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周鸿祎:人生就是不停的战斗
8027800000005

第5章 西安交大点燃“硅谷之火”

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广为人知的长篇小说,其中有一大段文字深入人心,曾激励过无数心怀梦想者:“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自豪地说:‘我把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烈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青年几乎都是手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长大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故事深深影响过数代中国人。身处英雄主义情结和理想主义色彩浓烈的时代,那时的年轻人大多养成这样的宏大思维方式: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有做出一番大事才能终生无憾。今天,理想越来越成为了一种口号,而于当时,他们却视理想为实在的信仰:人生只为一件大事而来。

周鸿祎年少的理想是做一家属于自己的计算机公司。早在郑州九中上学时,他就树立“办自己的软件公司”的理想。由于父母都是测绘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时常用到计算机,所以周鸿祎从高中时期就得以接触苹果电脑。他常常在课余时间跑到父母的单位“蹭电脑”,当然,年少的他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编程,不过是纯粹出于好奇和喜欢,却自此与计算机结下不解之缘。值得提及的是,那时他就感觉到计算机将会成为改变世界的“好东西”。

一个人所能达到的人生高度,无不始于一种内心的渴求。周鸿祎说自己从小骨子里就老想着做点与众不同的事情,想干成一件大事。多年后,当他和丁磊闲聊的时候,发现对方也是在中学时代就梦想着通过计算机来改变点什么,志趣相投,再加上性格相似,两人于是就变成了惺惺相惜的圈内好友。

周鸿祎有一句名言,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一个人越早知道自己的价值观,对自己的发展越有利。我的成功得益于我很早就有很清楚的价值观。”周鸿祎的中学时期,正赶上华罗庚、陈景润引发的数学热和李政道、杨振宁带来的物理风。陈景润住6平方米小屋,借一盏煤油灯,伏在床板上,耗去几麻袋草稿纸,攻克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其采摘“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故事,感动一个时代,全国年轻人对数学乃至科学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起来。随后,李政道、杨振宁发现“宇称不守恒”而荣获诺贝尔奖,引爆“第二弹”,很多人的脑海里都装有或多或少的“诺贝尔情结”,中国家长开始不遗余力地为子女的教育问题投入热情和金钱,当时的中学生们开始了漫长的奥数和各种物理竞赛之路。

这股风潮让周鸿祎成为幸运儿。在数学、物理方面,周鸿祎都很有天赋,他曾经获得各种奥赛大奖,为此赢得免高考、直接保送大学的宝贵机会。照理说,他应该遵循天赋,去选择物理专业,但是他坚持要学计算机,所以就报了西安交大。当时对大学一无所知的他,并不清楚西安交大的排名地位,事实上,他还可以选择很多比西安交大更好的学校。他抉择的唯一理由就是,在这些offer中只有西安交大提供计算机专业。当时,计算机并非热门专业,远比不上国际贸易和食品工程等抢手。周鸿祎的父母一心希望他去学食品工程,他们都是经过三年自然灾害过来的人,认为学习跟食品有关的专业,将来一定不会饿肚子。但周鸿祎坚持要学计算机,因为计算机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进入西安交大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一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硅谷热》。这本书总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苹果电脑的传奇故事为主线,讲述了硅谷的发展历史;第二部分从风险投资、创业故事、人物传奇等各个方面描绘了硅谷的生态状况;第三部分为“硅谷的明天”,讲述了硅谷模式在全球的扩散、硅谷面临的全球竞争和深远影响。PC革命、半导体传奇、软件神话、惠普、英特尔、苹果、休利特、乔布斯、格罗夫……大洋彼岸的电脑天才们以知识改变世界的英雄主义情结,令周鸿祎血脉贲张。一直以来,他都将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视为精神偶像。众所周知,乔布斯并不安分,超越常规,一贯狂傲、偏执,对完美严厉苛求,对细节精益求精。据说,他曾要求苹果首席技术官将原本只能减去1/4毫米的尺度再缩减1毫米。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日后也将在周鸿祎身上发生。

《硅谷热》无疑点燃了周鸿祎心中深藏多年的梦想。对于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名词,他一直都有自己的清晰认知:“只有实现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才有可能称之为梦想。”在他看来,真正的梦想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奇思妙想”。这就是说,必有新颖之处才称得上是梦想。想要房子,想要车,这只能是拥有物质的欲望。二是“不那么自私”。实现梦想的目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通过改变别人的生活,让别人更幸福,更快乐。三是“有实现的能力”。没有实现梦想的基本技能,这样的梦想只能是“白日做梦”。

虽然一直梦想开自己的公司,但周鸿祎从来没有把赚钱作为第一目标。这不是清高,因为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普遍带有点英雄情结。他后来第一次创业,是为了让普通百姓更容易上网;第二次创业,是为了让普通百姓更方便、更放心地上网。为理想,他可以一年损失几千万,撤掉360主界面里晃来晃去用户看着很碍眼的广告。

周鸿祎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个实用主义者。理想督促着他朝着心中的目标不断奋进;同时,实用主义让他养成踏踏实实的作风。“毕生理想、近期计划、今日功课”,周鸿祎后来很欣赏马英九的这句座右铭。他一方面为梦想而激情膨胀,另一方面也甘愿为梦想而付出。

周鸿祎的老师、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的张德运教授这样评价他:“周鸿祎在我印象中,脑子非常灵活,他第一看得清楚,能看得长远看到未来,第二肯拼命干而不是等待。”

周鸿祎很珍惜大学的学习机会。在他看来,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一生中唯一一次系统化接受教育、拥有大段时间用于学习、能够全心建立知识基础的时期。所以,上大学期间,在很多同班同学都沉迷于玩游戏的时候,他开始迷上了编程;在别人毫无方向感的时候,他专心于学习专业课,因为他认定这些课程对自己的未来比较有价值;在大家都在疯赶出国风、考托福、考雅思的时候,他天天忙着泡机房。

当然,性格和梦想只是成就命运的部分原因,对于即将创业的周鸿祎而言,行动才是真理,而后者所起的作用,往往远大于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