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是主管就要懂的心理掌控术
8034600000098

第98章 超越下属能力掌控“不可能的任务”

对一个人才的能力水平进行衡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人本身是随时随地都在变化和发展当中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人,用客观真实的眼光对一个人做出客观的审视,用全面公正的眼光对一个人进行定义。“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的领导方式收到的效果都不会太过理想。

我们常慨叹:“人到用时方恨少,待到用时用不了。”那是不懂得用人之道。而“用金银总有尽时,用人才坐拥天下”,则是对效率的最好的写照。

“用”人其实就是管理。而管理需要一些智慧、一些谋略、一些技巧,还需要一些情感等等,也就是主管要把自己的管理理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情感趋向等文化要素整合到日常掌控中去。这就需要主管善于“管”和“理”,“管”尚在其次,“理”是必不可少的。“理”就是要求主管讲“理”。“理”其实就是要求主管要懂行业“规矩”,讲究用人的艺术,也就是要“以才为本”,善于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春秋战国时代孟尝君,养食客三千多人,人家就跟他讲,我说孟大爷啊,你养了那么多人吃饭,干什么用啊?孟尝君说总会有用的。

有一次孟尝君触怒了国君,那个国君想要将他杀死。这时孟尝君就想要趁夜逃出去,然而这时城门是关牢的。那时候可没有发明闹钟啊!他们是听鸡叫以后才开城门的。这怎么办呢?恰好孟尝君底下有个食客,他说自己会学鸡叫。他来到城门口附近,咯——咯——这个城门就开了。孟尝君就跟自己的手下冲出去了。养了个会学鸡叫的,没有想到竟也派上了用场。

量才而用,就是针对人的德和才,将他放置在和他相适应的岗位上去,明确他的责任,将权力交给他,以充分掌控、发挥他的智慧和能力。

丁晟是一家投资公司的资深经理人,他的看法就是“我绝不会让‘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发生”。丁晟一向很注重和老板的沟通:“由于我们投资的领域普遍是高新技术与未来技术,一个投资项目或许至少要一年才有可能见到效益。因此,我不会对老板的任务被动地接受。老板针对我们各个投资部,也只是会对投资额和投资回报率做一个限定额。可是在确定这些具体任务指标之前,我一定会跟老板进行交流和沟通。事实上这是一个不断地沟通,然后争取在某个问题上达成共识的博弈过程。”

在丁晟看来,对于老板安排下来的任务,特别刚性的指标一定要考虑可执行度。假如你不能承担,就一定要当着老板的面提出来,用数据和事实阐述你的理由,并且表明你可以实现的最佳业绩和最保守的业绩。因为老板是要用这个指标来衡量你的业绩,除非老板抱着“你做就做,不做就走人”的想法,不然都有回旋的余地。但倘若目标已经很现实了,你还要讨价还价,老板自然会质疑你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

再有,假如你一旦接受了任务,不管在实施中,遇到怎样困难,想再讨价还价,不管怎样都行不通了。因为主管会觉得你是工作能力差或者做事不稳妥。所以作为非常职业化的经理人,老板只要等待着你的好结果就是了。

在实际工作当中,有时看上去很容易就能实现的目标,却常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这个时候既然你已接受了任务,就要全力以赴想办法去解决,此时已没有其他借口。

员工如果在工作中产生了情绪,一般不会是针对什么具体人或事,而是由于分配不君导致。比如:工作量的不公平,薪酬的不公平,以及工作难度上的不公平等。假如老板能很好地跟员工进行沟通,让每个人都在公平的环境中去工作,大家肯定只会将精力放在业绩上,而不是抱怨。

“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一般地说,大材小用和小材大用都不是不好;让普通的士兵去做将军,指挥一场全局战争,这样的做法不好,让将军扛炮弹同样也不行。什么样的材料就要用到什么合适的位置上去。但人的才和物的材不尽相同,人的才是可以磨练的,是可以长进的。俗语说:“重担压快步,好鼓不怕重捶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倘若给使用者压的担子太重了,敲鼓敲得太响了,超过了他可以承受的能力那也是不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