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是一生一世的,好朋友可以陪伴自己度过人生最美好的时期,但是在交往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对朋友产生怀疑,那样会削弱彼此间的友谊。
青少年的多疑心态,是指通过“想象”把生活中发生的无关事件凑合在一起,或者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某些事件来证实自己的成见。一般来讲,别人无意的行为就能让多疑的人误解为别人对自己怀有敌意,没有足够根据就怀疑别人对自己进行欺骗、伤害、暗算、耍弄阴谋诡计,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以致与人产生隔阂,在人际交往中自筑鸿沟,严重时还有可能反目成仇。
多疑与猜疑不同。猜疑只是一般的怀疑,这种怀疑有可能毫无道理,纯粹是神经过敏所致,但也可能有一定道理并符合客观事实。正常的猜疑人皆有之,不属于心理问题。多疑则是猜疑的极端状态,绝大多数都是无端生疑,属于毫无根据,纯粹是为了证明成见、偏见的猜疑,是心理失衡的表现。多疑心态是导致偏执性人格障碍的温床,需要警惕。具有多疑心态的青少年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容易产生愤恨甚至报复心理。因此,人们都不愿意与这类人交朋友。
多疑——坏举动
青少年认知的偏差。多疑首先是由于青少年的认知方式出现偏差而导致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循环论证的认知方式使得个体在认识周围事物时产生知觉、归因等偏差。具有这种认知方式的人一旦产生疑点,对信息的摄取范围就大大地缩小了,并且将所有的分析推理和判断建立在自己设想的信息上,结果进一步验证和强化了原先的设想,自圆其说,造成疑心更重。
刺激心里的伤痛。多疑心理的产生还可能是挫折引起的一种心理防御。有些青少年由于以前轻信别人,轻视自己所面对的事物,结果遭受了巨大的挫折,并长期保留着对挫折经历的深刻体验。使得自己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敢相信任何人和事。
长期自我心理封闭。一些青少年由于长期的自我心理封闭,从不与外界接触、打交道,使得自己对外部世界陌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与外界打交道时难免比常人有更多的疑虑、戒心和防备。
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其实这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有些青少年在某些方面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总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如果别人在一起说话时对自己投来了不经意的一瞥,他会认为别人正在说自己的坏话;如果平时有人开一个善意的玩笑,他也会认为别人是在挖苦自己。
克服猜疑心理
张某是高二的学生,因患过敏性鼻炎,不能参加学校的自习,课间操,有时甚至体育课也上不了。由于长时间的不锻炼,体质也变得越来越差。由于他平时不喜欢和同学们交流,产生多疑的心理,他总认为老师和同学都对他另眼相看。其实,老师和同学都没有这个想法,由于高二的学习都忙不过来,谁还会有心思考与己无关的事呢。
1.自我暗示,厌恶猜疑。当你猜疑别人看不起你,或说你坏话的时候,你心里可以不断地、反复地想象你与他之间的友谊,或者是他平常的为人。总之就是尽量想象怀疑那个人的优点,努力克服多疑的毛病。心理学家证明,从心理上厌恶它,在观念和行动上也就随心理的变化而放弃它。
2.与别人坦诚相待。交换意见,坦率地、诚恳地把猜疑问题提出来,心平气和地谈一谈,只要你以诚相见,襟怀坦白,相信疑团是会解开的。当遇到陌生人,对陌生人产生怀疑是一种正常的防备心理,但也不要动辄疑神疑鬼,应当在交往中认真观察和了解他人,把握其性格、处世方法等,即努力去从本质上认识对方,了解对方,以消除疑虑。
3.要用理智的力量克制冲动情绪的发生。当发现自己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怀疑思维之前,引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不要轻易提出为自己的怀疑服务的单方面依据。要认识到无端猜疑的危害及不良后果。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黑暗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我们认识了多疑的危害,就要果断地克服多疑,要用高度的理智、宽阔的胸怀、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只要我们心广大如天地,虚旷如日月,就不会为这些小事而斤斤计较,无端猜疑了。
4.要学会自我安慰。在生活中,遇到别人议论自己,与别人产生误会等是常见之事。如果觉得别人在怀疑自己,应当安慰自己,暗示自己不要被别人的闲言碎语所困扰,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甚至可以为受到别人的注意而自鸣得意,以此来自我解脱。
5.培养自信心。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一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能与周围人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印象,这样也就不会疑心别人。
6.正确对待别人的怀疑。在受到别人怀疑时,首先,不要意气用事,要冷静分析受怀疑的原因,用事实来打消对方的怀疑。其次,要胸怀坦荡,“身正不怕影子歪”,来克服自己多疑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