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新知书系·光荣希腊
8009900000038

第38章 亚里士多德的完整世界

亚历山大的东征如果从文明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场文明的东征,如同西方差点被波斯文明所取代一样,马其顿帝国虽然很快分裂,但接下来的三大帝国却是希腊的三大帝国,因此,此后开始了数百年的希腊化,这个时代因而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对雅典的哲学家、思想家而言,他们也结束了一个时代,即思考完整世界的时代,然后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即具体分析世界的时代。亚里士多德是最后一位思考完整世界的思想家,他对雅典来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但却是雅典以外世界接受希腊哲学的开始,他给了雅典以外的世界一个完整的哲学世界观。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这座城市实际上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与当时的马其顿王国相邻。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御医。从他的家庭情况看,他属于奴隶主阶级中的中产阶层。他于公元前367年被送到到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学习,此后20年他一直就住在此地,直到柏拉图逝世。

柏拉图时亚里士多德的导师,他从柏拉图那里得到了相当丰厚的知识,但他并不是柏拉图的完全继承者,而是一个开创者,他成为另一个导师。在柏拉图在世的时候就称亚里士多德是“学园之灵”,尽管他追随柏拉图20年,但他始终保持着独立的思考,并且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实际上,虽然柏拉图称他为“学园之灵”,但亚里士多德很早就与柏拉图在学识上产生了分歧,亚里士多德喜欢博览群书,曾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柏拉图却更擅长思考,因此他也曾说亚里士多德是一个书呆子,而亚里士多德此时也有了自己的见解,他不满于柏拉图的一些说法,曾隐喻地说,知识不会随柏拉图一起死亡。在柏拉图的晚年,亚里士多德与其分歧更大,以至在柏拉图死后,因对柏拉图哲学中数学的不同见解而离开了学园。

在柏拉图死后,由于对柏拉图哲学中的数学并不怎么赞同而离开了学园,他受学友赫米阿斯的邀请访问小亚细亚,赫米阿斯本身是密细亚城邦的统治者,亚里士多德与其交往甚密,在小亚细亚期间他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

公元前343年,他受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邀请返回马其顿,担任起腓力二世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此时,亚历山大年仅13岁。

在亚历山大来到马其顿的时候,也正是马其顿正在崛起的时候,在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在与雅典、底比斯等希腊联军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成为统治整个希腊半岛的北方力量。这迫使底比斯、雅典等希腊城邦组成联盟,共同对付马其顿。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召开了全希腊会议,这相当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会盟,而马其顿自然是霸主。在这次会议上,腓力二世就建议希腊各城邦停止战争,建立永久同盟,共同支持马其顿。而腓力二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有一个更宏大目标,那就是征服波斯。当年波斯曾大举入侵希腊世界,现在该轮到希腊征服波斯了。为此,腓力二世提出要各城邦把军队全部交给他,由他担任统帅。腓力二世的这次全希腊会议实际上表明希腊半岛已经被马其顿统一,希腊各邦只是保存名义上独立。

在腓力二世统一希腊的时候,亚里士多德也在教育亚历山大,他可以说倾心而教,将自己的全部学识灌输给亚历山大。亚里士多德主要对亚历山大讲授政治学、哲学、数学、物理、及其它科学,从亚历山大以后的行为来看,他深受亚里士多德影响,对科学、艺术都十分崇敬,他的帝国内文化艺术相当繁盛。但亚历山大是一个具有野心、善于独立思考的领袖人物,尽管年轻,但他显然更具有统帅意志,他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知识,但在政治和军事征服显然有自己的理想。

公元前336年,也就是腓力会盟希腊诸邦的第二年,他被刺身亡。他的儿子、年此时仅20岁的亚历山大继承了王位。在腓力二世遇刺后,亚里士多德决定返回雅典,像他的导师柏拉图一样建立了一个学园,取名为“Lyceum”,这取自阿波罗神殿附近的吕克昂,意即杀狼者。他的教授方式与柏拉图不同,他喜欢带着学生们在学园里的林荫道上漫步,同时自由地谈论各自的见解。

亚历山大继承了父亲的王位也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就率领马其顿军和希腊各邦的联军出征波斯。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击败了拥有百万军队的波斯,整个波斯被纳入马其顿版图——当年薛西斯曾希望将希腊世界纳入波斯版图,而今波斯与希腊世界倒真的统一了,只不过波斯人沦为被征服者。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故——他很可能是死于谋杀,当时马其顿和希腊各邦已经对永无休止的征服战感到十分厌倦了。

在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后,从亚历山大远征的前一年开始到亚历山大失去的那一年,他始终居住在雅典。由于他既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也是亚历山大的老师,因此在雅典得到了很多雅典贵族、马其顿贵族和将领们的厚待,他们向亚里士多德提供了大批土地、财产和金钱,资助他的学园。这些资金支持使得学园拥有阿波罗神庙附近广大的场地和园林,学园内还有当时最丰富的图书馆和植物园。亚历山大本人也给老师提供了一大笔经费,数额为800金塔兰(每塔兰重合黄金六十磅),十分丰厚。

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在希腊也有安抚马其顿后方的政治作用,他本人也曾大力劝说雅典和希腊各城邦的反马其顿力量要服从马其顿的领导。当然,这不是亚里士多德的主要使命,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著书立说上。他在这期间完成了很多著作。

但在亚历山大死后,雅典也开始反对马其顿,希望摆脱马其顿的统治,因而也对亚里士多德采取了攻击,雅典人指控说亚里士多德不敬神——当年苏格拉底就是因为被指控不敬神而死去的,因此亚里士多德不得不逃到加尔西斯躲避。学园就交给他的学生狄奥弗拉斯图掌管,但他再也没能返回雅典,第二年他就死于疾病,终年63岁。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最博学的人,一生著述颇丰——有多达170种著作,流传下来的有47种,他的著作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可以说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大部分领域:包括哲学、物理、天文、生物、数学、逻辑学、教育、政治等。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影响既广又深远,尤其是对欧洲而言,这是因为亚里士多德以其博学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这给了世界一个完整的体系,尽管受到早期科学技术的限制,但亚里士多德给出的这个思想世界让后世的人有了对世界有了系统的认识。

哲学是人类社会思想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所以亚里士多德必须在哲学领域有一席之地。和他的导师柏拉图一样,他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但柏拉图是唯心主义的,他认为理念是物质的原型,理念本身可以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而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本身包含着本质,物质就是由本身的形式和质料共同组成的。两人在人类知识的获取也有分歧,柏拉图认为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首先来源于感觉。但他们两人也都认为理性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则,只不过亚里士多德对因果关系的看法比柏拉图更深入。

关于因果关系的论证是很多哲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哲学家们就是对因果关系的看法不同才演绎出那么多哲学来。

在因果关系论证上,亚里士多德有一个四因说,即他认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Material Cause),也就是物质本身,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Formal Cause),即主要物质外在的形式,包括其形状、形式、定义、结构等诸多外在形式;第三种是动力因(Efficient Cause),即这是事物变化的动力,也就是“是什么改变了什么,而又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改变”,也就是事物的动因;第四种是“目的因”(Final Cause),也就是事物变化究竟为了什么目的,事物想要达到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虽然也是为了解决哲学中的因果关系,但却与我们现代所说的因果关系不同,或者说亚里士多德只研究“因”,因为这四因实际上已经将结果包含在内。

在第一章中说到希腊手工业者与科技,其实亚里士多德的思考也是来源于这种种社会活动,尤其是手工匠人们的制造,这其中就有哲学含义。比如,将金属铜大造成各种武器、民用器具、祭祀用品、艺术品等,这个过程就是将人类的智慧和思想与铜的变化融合到一起,铜是质料因,而工匠们的打造过程这是赋予这个质料以新的形式,这其中的设计图案、工艺过程就是动力因,最后的成品就是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哲学还有一个要探讨的问题,那就是世界的本原究竟是什么?世界到底是由那些东西组成的?亚里士多德不认同他先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们所说的原子论,也不承认有真空这样的状态存在,至于运动,他认为物质只有在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必然存在第一推动者”——这个第一推动者在中世纪被基督教解释成了上帝。亚里士多德这些思考实际上就是关于物理的思考。我们现在知道一个关于亚里士多德的明显错误,即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重的一定比轻的落的快,这个结论后来被伽利略的比萨斜塔试验所推翻。这不能简单地否定亚里士多德的其他成就,那个时代有那个时代的科学局限。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由土、水、气、火,四大元素组成,每个元素都有各自的特性,这些元素之间的组合会产生各种变化。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实践科学和创造的科学三大类,理论科学包括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还包括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实践的科学包括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创造的科学,也就是诗学。

亚里士多德为科学建立了分析手段,这就是分析学和逻辑学,他认为这是一切科学的工具,因而他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他从哲学的角度把思维与存在联系起来,联系途径就是逻辑。

亚里士多德用几何学来论证逻辑学,这当然是最便捷、最清晰的论证方式,这时候的几何学已经从早期的土地、建筑测量过渡到了有比较完备的演绎阶段,因此,逻辑学在几何学中非常有价值。但逻辑学的三段论在科学实验中却没多大价值,因为实验的目标是发现未知,而不是已经有预先结论,也就无法用逻辑形式进行证明。但逻辑是分析的基础,这也是任何科学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在这点上是伟大,但基于局限,他的逻辑因为缺乏现代科学的指导,常常把错误演绎成为绝对正确,就像是自由落体理论一样,亚里士多德只得到了表面正确,或者说是感觉正确,但实际上是错误的。不过这些是历史局限性错误,不影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

在天文学上,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天体都是由各种物质组成的,地球是由四种元素组成,而其他天体则有第五中元素组成,这就是“以太”。

在生物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对500多种植物进行了分类整理,对50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观察,他正确地判断出鲸鱼是胎生的。在亚历山大远征期间,就经常派人给他送回来其他地区的动物、植物,供他研究。他对动物进行了分类研究,因此成为生物学分门别类的第一人。

在教育方面,他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结果,所以主张国家应该对公民进行教育。

亚里士多德一生研究十分广泛,是千古第一博学者,他当然有错误,但他给出的正确更多。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他的著述,就会明白他为什么伟大,希腊为什么光荣:

《工具论》,这是关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的著作,由他的注释者汇编成书,他们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看法,认为逻辑学既不是理论知识,又不是实际知识,只是知识的工具。《工具论》主要论述了演绎法,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对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物理学》,这是亚里士多德讨论自然哲学、存在的原理、物质与形式、运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问题的著作。

《论天》,这是亚里士多德讨论物质与事物的发生和灭亡的书,他认为事物的发生和灭亡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相对立的,是对立的两种能量、元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气象学》,亚里士多德在这里讨论了天与地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是一部天文学著作,他谈及了行星、彗星和流星。另外,还有一些天象,以及人们在视觉方面的认识,比如彩虹等。

亚里士多德的其他重要著作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分析前篇和后篇》等。

亚里士多德属于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处于混浊状态,亚里士多德就像是一个手举着火炬的人,用他的眼睛、脚步、思考为当时的世界描绘出了一个完整体系,他极力弄清这个世界的一切东西,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从哲学到系统科学,他都设计了,他的著作是百科全书式的,这使得人们对世界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详细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