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海洋故事总动员
8025000000038

第38章 大洋“皮肤病”赤潮

赤潮,又被称为“红色幽灵”,是指海洋浮游生物在特定环境下爆发性地增殖所造成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原因,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赤潮藻中的“藻毒素”在贝类和鱼类的身体里累积,人类误食以后轻则中毒,重则死亡,因此人们又将赤潮毒素称为“贝类毒素”。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色或砖红色、绿色、黄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赤潮对水生生物最大的威胁便是引起水中缺氧,由于赤潮生物大量繁殖,覆盖整个海面,而且死亡的赤潮生物极易被微生物分解,从而消耗了水中的溶解氧,使海水缺氧甚至无氧,导致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一些微细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也会黏住动物的鳃,使其呼吸困难,严重者也可致其死亡。另外,赤潮生物所产生的毒素排入水中还会对海洋生物产生毒素作用。赤潮生物的死亡,会促使细菌繁殖。有些种类的细菌或由这些细菌产生的有毒物质能将鱼、虾、贝类毒死。

根据日本1979年的统计,在全部的海洋污染事件中,赤潮占8%,自1970年以来,赤潮已成为日本一种不可避免的海洋灾害。以濑户内海为例,1955年前的几十年间共发生过5次赤潮,而1956—1965年10年间就发生了39次;1996—1980年15年间竟先后发生了2589次,平均每年170余次,其中造成严重危害的305次。1975、1976两年,每年都在300次以上。根据统计,1965—1973年,日本全国因赤潮造成的渔业经济损失已达2417亿日元,平均每年几百亿日元。我国近年来赤潮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地区也越来越广。据不完全统计,1980—1992年,在我国海域共发现赤潮近300次,仅1989年一年,我国沿海就有6个地区遭受赤潮的袭击,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以上。其中8~10月,河北省黄骅市近海2.6万亩虾池受灾,损失3000万元,唐山市和沧州市则分别因此损失8000万元和3000多万元。1990年在海南岛西北部海域也因赤潮造成2800多万元的渔业损失。

赤潮不仅对渔业、养殖业危害甚大,而且还直接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威胁。在赤潮肆虐的海域,专家提醒人们慎食海鲜,赤潮毒素成为人类的“健康杀手”。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虾、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便会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从近几年海洋环境监测情况来看,由于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某些海域水污染不断加剧,导致了海洋污染日益严重,赤潮的发生次数和范围日益扩大,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就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人们还只能以防为主。做好赤潮监测防制,搞好防灾减灾工作,保护海洋生态,是减少赤潮发生的次数、减少其所带来的损失的最好办法。

赤潮,一种自然界的破坏现象,它的出现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定会有根治赤潮的方法出现,为人类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