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各人都有说不出的痛,社会上充满了种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以及个人内心的矛盾,但说来说去,这些痛苦都还是因为自己“迷而不悟”造作的,是一种“自我”的失落,从佛学角度来说就是“贪、嗔、痴”三毒无限膨胀的结果。
佛教认为“一切唯心造”,是不是当我们把心态经营好了,我们的一切就都会好了?
有一个出身贫寒的年轻人,经过了很多年的打拼依然一无所有、穷困潦倒,渐渐地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他的这种苗头很快就被一位关心他的朋友发现了,但朋友说了很多道理也无法使他振作起来,只好引荐他去找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师,希望他能从那里得到一些点拨。年轻人也很想能有个高人来为自己指点迷津,便前去请教。
当他找到那位禅师的时候,禅师正坐在一条大河边冥思。年轻人虔诚地跪倒在禅师的面前,将内心的苦痛一一倾诉,最后恳求禅师能够指给他一条了却尘世烦恼、通向快乐心境的路。
禅师起初一直静静地听着,后来双手合十,闭上双目,示意年轻人和他一起席地打坐。年轻人照办了。
一直到黄昏,禅师才睁开眼睛。他指着河面上一片片飘浮的树叶,问年轻人:“此为何物?”
年轻人老实回答:“一些浮叶。”
禅师听了却摇了摇头,轻捻苍髯道:“此乃佛也,来者为佛,去者亦为佛。”
年轻人困惑不解地注视着禅师。
禅师解释道:“心中有佛,观万物皆为佛。一切尘念,皆缘于心,苦痛亦然。”
沉思了许久,年轻人从禅师的眼神中,蓦然领悟到了什么,随后,便跪谢而去。“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场”,场静,周围乱也变静;场乱,周围静也乱,所以佛家讲“境随心转”、“心净则一切净”。心中有佛,观万物皆为佛,可见心态对人们行为和思想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具体来说,心态对行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曾有一个教授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实验对象有九个人,教授对他们说:“你们听我的指挥,从这个曲曲弯弯的小桥上走过去,记住不要掉下去,但即使掉下去了也没关系,桥下只有一点水。”很快,九个人就陆续通过了。这时,教授打开了一盏黄色的灯,原来桥底下不仅仅是一点水,还有几条在蠕动的鳄鱼。九个人吓了一跳,庆幸自己刚才没掉下去。教授又问:“现在你们谁敢走回来?”现场鸦雀无声。教授接着开导:“你们要学会利用心理暗示,想象自己走在一条坚固的铁桥上。”终于,三个男性站了起来,愿意尝试一下。第一个人颤颤巍巍,走的时间多花了一倍;第二个人哆哆嗦嗦,走了一半再也坚持不住了,吓得趴在桥上;第三个人才走了三步就吓趴下了。
最后,教授打开了所有的的灯,大家这才发现,在桥和鳄鱼之间还有一层看起来很结实的网,只是因为网是黄色的,刚才的灯光也是暗黄的,所以大家没有看到。这次没等教授开口,就有几个人自告奋勇道:“这下可不担心了,让我过几次都没事。”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一个更著名的实验。一个死囚被关在一个屋子里,被蒙上了眼睛,一个人对他说:“我们准备换一种方式让你死,那就是将你的血管割开,血液流尽而死亡。”与此同时,一个水龙头被轻轻拧开了,有人说:“这是血滴的声音。”第二天早上打开房门,死囚果然死了,且脸色惨白。经法医诊断,死囚和血液流尽而死的症状一样。
世上本无枷,心锁困住人。心态的力量是巨大的,有时候甚至能够完全决定你的行为。正如《宗镜录》所说:“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则法界坦然,心凡则三毒萦缠,心圣则六通自在。心空则一道清净,心有则万境纵横。”
古时候有甲、乙两个秀才去赶考,路上遇到了一口棺材。甲垂头丧气道:“真倒霉,碰上了棺材,这次考试死定了。”乙却反驳道:“棺材,升官发财,看来我的运气来了,这次一定能考上。”两人带着不同的心态进了考场,自然答题时的努力程度就不一样,结果乙榜上有名,甲名落孙山。两人返回家乡后,都不约而同地对自己的夫人说:“那口棺材可真灵啊。”
可见,“能力”影响人的命运,而“心态”影响人的能力。人的生活质量取决于心态,一个良好的心态则能够让你体验到非同一般的精彩生活。
“圆满箴言”心有多大,人生就有多大。心是一切烦恼杂念的根源。当你的心中装满了阴霾,你的世界也就会随之变得忧郁起来,处处变碍黯淡无光;如果你摒弃阴暗、消极,使自己内心充满光亮,那么你脚下的路也就会渐渐地变得明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