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书读懂大秦史
8025600000029

第29章 大将蒙恬

时间?公元前221年

人物?蒙恬

蒙恬是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汉族,祖籍齐国,山东人。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是祖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蒙恬出身于一个世代名将之家。祖父蒙骜为秦国名将,事秦昭王,官至上卿。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曾经伐韩、攻赵、取魏国城,为秦立下了战功。其父蒙武曾为秦裨将军,与王翦一起灭楚,亦屡立战功。蒙恬少年习刑狱法,担任过审理狱讼的文书。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王派将军李信率兵20万攻打楚国,以蒙武为副将。从此,蒙恬便在秦王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舞台上大展宏图。攻赵护秦王,大战项燕进楚国。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大军攻破齐都,实现了秦始皇梦寐以求的全国统一。秦始皇授予他内史的官职。蒙恬还有一个弟弟叫蒙毅,官至上卿,是秦始皇的得力助手,秦朝的重臣。兄弟二人一武一文,可谓秦始皇的得力之臣。蒙恬兄弟二人,一个负责对外军事,一个谋划国内政事,有忠信为国的美名。秦国的其他将相都不能与他兄弟二人争宠。

战国时代,中国的北方一直活跃着一个善于骑射、凶悍无比的民族——匈奴,他们利用中原战乱之机,不断骚扰北方各国。在秦统一中原的同时,他们乘机跨过黄河,占领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胁着秦都咸阳的安全,成为秦最后的心腹之患。

秦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蒙恬以锐不可当的破竹之势,一举收复河套、阳山、北假等(今内蒙古)地区。使匈奴望风而逃,远遁大漠。汉代贾谊评价当时的匈奴说:“不敢南下而牧马。”蒙恬仅一战就将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创,使其溃不成军,四处狼奔。匈奴几十年不敢南下,蒙恬功至高也。

经此一役后,当时的秦军再无敌手,蒙恬也一跃成为秦帝国最为出色的将领。蒙恬收复河南(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后,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阴山,设34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后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有力地遏制了匈奴的南进。后受命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驰道,从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直达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1800里,可惜没有完工。蒙恬征战北疆十多年,威振匈奴。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施行日益严酷的暴政。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大公子扶苏表现得太过仁慈,没有扬父之威。秦始皇认为扶苏过于软弱,怕其将来不足以承继大业,便将他派往蒙恬军中,名为监军,实是让其沾沾将军的虎威,历练其威武之风。

秦始皇临死前,才认识到扶苏是自己理想的继承人。便留下遗诏,让扶苏继承皇位,可奸臣野心家赵高伙同扶苏的弟弟胡亥、丞相李斯,伪造秦始皇的遗书,立胡亥为太子。因早先赵高犯法,蒙毅受命公正执法,引起赵高对蒙氏的怨恨。胡亥即位,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自杀,蒙恬内心疑虑,请求复诉。使者把蒙恬交给了官吏,派李斯舍人来代替蒙恬掌兵,囚禁蒙恬于阳周。胡亥杀死扶苏后,便想释放蒙恬。但赵高深恐蒙氏再次贵宠用事,对己不利,执意要消灭蒙氏。便散布在立太子问题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毁谤胡亥,胡亥于是又囚禁了蒙毅。子婴力谏,认为不可诛杀蒙氏兄弟。胡亥不听,杀蒙毅。又派人前往阳周去杀蒙恬。

使者对蒙恬说:“你罪过太多,况且蒙毅当死,连坐于你。”蒙恬说:“自我先人直到子孙,为秦国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统领着三十万大军,虽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应守义而死。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主的恩情。昔日周成王初立年幼,周公旦背负成王上朝,曾断指起誓忠心为主,终于平定了天下。及成王长大,却听信谣言,周公旦被诬逃往楚国。后来成王终于反悟,杀了进谗言的人,请回了周公旦。所以《周书》上说:‘君王办事要反复考虑,’我蒙氏一家对君王忠心无二而反遭斩杀,这一定是有邪臣作逆谋乱,内部倾轧的缘故。周成王犯了错误而能改过自新,终于使周朝昌盛;夏桀诛杀关龙逢,商纣诛杀王子比干而不后悔,最终身死国亡。所以我认为犯了过错可以改正,听从劝谏可以觉醒。反复考虑是圣君治国的法则。我的这些话,并不是求得免罪,而是准备为忠谏而牺牲,希望陛下为天下万民着想,考虑遵从正确的治道。”使者说:“我只是受诏来处死你,不敢把将军的话传报皇上。”蒙恬喟然长叹道:“我怎么得罪了上天?竟无罪而被处死?”沉默良久又说:“我的罪过本该受死,起临洮,到辽东筑长城,挖沟渠一万余里,这其间不可能没挖断地脉,这便是我的罪过呀!”于是吞药自杀。

蒙恬的军事才能和所建立的功劳当时罕有与之相比者,而且他至死都对秦国忠心耿耿,无怨于天地。虽然蒙恬最后做了朝廷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但蒙恬为秦统一全国,修长城保边疆,功绩卓著,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为后人赞叹。

延伸阅读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作战的时候,他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

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

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

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

世界历史大事记

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汉尼拔(公元前247~前183年),乃是迦太基名将哈米尔卡长子,其童年正值第一次布匿战争。第一次布匿战争以迦太基人的失败告终,哈米尔卡于公元前237年率军渡海入侵西班牙。本来西班牙已在迦太基人统治之下度过了二百多年,但在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大部分脱离了迦太基,哈米尔卡决定进行再次征服。公元前228年,他在与伊伯利亚人作战中不慎溺水而亡。哈米尔卡的女婿哈斯德鲁巴继承了他的事业,进一步扩大迦太基在西班牙的版图,并且建立了一座重要的战略基地一一新迦太基。公元前221年,哈斯德鲁巴在打猎时被侍从奴隶杀死,年仅25岁的汉尼拔被任命为迦太基驻西班牙军队的最高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