情又回归于理性。他不离不弃,帮助邢春娘脱离风尘,表现出一个男子对心爱之人的责任感。文中对男女之间人性欲望的肯定,显然是受到明代社会个性思潮的影响。

小说中有不少笔墨描写被卖身青楼的宦家女邢春娘的形象。邢春娘是美貌与善良的统一体。小说中有这样一句对杨玉才貌双全的描写:“三千粉黛输颜色,十二朱楼让舞歌。”这样一个才色俱佳的女子,不幸沦落风尘,却始终心存“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的愿望,虽然不企盼能再续婚约,重归官宦之家,也希望能嫁得一介小民,荆钗布裙,平凡度日,表现出对迎新送旧的风尘浮华生活的厌弃。她在单符郎的帮助下脱籍后,还想方设法帮自己的风尘姐妹李英脱离苦海。

小说中还出现了太守及司理郑安这两个市民化的官员。他们能重视人的价值,承认人情人欲的合理性,不那么正统死板、僵化冷酷,多少体现了新兴市民的意志和愿望。

小说中的大背景是靖康之难,北宋灭亡,这个背景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故事中涉及三个皇帝:宋徽宗、宋钦宗及宋高宗。当时金兵入侵,掳去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宋室南渡,定都临安。百姓也因为战乱流离失所,侥幸苟存者,或在征服者的铁蹄下挣扎于死亡线上,或流落异乡,过着漂泊的生活。邢家的不幸正是国家不安定所导致的,小说通过邢春娘沦入风尘的遭际,充分表现出百姓的流离之苦:宦家女子尚且不得不流落风尘,更何况那些市井细民?

“三言”的艺术特色之一,就是将平凡的故事写得曲折工巧。“无奇之所以为奇”,即在日常题材、平凡故事中显示出小说的传奇性。《单符郎全州佳偶》中采用巧合的手法,使情节迷离恍惚、波澜起伏。邢春娘被卖到全州沦为娼妓,单符郎又刚巧升迁到全州任司户,真是无巧不成书,于是有了两人的宴会相见,最后得以重续姻缘。再如邢春娘自己不能生育,而李英又恰好生得一子,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也使李英这一原本不太起眼的人物有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单、邢两家在战乱中失去联系,而单公却又能与邢公之弟“四承务”巧遇,并从他那儿得知邢家的不幸。此外,小说叙事颇有特色,即单、邢两家分离后的各自活动,用两线并行的模式叙述,后来单符郎在全州与邢春娘相遇,两线归一,分后再合,这也是本文的一大艺术特色。

(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