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规范自我的12项修炼
8025400000036

第36章 做个懂得静修的人

生活就像一条波澜曲折、奔腾不息的急流,每个人都穿行于急流之中,但是最终结局如何,并不是自己能完全左右和把握的。烦恼、忧愁、困惑、挫折、失败,甚至是厄运,常常会像影子一样伴随我们整个人生旅程。可能你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却始终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也许你是好心去帮助他人,但却遭到他人的白眼……面对这些不愉快的状况,青少年应该以何种心态应对呢?

其实,生活本来就是这样,总是充满了太多的不如意,这要求我们要懂得静修,以宁静的心境去把握人生的航船,去一一化解生活中的悲喜忧欢。青少年需要学会保持一种宁静的心境,心如止水,无论外部世界如何风云变幻,我们都处变不惊,泰然面对。

心如止水,一份超然心态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遇事波澜不惊,心里坦荡如止水;为人处世,能视荣辱以花开花落般平常,不震不惊;视官职去留如云卷云舒般自然。虽寥寥数语,却道出了人生对世间名利事物所应有的一种超然心态,这是一种处事坦然,怡然自乐的人生达观的境界。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十分困难。浮云众生,又有谁能够如此的超脱从容呢?也许很难有人达到这样的境界,但至少我们努力向它靠近,当你有了一份平静之心时就会发现,所有的一切来的是那样自然,去的也是那么自然。

平静之心包含着宽容与坚强的意志,它无愧于千百年来众人所追逐的一种境界。彷徨于河岸边,感慨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是平静的,他身处善恶并存、尔虞我诈的环境下,面对命运的不公,能以平静的心态保持清醒的头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潜笔下自然流露出的那种宁静的生活状态,更体现出一颗得以容下一切的平静之心。诸葛亮一言“非淡泊无以宁静,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不变真理有多少人为之启迪?喧嚣的世界,急功近利的时代,青少年们要学会控制欲望,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不争权势地位,不争待遇厚薄;做到不因“小节”,败坏了自己的名节,守住内心的那份平静。

佛曰:“明镜止水,以澄心;泰山乔岳,以立身;青天白日,以应事;霁月光风,以待人。唯有心如止水波澜不惊,才能沉下心来致力所求;唯有信念坚定矢志不移,才能安身立命事业有成。”所以说,保持一颗平静之心比什么都重要,片刻的平静容易得来,自始至终持有一颗平静之心着实不易。平静之心,缘于淡泊的心志,对待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把浮躁沉淀下来,保留一份平静,静静的,淡淡的,做到宠辱不惊。

以平静之心对己,以平稳之心处事

山上有一座庙,一天,庙里要举行隆重的禅宗大会,顿时热闹非凡。禅宗大会开始了,善男信女及庙里所有的和尚都席地而坐,名曰:坐禅静思。有两个和尚正在坐禅之时,无意间看见山上那面旗帜在飘动,有一个和尚说:“是风吹动了旗帜,旗帜本身并没有动。”而另一个和尚一听,便说:“你说的不对,现在根本就没有风,那旗帜是自己在动。”两个和尚为此吵得不可开交,庙里的方丈听到他们的吵闹,说道:“其实风和旗帜都没有动,只是你们自己的心动了。”

庙里的方丈定是个得道高僧,所以才能说出那么富有哲理的话。方丈所言正是为了告诫两个小和尚要做到心如止水。如果那两个和尚的心没有动,他们怎么会注意到旗帜在动呢?如果心没有动,怎会为此争吵呢?这绝非是他们的修行不够所致,而是杂念所致。

学会坦然处事。一份坦然之心是我们活在世上的立身之本。这颗心中蕴藏着我们的智慧与才华,也蕴藏着我们的品性与理想,唯有守住这颗心,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自我,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才能成就心中那份执著的理想。

不要看重身外之物。一个人越是看重身外之物就越容易迷失自我。人心如水,只要吹过一丝轻风,就能吹皱平静的水面。更何况,在这个物欲横流世界,处处都充满着诱惑,名车豪宅、名利地位,金钱美女时常如风暴一般从心上掠过。一不小心,我们所撑起的航船就会翻江倒海,再难恢复原来的一份坦然,一份纯净,一份安宁。

青少年作为平凡人,有杂念也是不可避免的,有人贪钱,有人贪权,也有人贪利,这些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但如果你学会了静修就可以就能感到一些久违的舒适。

总之,我们要学会看淡一切,不为所谓的“事情”而莫名高兴或者忧伤,更不要为了高兴而高兴,为了烦闷而心烦。一切实物都有它存在的自然状态,我们只有选择去适应、超脱、坦然面对,只有这样做,我们的内心才会平静,才会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完成所追求的理想。

§§第八章 修炼自我学识,树立学习观念

蒲柏说,浅薄的学识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对于青少年来说,正处于学知识的关键、最佳时期,学习是最重要的任务。“知识就是力量”,学习不仅能使青少年增长智慧,使其成熟,更为其加重远航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