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七分做人三分做事大全集
8030200000078

第78章 看到对方出丑,最好不露声色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诗句。可见为人处事与做文章有很多相通之处。文章有三六九等,做人亦有境界大小之分。有的人练达圆通,为人处事,自然流畅,毫无做作之感,与之相处,如沐春风。

某公司与一外商洽谈一项业务。

会谈的时间到了,该公司经理带着相关人员走进会议室,外商方面的谈判代表与他的女秘书早已等候至此。

但彼此握手时,该公司经理发现外商代表的脸颊上,清清楚楚地印着一个鲜红的唇痕。这显然是一个非常不雅的印记。

这时,外商的女秘书也发现了自己上司脸上的唇痕,她显得非常焦急,频频向她的上司使眼色,示意他赶快抹掉唇痕,但她的上司对此毫无察觉,并不理会。

该公司经理的下属谈判人员灵机一动,连忙致歉说:“真对不起。一份资料丢在办公室了,我们现在必须去取一下。请稍候。”

话一说完,该公司的谈判人员,全部心领神会地推出了谈判室。

当他们再次进入谈判室时,外商代表脸颊上的唇痕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谈判正式开始了,顺利得出乎意料,这也许是那位外商代表的一种回报吧!

尊重对方的隐私,让对方心存感激,是谈判顺利进行的一个技巧。

外商谈判桌上慷慨回报,就在于对手不露声色地给了他一个下台的台阶,这种礼貌其实就是对他的一种尊重。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

取笑他人,拿他人的缺点、过失开涮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在对方不经意犯错或能力不足而处于尴尬境况时,你如果怀着幸灾乐祸的心理,取笑对方、嘲弄对方,只会招致对方的怨恨。相反,如果你能大度地帮人一把,让他解除尴尬,他自会对你充满感激,并想办法回报。

比如,某同事做什么事情都喜欢准点,她经常是踩着上班的那个点走进办公室。因上班只坐城铁,能估计时间,少有误点。

当然,也有不准点的时候,偶尔运气不好,遇到人多上不了车或城铁出故障,也难免迟到一两回。

一次,她迟到了一分钟,气喘吁吁地冲进办公室,因为着急,头发凌乱,衣衫不整。

同事甲幸灾乐祸地说:“迟到了,要被扣钱喔!”

同事乙故作惊讶地说:“喔,烫了一个新发型,好有个性,就是弄这个发型晚点的吧!”

同事丙体贴地说:“别急!别急!看你跑得那么累,一定是家里有什么事给耽搁了吧!”

试想一下,对同事的不同态度,她会有什么反应?是不是有感激,也有不满?

她会感激谁?不满谁?

不用说,她会感激那位替她圆场的同事,会不满那些看到她尴尬而幸灾乐祸的同事。

那么,今后如果遇到同事需要帮忙,她会先帮谁后帮谁,或者不帮谁?

如果她的心胸不够宽广,如果有一天,她晋升了,她会对谁好对谁不好?

如果你的同事遇到这类情况,你会怎么做?你该怎么做?

不用说,最好不露声色,然后想办法为其圆场。对方会记得你的好,在今天领了你的情,到明天报你的恩。

人关系心理学

尊重对方的隐私,可让对方心存感激。在对方不经意犯错或能力不足而处于尴尬况时,你果怀着幸灾乐祸的心取笑对弄对方,只会招致对的恨。相,如果你能大度地帮一把,让他解除尴尬,他自会对你充满感激,并想办法回报。

2批评是出于爱护而不是怨恨,才会有良效一位中年妇女,因为年满十八的儿子谈女朋友,她反对无效,吃了安眠药自杀。所幸发现及时,被抢救过来,但儿子并未因此妥协。

母子关系恶化,在丈夫的强烈要求下,一家三口一起去见心理医生。

“我儿子心很歹毒,我为他自杀,他也无动于衷。”中年妇女对心理医生说。

“他做了什么,让你为他自杀?”

“我说的话,他从不听,总是和我对着干。”中年妇女开始抽泣。

“他是谁的话都不听,还是只是不听你的?”心理医生问。

“听他爷爷奶奶的,他爸的,他们总是护着他。”中年妇女大哭起来。

心理医生把儿子叫进房间。

“你对妈妈有什么看法?”心理医生问。

“烦!她总是骂我。”

“除了你妈妈,其他亲人从不骂你吗?”

“我奶奶也经常骂我,但我不烦。就是前几天,因为我妈自杀的事,奶奶还动手打了我,但我不恨奶奶。”

“为什么?”

“我知道奶奶骂我是爱我。”

“那,妈妈呢?”

“是怨恨!”

从这段对话,我们能总结出什么样道理?

一个人对另一个的批评能否有效,与批评者的意图有关。换句话说,被批评者能否接受批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里相互间的关系以及批评者的批评目的。

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吧,家人骂你“傻瓜”,和毫不相干的外人骂你“傻瓜”,感觉能一样吗?肯定不一样。你会说,家人的“骂”是关爱是担忧,目的在于提醒你,以免自己真的太傻在外面吃了亏;外人的“骂”是厌恶是轻视,目的在于贬低你,以衬托他的机敏。

由此可见,人们对语言背后人的情感变化是相当敏感的。

有关研究也证实,人们对感情变化极为敏感。出生仅6个月左右的婴儿就对靠近自己的人对自己的感情十分敏感,并在0.02秒内作出判断。如果觉得对方不太喜欢自己便会以摇头哭闹的方式表示拒绝。

同样,人们受到批评时,也可以敏锐地看出对方藏于内心的爱护或憎恶之情。如果是出自爱护的批评,就会欣然接受;如果是出于憎恶的批评,便立刻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批评者权力大,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强迫对方接受并改正,但那接受也只不过是表面上的,而不是发自内心,背地里可能对着干,甚而采取报复行为。

如何让自己的批评听起来容易接受又能发挥劝诫的功效呢?

最重要的就是,批评要出于爱,而不是恨。

善于批评人的人往往是该批评时不留情面,但不忘在批评时传递关爱,以及期待。

一位职员因为操作失误烧坏了一块电路板,遭受了总工与部门经理的批评。事后,他对朋友说:“总工狠狠地训了我一顿。奇怪的是我一点也不觉得沮丧,反而很感激他。部门经理并没有狠狠地骂我,只说了我两句,但我心里很难受。”

不用说,原因就在于总工与部门经理在批评这名职员时所表现的好恶情绪不同。

也许总工年级大一些,经历的事情多一些,对下属宽容一些,批评时爱护多于责备;而部门经理,通常比较年轻,对下属比较苛刻,再加上有部门业绩的压力,在批评下属时,可能责备多于关心。

想想这两种带有不同情绪的批评,哪一种效果更好呢?

自然是前者,职员做错了事情,原本心里就很害怕与愧疚,如果上司心中充满关爱,哪怕态度严肃,教训几句,职员也能听得进去,明了上司的良苦用心,由此对上司充满感激,在心理暗暗发誓,要好好干,以立功赎罪。

相反,下属犯了错,上司只一心想着自己的计划、业绩,而不把犯错当作下属成长的机会,埋怨、轻视下属,怀着这样的情绪批评,即使话语里并没有多么难听的词,下属也一定能够感受得到。这样,下属自然难以心存感激,把批评化为动力。

总之,不要以为人人都厌恶批评,的确,好表扬厌批评是人的天性。不过,只要你批评的态度端正,是出于爱护而不是愤怒,他人也会乐于接受,并想办法改正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过失。

人关系心理学

心理研究证实,人们对感情变化极为敏感。出生仅6个月左右的婴儿就对靠近自己的人对自己的感情十分敏感,并在0.02秒内作出判断。如果觉得对方不太喜欢自己便会以摇头哭闹的方式表示拒绝。同样,人们受到批评时也可敏锐地感觉出对方藏于内心的爱憎。如果批评出自爱护,被批评者会欣然接受;反之,则可能产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