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微管理——执行的技术
8007800000006

第6章 制度要合理,才能赢得员工的认同

不合理的制度无法得到人们的认同,自然不能顺利地施行下去。

4.1恶法非法,谁之过

在企业中,有时候会出现某项规章制度不能顺利地贯彻实施的现象。我们在责备下属不遵规守纪或执行力低下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或许是制度本身有什么问题?我们往往会忽略规章本身的缺陷,把责任推到员工的身上。

一项制度,如果在制定的时候设想偏颇,可能得出的条例就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很难引起员工的共鸣,员工在执行的时候就会缺乏动力。这就好比推销员,如果推销员本身对自己代理的产品不够自信、评价不高,那他的业绩肯定不高。绝大多数优秀的推销员都是绝对信赖自己的产品,规则制度的建立也是如此。

恶法非法这一管理思想的源头,可以直接追溯到自然学派的一个重要观点。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早对法治作出了明确界定,他提出法治有两项核心要素,其中之一就是良法,他认为良法是法治的根本和内在基础,构成了法治优于人治的内核。自此以后,良法在理论上成为法律思想的源泉,成为对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设计和评价不可或缺的理论范式。良法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法律的良善性,即法律的道德性,是法律本身所具有的使法律之所以能成为法律的基本属性,它构成了法律得以产生、形成、实施、遵守、监督的合理根据,构成了法律权威性、合法性、普遍性、规范性的理性基础,构成了法治的精神支柱。法律必须首先符合正义、理性等道德要求,人们才能对它表示认同,法律才能发挥出特有的优势和功能。

将社会法的内涵引申到企业管理中,有着同样的思想价值和指导意义。若是员工认为某项制度根本没有设立的必要,或是制定得不对,在执行的时候或多或少就会产生一些抵触心理,那么这个制度推行起来就有了一定的难度。

4.2案例:对不合理的制度说“不”

所以,并不是所有制度都是合理的,如果一项规则执行不下去,不妨想想制度本身有没有问题。

国内很多企业中的许多制度之所以得不到执行,是因为制度本身缺乏人情味或不够合理,导致无法执行。比如,国内企业规定八点上班,管理严格的企业规定,迟到一次就扣除全月奖金,迟到三次就开除,如此严苛的制度显然会引起员工的抵触。虽然大家都在尽力保证不迟到,但是总有意外情况发生。如此严格的处罚制度确实是不够合理的。员工过分抵触某项制度,制度就不能很好地执行下去。上万言书、讲各种各样的理由,最后,这种制度只能流于形式。在真正有效管理的公司,管理制度人性化一些,反倒能贯彻执行。还以考勤为例,有的公司就规定,如果九点上班,迟到一分钟扣多少钱,每增加一分钟扣多少钱,迟到半小时算旷工半日处理。员工对这种管理制度就能够很好地拥护、执行下去。

这个案例反映了员工对“坏制度”的容忍底线。当一项制度原本就是不合理的,或者在发展的过程中显现了局限性,员工往往会抵制制度的实施。所以,一项制度出台,员工首先想到的是合理与不合理,然后再谈执行与不执行。如果推行的是被员工认为不合理的规定,遵守的人也不会有几个。

4.3微管理:制定合理有效的、可推行的制度

因而,如果企业中的某项管理制度被员工所漠视,最需要考虑的恰恰是制度的本身。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员工会如此消极对待?有没有“法不服众”的因素在里面?这就要考察管理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制度建设本就是一个不断完善、创新发展的系统工程,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制度,并与时俱进,保持制度与环境相融洽,企业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1)注意纠正错误的思想。制度是制定人在一定的指导思想下做出来的,如果指导思想是错误的,制定的制度肯定不合理。所以制度制定时要多方讨论,注意纠偏,防止制度出现漏洞。

(2)一项制度的制定是针对某种管理需求的,当管理需求发生变化时,制度本身也需要作出及时的调整,以避免制度滞后的现象。

(3)制度要具体可行。制度不能太抽象,太抽象的制度无法控制和考核。制度制定时要考虑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微管理小窍门:

1.验证制度的可操作性,可以检验制度是否可以转换为检查表。

2.制度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要有一个控制节点,抓住这个点,制度推行才能有效。

3.制度需要有数据和记录作为支持,这样才能落到实处。

4.4微思考:于细微处每天进步一点点

·你的员工有没有对企业的某项规定存在疑问?你对这些规定的看法是怎样的?

·这条规则存在改进的空间吗?你有什么样的设想将其变得更加合理,让员工更加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