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一种宽容,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一种伟大的仁慈。自古至今,宽容被圣贤乃至平民百姓尊奉为做人的准则和信念,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并且视为育人律己的一条光辉典则。
在生活中,人都会有难堪、做错事的时候,有求于人的时候,如果这时你处在有理、得势的一方、管束人和裁决者一方,你会怎样做呢?尤其是他们的那些错误或什么事情牵涉到你的利益时,甚或他们与你有着深仇大恨时,你会怎样做呢?你很认真,很讲原则?你有些得意,刻薄刁难,猫玩老鼠?还是给人家一个台阶,放人家过关,不苛难对方,就是仇人也放他一马呢?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做法。
谅解是一种美德
一汽车途经一个小村庄时,一个中年农妇突然小跑着横穿马路,大卡车来了个急刹车,差点撞着农妇。农妇火冒三丈,冲到驾驶室前对司机没完没了地臭骂。
司机不还嘴,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吸着,听农妇一直骂,等农妇骂累了,司机才慢慢地说:“如果我刚才刹车晚了,轧死你,这会儿你还能骂吗?”农妇一时语塞,无话可说了。
人不讲理,是一个缺点;人硬讲理,是一个盲点。很多时候,理直气“和”远比理直气“壮”更能说服、改变他人。
在日常生活当中,青少年一定切记:得饶人处且饶人。留一点余地给得罪你的人,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否则,不但消灭不了眼前的这个“敌人”,还会让更多的朋友疏远自己。
谅解是一种修养、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超然洒脱的态度,也是一种优秀的品德、一种人类个性最高的境界。
谅解能带给内心平静、快乐的心情和安全感,因为谅解别人可以化解心中的伤害和痛苦。但如果无法承受这种伤害和痛苦,总是怀着一颗不能谅解的心,那么就是脆弱的,就没办法做到坚强。谅解是一份礼物,而且是互惠的,它可以让付出的人感到痛苦的缓解,可以让得到的人感到被接纳的喜悦。
谅解对方就是接纳对方,就是把自己解脱出来。在不少人眼里,谅解犯错的人就是怯懦的表现,就是向别人认输。抱着这样的想法,很多人宁愿任凭矛盾继续,让自己活在对过去事情的阴影中,如果对方不退一步,自己宁愿继续维持痛苦的现状也不肯改变。
我们自己也应该意识到:别人的退让,不等于害怕、懦弱,即使错在对方,亦不可得理不饶人,一再逼迫。物极必反,结果只会让自己灰头土脸,何必两损?凡事注意适可而止。
谁都有出差错的时候,得饶人处且饶人,既是给别人留余地,也是给自己留余地。宽以待人,有时退即是进。
宽恕是一种胸怀
有一日,楚庄王兴致大发,要大宴群臣。自中午一直喝到日落西山,楚庄王又命点上蜡烛继续喝。群臣们越喝兴致越浓。忽然间,起了一阵大风,将屋内蜡烛全部吹灭。此时,一位喝得半醉的武将乘灯灭之际,搂抱了楚庄王的妃子。妃子慌忙反抗之际,折断了那位武将的帽缨,然后大声喊道:“大王,有人借灭灯之机,调戏侮辱我,我已将那人的帽缨折断,快快将蜡烛点上,看谁的帽缨折断了,便知是谁。”
正当众人忙与准备点灯时,楚庄王高声喊到:“不准点灯。我今天与群臣同饮,有人喝醉了,酒后失礼,这是情有可原的事情。我不能为了显示妃子的忠贞,而伤害我的大臣。”说到这里,楚庄王想了想,在黑暗中继续说道:“今日欢聚,不折断帽缨就不算尽兴。现在大家都把帽缨折断,谁不折断就是对我的不忠,然后我们大家痛饮一番。”
等大家都把帽缨折断以后,才重新将蜡烛点上,大家尽兴痛饮,愉快而散。此后,那位失礼的武将对楚庄王感恩不尽,暗下决心,自己的人头就是楚庄王的,为楚庄王而活着,对楚庄王忠心耿耿,万死不辞。
有一次晋楚交战中,庄王也亲自临场指挥战斗。不料晋兵把周围围了个严严实实。眼看庄王性命不保,一个大将突然带兵杀进重围。救了庄王并杀出重围。过后,庄王问:“你是哪个部队的大将?”那人答:“大王,我就是上次调戏美人的人。多谢您没有查办。我愿誓死效力,为国捐躯!”后来,庄王占据了半壁江山,那位大将也年过七十而终。
当初庄王若没有宽容大量的举动,也许会命丧战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要常为一点小事苦苦追究。宽容别人,别人也会感谢你的,对你也没有损失,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用宽恕的目光和心理看人、待人,人就会觉得葱茏的世界里,春意盎然,到处充满温暖。
宽恕是一种胸怀。有人这样形容:宽恕是一缕和煦的阳光,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头的坚冰;宽恕是一股轻柔的春风,能把炎热带出干渴的心灵;宽恕是一颗种子,能让每一片心的土地四季常绿。可见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宽恕别人,对我们做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