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
人类进行生产的目的是创造财富,以满足自身和社会不断增长的需要。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越是先进,经济形态越是完善,就能创造出数量上更大、品类更多、质量更高的社会财富,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消费水平。社会主义社会,更是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促使财富增殖极大化,实现社会成员对社会财富的共享和共同富裕。社会财富,抽象地说,是一个具有使用价值,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物。马克思说:“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人是有文化的、社会的人,即使是原始人的简单需要,也不能直接依靠简陋的和粗糙的自然原生产品来满足,吃要熟食,穿要衣,住要舍,因此,需要通过人的劳动对自然物进行加工,创造出产品和产品使用价值。因此,更确切地说,社会财富是一个具有使用价值、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劳动产品。基于上述表述,社会财富是人的劳动生产物,是劳动的对象化形态,而劳动创造社会财富也就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命题。劳动是人的特征。劳动是人的有知识指引的、合目的的活动。人使用工具,使自然对象的结构和属性发生变化,从而形成和创造某种特定的使用价值。如果说,生物也能本能地利用自然原生产物以维持其生命和繁衍其物种,那么,进行知识引导的、合目的的劳动并创造社会财富则是人类的特征。
劳动的经济意义与功能是:(1)利用自然,实现人对自然富源的占有和享用。劳动不创造原生自然富源,后者是自然世界物质运行的生成物。但是自然富源并不是随手可以拾取和加以占有的。对劳动能力及劳动装备十分薄弱的原始人来说,狂暴的自然力,如风暴、雷电、江河泛滥等等,经常给人带来生活苦难,即使是人可以利用的自然生产物,如像森林中的原生果实、兽类,河水中的鱼虾,也要通过艰辛的劳动才能加以占有、支配和享用。依靠劳动,人才能利用自然,占有自然生产物,实现自然原生富源向社会财富的转换。
(2)创造劳动生产物和产品使用价值。劳动不仅仅是人占有和支配自然对象,更主要的是对自然物进行加工,改变其物质结构和属性,形成和增强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由此创造使用价值。自然原生产物具有粗糙性,或只有有限的使用价值;另外,自然原生物的使用价值多半是潜在的,它需要劳动来加以开发和铸造。人类需要通过烹饪劳动将采集物、狩猎物转化为熟食,通过纺织和制作劳动将棉花转化为衣服,由此形成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和使用价值。
(3)不断创新财富内容。劳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和进步总是表现在社会财富量的增大和质的增进上。近代工业革命和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转换,实现了社会财富生产由粗糙的土地生成物和手工劳动产品到机器工业品的转换。工业化初期的社会财富主要是工农业生产的物质产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日益商品化和企业化,各种服务——生活服务与生产服务——产品迅速增长,成为经济财富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发达的市场经济中,文化、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产品生产规模越加扩大,成为总产品和社会财富的重要内容。
(4)创造和形成可持续的经济资源。自然原生生产物如像土地、矿产、水等等自然和生态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且在年复一年的生产中被消耗甚至耗竭,而且,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中的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必然导致“资源危机”,并影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依靠科学力和现代环保技术,依靠高科技生产方式,人们能逐步地实现一种节约自然资源、维护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的生产。特别是依靠当代科学、技术,人类劳动正在开发、创新和扩大自然富源,不断发掘出社会财富持续增长的源泉。可见,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或者说,社会财富由劳动创造,是劳动的外化和客体化。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一种不是天然存在的物质要素,总是必须通过某种专门的、使特殊的自然物质适合于特殊的人类需要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创造出来。因此,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二、社会财富源泉的多样性
劳动是使用价值或财富的泉源,但不是唯一的泉源。人不能只凭双手创造产品。农民不能凭空种出粮食,进行最简单的农业生产,除了劳动,还需有土地和工具,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作出下述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而土地是财富之母”。事实上,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都表现为人以自己的人身劳动器官,支配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从而,任何一种产品的使用价值都是参与这一生产过程的各个生产要素发挥其作用的结果。“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过程消失在产品中。它的产品是使用价值,是经过形式变化而适合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质。劳动和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物化了,而对象被加工了。”如果我们把生产要素抽象地归纳为劳动力、劳动工具(机器、设备)、劳动对象三要素,那么,产品使用价值就是上述三个要素发生作用的产物。社会生产方式和具体生产过程是多种多样的,对某一特定生产方式或生产过程来说,其产品和产品使用价值形成的能力,或劳动生产力,也就决定于上述三维要素力及其组合的状况。手工作坊与工厂在创造产品和使用价值形成能力的巨大差别,在于上述三维生产要素及其组合方式的差别;同一技术水平的工厂,在制造产品和使用价值形成能力上的差别,其根源也是由于生产过程中三维要素的性质差别和要素整合状况的差别。简单的物质生产过程是三维要素结构,就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来说,由于科学知识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因而,物质财富的创造力,应该归之于劳动力、工具力、劳动对象力和科学力四要素,以及四者的有效整合。在现代发达市场经济和高技术经济的生产过程中,呈现出生产要素的多维化:除了劳动力、工具力、对象力、科学力而外,管理力、环境力等等成为生产过程的有效因素,并且对产品使用价值和社会财富形成发挥重要作用,从而表现出生产方式进步中社会财富新泉源的得到开发和富源的多样化。
三、社会财富形成中主要依托的历史
演进——由人力到工具力,到科学(知识)力人类社会经历过的不同劳动方式中,生产要素的性质和要素的组合方式是不相同的,从而要素在财富形成中的功能也会有所不同。大体地说:由主要依托于人力,到主要依托于工具力,再到主要依托于科学力,体现了人类的财富生产力提高的历史轨迹。财富创造主要依托于人力。人类社会经济越不发达,生产方式越落后,财富形成中人身力量——包括体力和脑力在内——简称人力,成为财富形成的主要力量。人类经历最久的农业经济时代,是主要依托于人力创造物质财富的时代。由于劳动工具较为简单,产品形成中工具力的作用有限,生产活动取得成果的多少与人们投入活劳动量,主要是体力投入量成正比。使用手工工具进行农产品收割,要获得多一倍的作物,只能依靠人力增多或劳动强度提高。在手工作坊时期,生产量的增大也是依靠生产中人力耗费量的增大。人力,特别是一般的简单的人力,是这种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劳动方式中财富形成的主要力量,而单位产品使用价值中也就体现出活劳动密集,特别是体力劳动密集的特征。古代社会中创建的巨大建筑物——从金字塔到万里长城,中古社会的精湛的手工艺品,都是高劳动密集产品的典型。财富创造主要依托于工具力。社会经济越发达,生产方式越进步,机器力越是成为财富形成的主要力量。大工业生产方式的确立,意味着使用价值与财富形成立足于机器力的时代的到来。机器创造的工业品,较之中世纪农业生产方式产出的农产品,是技术含量更高的新型的财富。
机器是具有对自然深加工能力的劳动手段,就动力机来说,从蒸汽机、电动机,到喷汽机、核能发电机的发展,使机器体系获得了为人力动力和畜力动力不可比拟的强大拉动力量。工作机的进步,使机器在操作速度的精确性、力度等等方面更为人力不可比拟。
机器大工业加工的对象是经过机器加工创造的优质原材料,从而生产出不同于自然原生产物的新产品和新使用价值。可见,机器制造出以对自然力的深度利用和对自然物质深度加工为内容的产品即高技术含量的使用价值。
机器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强大工具。技术进步和机器力的每一次提升,都使劳动生产率成倍或十、百倍地提高;机器生产还借助规模经营使生产量扩大,而与此同时,还使单位产品中的要素投入量大大节约。总之,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开创了人类社会财富大规模生产和快速增长的新时期。“机器生产使用价值”成为人类财富创造的发达形式。财富创造主要依托于科学力(知识力)。主要依托科学力(知识力)创造财富是人类进行财富创造的最高形式,也是财富创造效率最高的方式。尽管有知识指引是人类进行生产劳动的特征,但是在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特别是在漫长的农业经济发展阶段,生产表现为知识匮乏性的生产。产品形成中智力的稀薄,必然加强人类体力的密集。由农业经济到近代工业经济的演进,意味着人类知识的进步,科学知识被引入生产和在财富形成中作用的增进。应该说,科学力有效地发挥它的财富形成功能,开始于大工业生产方式。由于:
机器是科学知识的体现和结晶;大工业的生产、劳动方式、生产组织、生产管理等是依靠和利用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成果;
大工业的原材料也是机器加工的生产物,从而也有科学体现于其中。可见,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本身也就是依托科学力(知识力)来进行财富生产的方式。财富创造主要依托于科学力(知识力),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新时期表现得日益明显,是正在蓬勃发展的高技术经济的固有的特点。(1)高技术是当代科学的结晶。20世纪的两大科学基本理论——量子论和信息论——的发现以及此后基因理论、光子理论等的新发展,导致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的高技术的出现。当代高技术劳动手段是传统机器不可比拟的。例如,计算机控制和操纵的机器体系,是一种人工智能机,借助于自控,具有高速度、高精度加工能力;人工智能机能进行微观领域的加工、操作,从而使人类的生产活动获得无限的广度。当代高技术实现了原材料的革命,高度提纯的单晶硅、纳米材料,以及分子人工合成形成的新材料、基因材料等等,已不只是简单劳动过滤的传统工业原材料,而且是科学力重新铸造的新材料,这种原材料拥有的全新性能,成为现代新产品的物质基础。总之,当代高技术依靠其生产手段力和原材料力,能够生产出像小至硅片、电子猫,大至人造卫星、登月器等等物质产品和现代财富。而且,高技术具有高劳动生产率,它能少费而多产,带来高财富增量。
(2)科学管理和经营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从微观来看,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竞争力离不开经营管理能力;就宏观来看,国民经济的顺利运行和国民财富的创造,更取决于微观的和宏观的经营管理能力。市场经济初始阶段企业的经营管理以管理者个人的经验为基础,20世纪的现代市场经济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走向科学管理。当代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由于:
高技术引入生产过程;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增大;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需要有企业行为的及时因应。以上情况决定了企业必须提升经营管理能力,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来提高竞争力;此外,发达的市场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复杂性,需要有政府进行的科学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来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运行。可见,科学管理和经营已成为现代发达市场经济中大生产的独立要素,成为影响和决定财富生产效果的重要因素。而经济活动中的科学管理正是现代经营科学力和社会科学力的结晶。(3)智能的提高是高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当代高技术生产方式中先进的工业技术手段的运用、新的生产工艺和劳动方法的掌握,要求劳动者有更高的专业能力和智能,特别是不断的高技术创新,要求有富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上述情况表明,科学知识的日益加强渗透于劳动能力的形成,科学力成为促使劳动力素质的提升的积极要素。可见,在当代高科技经济中,科学越加广泛和深入地合并于生产过程之中,成为强化生产要素力的积极力量,也就是说,科学力成为财富形成的主要动因。它表明:主要依托于科学力的财富创造的最先进方式的到来。
四、劳动始终是财富生产的原动力
人类社会财富形成经历的依靠活劳动、依靠工具、依靠科学的历史发展,展示了社会生产力进步所经历的梯级,体现了人类借助更先进的手段——工具力、机器力、科学力——以提升劳动生产力。在这一发展进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机器、设备取代活劳动以及产品技术、知识密集化和劳动稀薄化的大趋势,在财富形成中呈现出非劳动要素的贡献,即服务和作用的增大,活劳动作用、功能的减少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产生了劳动创造创富的命题是否仍然有效的疑问。人类进入大工业生产方式后,生产过程中机器设备和先进的劳动手段的使用,使劳动生产率迅猛地和不断地提高,导致产品总生产过程中使用活劳动比重相对地减少或是绝对地减少,而单位产品中的活劳动耗费则是绝对地减少。特别是当代机器大工业中通行的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呈现出劳动含量稀薄的特征,而且随着机器力的提高,单位产品中所耗费的人力,即活劳动含量越加稀薄化。上述情况表明,在财富创造和使用价值形成中出现了机器力取代劳动力的趋势。马克思指出蒸汽机取代人力的作用是生产发展、生产力提高的客观规律:“一旦人不再用工具使用于劳动对象,而只是作为动力作用于工具机,人的肌肉充当动力的现象就成为偶然了,人就可以被风、水、蒸汽等代替了。”生产方式越先进,更多生产作业由机器来做,机器作业效率也越来越高,在单位产品和使用价值形成中机器的贡献和“服务”越是大,而劳动要素的服务和贡献则越来越小。在使用机器人进行加工作业的场合,单位生产物中活劳动的作用甚至接近零,出现“纯机器加工品”,机器取代活劳动可以说达到了极限。当代的高度发达的机器大工业,已经使制造业中的劳动力大大减缩,在发达国家制造业劳动力只占总劳动力的20%,机械化大农业使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力降到总劳动力的10%;与此同时,年生产出的工农业产品和实物财富的绝对量却大大增加。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大大提高了生产自控化和自动化的水平,产品的技术密集程度也进一步提高,活劳动在加工制造业使用价值形成中的直接作用和功能的减少表现得越加鲜明。
例如发电能力数百万千瓦的现代化水电站的运转,只需数名管理人员。用机器力来取代活劳动和活劳动在使用价值形成中的功能和作用的减缩并非坏事。因为,人不是为劳动而劳动,更不是以进行超负荷的劳动为乐趣,而进行一种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合理的劳动更是社会主义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在生产中充分依靠机器力可以做到直接生产过程中人类劳动的节约,使人有可能不再从事过度沉重的、带来伤害的劳动;可以缩短过长的劳动日。在构建起先进的社会制度和完善的经济机制的条件下,人们将能在最充分地使用先进劳动手段的基础上实现一种智力与体力合理结合的完善的人类劳动,人由此可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用于享受、学习,求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在使用价值形成中非劳动要素作用和贡献的增大和活劳动的作用、功能的减缩,并不意味着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命题的失效。因为,单个生产要素本身不可能是现实生产力,只有各个要素被组合和整合于生产过程之中,只有使非人身要素和活劳动相结合,在劳动的启动、黏合、调控等等功能下,非劳动要素才真正发挥出使用价值形成的功能,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政治经济学范畴的生产力,是劳动生产力。可见,劳动是财富生产的原动力,是要素力的启动力,是多要素有机结合的黏合力。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有必要计量和界定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功能和作用,也需要用生产函数及其他数学模型来测定各个要素的贡献值,因而,也就要使用机器生产力、科学生产力,或是管理生产力等等范畴。但是人们不能把肯定财富创造中非活劳动要素的贡献的量的计量和劳动创造财富的原理对立起来,更不能把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使用价值形成中工具、机器、科学功能的增强趋势和活劳动要素功能减弱趋势,视为劳动创造财富功能的消失。例如使用计量方法,某一工厂中某种产品使用价值形成过程中劳动贡献份额占20%,机器、原材料的贡献占80%,这只是对要素在实现产品使用价值中的功能的一种理论的剖析,而不是说形成使用价值的统一的生产活动可以分割为几个独立的板块。
现实的生产过程都是多个生产要素在有机组合中发挥功能的过程,也是活劳动要素发挥全覆盖作用的过程:劳动力是始发的生产力要素。人是生产的主体,人的活劳动是各个非劳动生产要素的启动者,它发动机器体系,为生产过程实行点火,将可能的工具力和对象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现代大工业中庞大的物质、机器体系蕴含的强大生产力,如果没有人类劳动加以启动,也只是一堆废铁。即使是一个完全自动的机器体系,如像计算机自控的智能机——包括无人驾驶飞机、航天器等——的运转,也需要有活劳动对启动键的揿动,发挥劳动的生产点火功能。
自动生产的机器体系,需要有活劳动承担调控功能。由计算机软件中事先编写的程序调控的机器体系的自控的运行过程也离不开总控制室中人的随机的调控。如像人造卫星的自动飞行需要地面指挥中心进行人力控制和操作,原子反应堆的自动热核反应更需要有人的监控。
基于可见,尽管现代的自动生产手段系统大大扩展了生产过程中的机器作业的内涵,但是这一自动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永不消失,而且,活劳动的作用体现在全部复杂的机器体系的运行中,体现在全部生产过程——包括非劳动过程,例如宇宙卫星的自动飞行过程——之中,贯穿于它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因而,活劳动在使用价值形成中起着全覆盖的作用。归结到一点,人是生产的主体,机器、设备和原材料是人类进行生产的物质手段,是被用来增强人的活劳动能力的工具。在生产过程中人的活劳动能力是主体生产力,而机器力和对象力则是客体力。一旦人发动了生产工具和对原材料进行加工,被活劳动之火点燃和发动,生产中的客体力就转化为主体力,工具力就表现为人类活劳动的能力。更确切地说,工具力转化为被增强了的活劳动能力。不论人们使用的物质生产工具是多么先进,数量多么庞大,不论被使用的人力,即活劳动量是多么小,但是生产过程中的强大的客体力——工具力始终表现为主体生产力,表现为活劳动的生产力。而人类进行的革新机器设备、提高原材料品质的一切努力,都在于增强人类劳动的物质装备,由此把更强大的客体生产力转化为人类劳动的生产力。马克思深刻地阐述了人在生产中的主体作用和活劳动在发动机器和操作原材料的生产功能。他说:“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基于上述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方法,人们可以发现“机器生产使用价值”的现代生产方式尽管有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稀薄”,但在实质上仍然和简单的生产过程一样,通行着:活劳动→工具→产品的逻辑和机制,即使是智能机器的产品,也仍然有活劳动的对象化和客体化,本质上仍然是活劳动的产物。“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财富的命题”仍然没有过时。
五、高技术生产方式中社会财富形成中智力劳动功能
强化当代经济的大趋势是高技术经济的兴起和走向知识经济,科学力日益成为现代财富形成的主要泉源,知识密集也就是现代财富的特征。知识是科学劳动的结晶。产品中知识密集性本身意味着有科学劳动体化于其中。创造知识密集的产品,也就是把原科学知识要素合并于生产和体现于生产品之中,需要依靠人的活劳动投入,特别是需要有高智力的活劳动的投入。而任何一种科学知识密集的产品的形成就是既体现有原科学劳动的作用,又体现有活劳动,特别是智力性活劳动的作用。可见,科学(知识)力本质上是劳动力,科学力的高财富创造力,体现的是高级形态的人类劳动的生产力。适应于高技术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品(产品)的研发、生产——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的研发设计以及有关基础理论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品是科学劳动的产物,高质量的科学品来源于科学劳动的高质量和高投入。当代的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发现和理论创新,是具有先天禀赋的智能,又拥有教育开发、培育的后天智能的科学家进行的艰苦创新劳动的成果。用于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文化品、艺术品、教育品(服务)的生产的迅激增长,是现代经济发达的大趋势。文学品、艺术品、教育品是人的精神劳动的生产物,是精神产品,它的质量体现了人的精神劳动的性质和素质以及劳动投入。高质量的精神产品是高质量的和艰苦的精神劳动的产物。人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的真正伟大艺术精品,均是创作者的高尚思想品德、在长期劳动形成的深厚的学识和娴熟的艺术技巧,特别是艰苦的创造劳动的成果。即使是依靠信息技术进行精神产品生产的当代,精神产品的使用价值,仍然是劳动所创造。当代人们已经利用计算机制作影视卡通、作画、作曲。上述以计算机作为工具生产出的“电子艺术品”,一方面,它是特殊的信息物质产品的生产,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电子艺术家在很短时间完成电子艺术品的制作和借助复制进行大规模生产。另一方面,它是精神生产,艺术家的艺术构思和精神创造劳动体现在计算机程序之中,从而也体现在作为最终的电子产品的艺术质量之中。显然,信息艺术产品,作为精神产品和精神使用价值,它是由艺术家的劳动所创造,而与计算机的能力无关。综上所述,当代高技术经济的发展,尽管总体生产中仍继续着活劳动的节约,生产品中却是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密集,它表明,智力劳动在现代社会财富形成中的功能的大大强化。
六、小结
我们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财富创造机制简要归结如下:
1.社会主义社会以实现社会财富增殖极大化和共同富裕为目标,为此,就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推进先进文化的发展。
2.基于现代生产要素的多维化,充分动员、聚集和整合各种生产要素,最大限度发挥要素力,是促使财富快速增长的先决条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致力于“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3.基于社会财富形成主要依托的历史演进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换,在财富创造中既要充分发挥各种传统生产力的积极作用,更要着眼于推进财富创造主要依托由人力向工具力、科学力的转换,最有效地发挥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在财富创造中的功能。4.劳动始终是财富生产的原动力。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建设更是立足于当家作主的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之上。因此“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为了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和充分发挥科技在财富创造中的功能,要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大力培育科学、技术、管理、人才,促使拥有高创造能力的精英人才脱颖而出。着力于提高和培育人才就是壮大财富的源头,由此人们也就抓住了劳动生产力提高和财富创造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