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书读懂大秦史
8025600000036

第36章 荆轲刺秦王

时间?公元前227年

人物?燕太子丹、荆轲、秦王政

荆轲是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的秋季,秦派王翦、辛胜攻燕、代,在易水以西打败燕、代联军,在形势万分危机之中,荆轲启程入秦。

太子丹及宾客中知道这一机密的,都身穿白衣白冠前往送行。到达易水河畔时,先举行祭祀路神的仪式。礼毕,荆轲便取道准备登程。这时,荆轲的好友高渐离为他击筑,荆轲伴随着筑声而引吭高歌。当曲调转至高亢的“变徵之声”时,送行的人无不在悲壮的乐曲中“垂泪涕泣”。荆轲面对秋风,高歌道: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接着,乐曲又转为羽调,送行的人无不随之瞪大眼睛,怒发冲冠。

于是,荆轲毅然登车而去,始终没有回头向送行的人们告别。

荆轲到达秦都咸阳,将千金重礼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请求蒙嘉事先向秦王政通报。蒙嘉向秦王进言说:“燕王诚恐怖于大王的神威,不敢兴兵抵拒秦军,愿举国称臣,像诸侯侍奉天子那样,以燕国为秦的郡县,得以奉守先王的宗庙。燕王因恐惧大王而不敢前来亲自陈述此意,谨斩樊於期之头,献燕国督亢地图,函封后,燕王拜送于宫庭,派使臣报知大王,请大王下达命令。”

秦王政闻知燕王斩樊於期人头并献上督亢地图,甘愿降秦称臣,十分高兴。秦王政认为,诸侯如能效法燕王降秦,秦军可减少伤亡,有利于加速他剪灭六国的大业。秦王政这个想法并不错,但他确实是有些忘乎所以了。

秦王政下令择日,设接待外宾的隆重九宾之礼,令百官皆身穿朝服,他要亲自在咸阳宫殿中接见燕国使者。

届日,荆轲手捧樊於期人头匣,秦舞阳手棒地图盒,依次入殿觐见秦王。

大殿之下,甬道旁站立着一排排手持铁戟的高大卫士,个个威风无比,气氛森严。只见荆轲徐步缓行,神态自若地走至陛前;而随行的秦舞阳毕竟年轻,哪里见过这般场面,不觉神态有些失常,两侧的秦国群臣似乎发现了这一点,感到有些奇怪。

荆轲从秦臣的神态上发现出了什么问题,回首望见秦舞阳那副紧张而恐惧的神态,立即明白了秦臣为何有异常反映,便机智而自然地笑望秦舞阳并随即向秦王道歉说:“北方藩属蛮夷人的乡野之子,未曾拜见过天子尊颜,因而有些畏惧,愿大王稍事宽容,使其得以完成使命。”

过于兴奋的秦王政,未能从秦舞阳的变态中有所警觉,在荆轲道歉后,便对荆轲说:“取舞阳所持地图。”

荆轲从舞阳手中接过地图,双手捧图献上。秦王接过地图,在几上展图观看。图卷打开后,现出一把锋刃匕首,秦王顿时被惊呆了。刹那间,早有准备的荆轲眼疾手快,立即跃上前去,左手把住秦王衣袖,右手同时操起匕首直刺秦王。在匕首尚未至身之际,秦王政惊起,抽身后退,因衣袖断绝而脱身。惊恐万分的秦王,本能地拔剑自卫,无奈剑与鞘套得很紧,未能及时将宝剑拔出鞘来。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环柱奔走,而殿上的群臣全都被这突发的惊险场面吓得失去常态。

按秦朝法律,群臣在殿上侍奉君王,不得手持兵器;诸郎中(皇帝侍卫人员)手持兵器,皆站立于殿下,除非有诏令不得上殿。紧急时刻,手持兵器的郎中们万分着急,但是谁也不敢贸然上毁。因此,荆轲得以在殿上追逐秦王。秦王惶恐着急,徒手与荆轲搏击。当时,秦王的侍医夏无且急中生智,以其手持的药箱向荆轲击去,荆轲躲过。秦王身佩长剑,不易拔出,这时他的侍臣们大声向秦王呼喊提醒:“大王把宝剑推到背后!”秦王把剑推至背后,这才将宝剑从鞘中拔了出来,并向荆轲击去,砍断荆轲左股。荆轲受伤瘫倒,手掷匕首向秦王击去,匕首击中铜柱,未能击中秦王。秦王再次向前以剑击轲,荆轲身受八处创伤,自知不能成功,便倚柱大笑,伸出两腿坐在殿上骂道:“今日事未能成,是因为想活着劫持你,必得到归还土地的契约以回报太子的缘故。”

于是,秦王左右的侍臣向前杀死荆轲。荆轲已死,秦王政却好久不能愉快。

延伸阅读

荆轲塔位于易县城西南2华里的荆轲山村荆轲山顶上,塔高26米,须弥座八角13层,砖木结构,白色,每层八隅各悬风铎,第一层较高,南北东西四面辟假门,斜面置直棂假窗,顶部铁塔刹。

荆轲塔塔建在荆轲衣冠冢上,系沙石堆积而成,即古时荆轲馆故址,也是荆轲的衣冠冢。冢高34米,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燕太子丹诀别荆轲,知其有去无还,便收其衣冠造土假冢埋入,故为荆轲衣冠冢。

大辽乾统三年(公元1103年)绐在荆轲衣冠冢上建圣塔并寺院,之后历代各朝皆有重建修葺。宋乾道三年(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五月已卯朔二十四日),刺史刘楷复展故地,以舍利子200粒贮以金瓶银阁,葬于地宫,复建塔于上。当时易属金辖,并非大辽之地,但碑刻铭额为“大辽易州重修圣塔记”,刻石用南宋纪元,可见当地人民自然不忘故国。元代张柔始建保定府、莲花池之后,他基于荆轲的知名度在荆轲的衣冠冢前建石像生,在山上栽植松柏。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又重建,并改圣塔寺为院,塔旁树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丙戊五月,御史熊文熙题:“古义士荆轲里”碑一统,清康熙六年(公元六十年即公元1721年)再复并碑一统,1986年易县人民政府进行了维修。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27年,罗马帝国把西西里岛作为一省,是罗马设置行省之始。“行省”一词源于拉丁文provincia,有“委托”之意,原指意大利境内的行政区或境外由罗马官员治理的地区,后专指意大利境外那些必须向罗马国家纳贡的属地。行省设置约始于公元前3世纪下半叶,公元前130年前后已建立 9个行省。随着罗马国家的领土扩张,行省数目不断增加,遂形成相应的管理制度。每建一个行省,都由元老院制定治理该行省的法规,确定该行省的区域范围、城镇数目及行省居民的权利和义务,规定该行省应缴纳贡赋的品种与数量。

罗马统治者采用包税制剥削行省居民。行省的土地、资源等被宣布为罗马国有财产,由国家经营、转让或出租。元老院向每个行省委派总督1 人、副总督3人和财务官1人。总督通常由卸任的执政官担任,在行省内拥有生杀予夺的全权。建置行省,广泛修筑道路网,利于意大利本土与境外属地之间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共和末期,G。J。凯撒(公元前100~前44年)改革行省管理制度,扩大行省公民权的授予范围,整饬行省的吏治,实施自治市法,给行省城市以自治权。至奥古斯都(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在位)时,行省被分为元首直辖与元老院直辖两类。前者由元首指派总督管理,总督有权指挥境内驻军;后者由元老院任命总督管理,总督没有兵权。帝国时代,行省发展很快,行省贵族亦逐步跻身于统治者的行列,同时行省的公民权得到进一步扩大。G。A。V。戴克里先在位时 (公元284~305年),为便于统治,缩小行省辖区,使行省数量增至 100个,分属12个大行政区管理;还将行政权与军权分开,使行省总督和军事指挥官相互制约。公元476年,行省制度随罗马帝国的衰亡而趋于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