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不但深爱着故乡,深爱着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深知历史文化的价值,还身体力行,予以保护。先生一生交游多、阅历广,有价值的收藏也不少,但当先生得到有很高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料或艺术品时,他总能毫不犹豫地无私地奉献给国家,让她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一生奉献出来的宝物很多:例如梅兰芳1936年画的墨梅图,原是梅兰芳贺陈叔通老先生六十寿辰之作,陈老离沪去北京时将它送给先生,程砚秋先生见到后立即在图中题诗,梅先生的老师汤定之(涤)先生见之又书“冰雪聪明”四字称赞梅程二位京剧大师,后来先生又请梅先生的老朋友昆剧大师俞振飞先生加题了一首诗,最后先生自己为此画题了跋。一幅画中居然有六位大家的手迹,真可谓宝中之宝了,它具有的文物价值可想而知了。先生虽然爱不释手,但一想到,由于梅兰芳是江苏人,为了发挥她更大的作用,就忍痛割爱,毫不犹豫地送给了南京博物馆保存。1965年,陆小曼临终时,把自己一直保存在身边的几件宝物:自己编的《徐志摩全集》的一份样本及商务印书馆已排定的一箱纸版,梁启超为徐志摩和泰戈尔相会而写,又送给徐志摩的一副长联,一幅陆小曼的山水画卷等,都送给先生收藏。很显然这些宝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是难得的珍贵史料,亦可说每一件都价值连城。就拿陆小曼的山水画卷来说,这是她向当时名画家贺天健学画后而作的早期作品,山水秀润天成,书法亦清丽秀美,画中充满画家本人的诗意灵感和愉悦心情,深得徐志摩的喜爱,所以徐先生总是带着它奔波于北京、南京、上海之间,并征得邓以蛰、胡适、杨铨、贺天健、梁鼎铭、陈蝶理等名人大家的手笔题跋。其内容除赞扬小曼聪慧之外,还有关于是否要师造化的学术论争,在艺术史上也很有意义。
此外,这幅画还是随徐志摩去京坠机而幸存的遗物,陆小曼为之守护了一生,所以先生题了“历劫之物,良足念也”八个字加以说明。梁启超写的长联手卷,先生特地拿到北京,请俞平伯先生在四周题诗纪念。先生为这些宝物一一作跋之后,毅然让它们分别送入北京图书馆、浙江博物馆,由国家为之收藏和保护。这些宝物在小曼手中,像尘封多年的文物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将被遗忘,但交到先生手中,先生为之洗尘、整理、介绍,丰富他们的内涵与外延,让它们都显示出历史的真正价值并闪耀出原有的光辉来,供后人研究、欣赏,先生这种赤诚之心实在令人敬佩。先生为保护、研究和传承祖国优秀的历史和文化,吃尽苦头,受尽迫害,从1958年因反对拆苏州古城墙遭批判起,他就变成了“老运动员”,一搞运动就拿他开刀,他先后被打成中国营造学社的外围分子、反动文人、革命路上的绊脚石,是个反面典型。十年浩劫时,更是首当其冲,被当作封建社会的残渣余孽横扫,蒙受折磨、冤屈和侮辱,但是,“丈夫为志,穷当益坚”,在极端艰难困苦之中,在有些人消沉、迷茫、绝望之时,先生却以惊人的毅力和胆略,坚定信念,忠于职守,把自己掌握的极具文史价值的资料记录下来,传给后人(内容十分丰富,现收集在《梓室余墨》中),先生就是这样的人。正如宋人苏东坡在《晁错论》中所说:“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这样的评说用在当今的陈从周先生身上也是恰如其分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之后,先生获得新生,精神更为振奋,为保护文物和生态环境,修复已遭毁坏的古建筑、园林和风景名胜,他敢于“劫法场”,敢当“消防队”、“救火兵”,被他抢救出来的古建筑、园林和名胜古迹不计其数,经他指点、策划后,变成美丽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的也不在少数。例如原来炮声不停,开山取石,枪声不停,打鸟捕兽的海盐南北湖景区,现在青山四围,宁静优美,变得像世外桃源一样。
先生对于一方面破坏古建筑,一方面又大兴土木建造“假古董”的做法,非常气愤,斥之为“没文化”、“败家子”。对于建造出违背历史、缺乏审美价值的建筑,先生一贯敢于面对时弊说真话,敢于得罪当地有关领导。先生对苏州名园的抢救和修复是功不可没的,对苏州市领导大力支持名园的抢救和修复也是一向褒奖有加的,但是,对“曲园”的修复,批评却是十分严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苏州市接受了先生与叶圣陶、顾颉刚、俞平伯等八位学者联名书面向国家园林局和苏州市提出修复“曲园”的建议。曲园是清末大学者俞樾在光绪初建于苏州的园子,由于园的地形弯曲,状似篆体“曲”字而得名,是个典型的文人园,园主曲园老人享有国际声誉,章太炎是其大弟子,北京大学的汪东、黄侃等教授为其再传弟子,文学家兼红学家俞平伯教授为其曾孙,其学派至今国内外还有影响。这样一位园主所修的曲园,其历史与文化的内涵、精致典雅的程度以及处处呈现出的书卷气息是可想而知的。可是,当先生应邀参观修复好的曲园时,令他大失所望。一进曲园,看到的既非文人园,亦非大儒所居住的宅院,几座建筑尺度不合规范,过分华丽的装饰,怎么也掩饰不了整体的粗糙低俗,看后,先生立即批评道:“像个暴发户的园子!”他对苏州市领导不客气地说:“苏州并非无造园人才,亦非无能工巧匠,为什么将曲园修得如此?有玷苏州这座文化名城的盛名!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先生对上海主管城建和园林的有关领导,也曾面对面地批评过。
先生以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己任。除了奋力保护钟爱的古建筑、园林、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外,对昆曲的复兴、茶文化的繁荣、食文化和酒文化的传承、服饰文化与民间工艺、民风民俗以及民乐(特别是笛子和古琴)等的振兴,也都非常关切。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进入,西方文化开始冲击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引着赶时髦的年轻人,先生为保护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拿起笔来为继承和弘扬东方文明而摇旗呐喊。
先生继承了我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敬老爱幼的美德,对师长非常敬重。当他的恩师陈植(直生)教授九十华诞时,他已是古稀老人,仍赶去祝寿,坚持向陈老行跪拜礼,认认真真地双膝跪地叩了三个响头拜寿,陈老为之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还当场泼墨挥毫,专门为陈老画了一幅有九朵兰花的祝寿图,歌颂老师的美德。陈老拿着这幅图看了又看,非常高兴和激动。这对白头师生的深重情谊,使与会者都为之动容。先生对朱启钤、王蘧常、夏承焘、任铭善等老师也都是十分敬重的。他不仅对名人名师尊敬,对中小学的普通老师也怀有同样的感情,他曾和著名画家叶浅予等学长一起,为初中的图画老师胡也衲先生立墓碑,一时传为美谈。他写的《老去情亲旧日师》、《永康访师记》、《童年的老师》等多篇文章都表达了自己对中小学老师的尊敬和怀念。
先生对人热情、真挚,交游广、朋友多,讲求诚信和仁义。梁思成、童寯、刘敦桢、顾颉刚、叶圣陶、梁作燊、俞平伯、许宝騄、苏步青、苏局仙、冯其庸、王西野、俞振飞等国内外著名的学者教授,都是他的要好朋友,先生都尊之如老师,敬之如兄长。浩劫年代,当先生见到报上登有梁思成逝世的噩耗时,就不顾自己正在安徽山区劳动,处境尴尬,又患胃出血等病痛,他努力冲破工宣队的阻力,冒着严寒风霜,翻过崎岖的山道,步行到县城,为梁先生家发出悲痛欲绝的唁电。梁作燊先生与贝聿铭先生是哈佛大学的同学,同济大学建筑系的第一任系主任,1975年,他和先生都尚未得到彻底平反时,就突然去世了。先生得到噩耗后,立即赶赴他家,只见重病的梁夫人(程玖教授)和三个尚未成年的孩子都拉着亲人的手哭成一团,孤儿寡母,凄惨极了,先生见状就毫不犹豫地挑起重任,为之料理后事。冯其庸先生与先生同出于上海王蘧常(瑗仲)师的门下,是先生不同届的师弟,两人虽未谋面,但心仪已久,经王蘧常(瑗仲)师介绍后,就一见如故,成为好朋友。书画诗文经常往来,使一个在南一个在北的两颗心,心心相印。1973年5月,先生把冒着危险每天凌晨偷偷地写成的《梓室余墨》卷一、卷二手稿寄给冯先生,他对这位师弟是非常信任的,冯先生能在师兄尚未平反时就不怕受牵连,肯定它的价值,为之写“跋”;1986年,他在师兄出的《帘青集》上以书代序,写了一首诗曰:思君万里转情亲,劫后沧桑剩几人;海上幸余陈夫子,书来赚我泪盈巾。
可见两人友谊至深。先生逝世后,冯先生写了《哭从周兄》诗三首,哭之,情深意切,令人伤感,尤其是第二首,吟后使人悲痛欲绝:名园不可失周公,处处池塘哭此翁;多少灵峰痛米老,无人再拜玉玲珑。
至于先生和贝聿铭先生的友谊,更为人们所赞颂。先生和贝老家虽有戚谊,但他们的友谊是1978年开始的,当时先生正为贝老设计的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筹建中国园林“明轩”,两人经常商谈,后来当贝老在北京设计香山饭店,在香港设计中国银行大厦时,两人就有了更加广泛更为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先生为这位大师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爱乡爱国的情愫和平易近人的美德所感动,贝老更欣赏先生的才华和人品,共同的爱好和共同的理想,使他俩成为无话不说的知交和挚友。先生热爱教师职业,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他真切地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有用的人才,课堂上总是把理论和自己的亲身体会结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得深入浅出,使学生不仅掌握书本理论,而且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真才实学,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平时关心学生,乐于回答学生的任何问题,还经常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所以学生都尊敬他,他也爱学生。先生虽已七十高龄了,不只为自己的博士生、硕士生上课,还为本科生高年级大班上课,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从而博得普遍的尊重。先生相信“严师出高徒”的名言,敢于严格要求和管理学生,被他批评过的学生,至今记忆犹新,回想起来都说:“多么盼望能多几个像陈从周教授那样敢于管理、敢于说真话的教师和领导啊!”
先生的一生是坎坷的,有苦楚,有悲伤,也有欢乐和甜美。由于他豁达开朗,所以活得真实、潇洒、自由自在,他的爱和恨,他的喜、怒、哀、乐,都表现出他的自然本色来。这真是中国大地上土生土长出来的知识分子呵!
综上所述,先生热爱祖国和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有以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己任的人生理想,又有实事求是、正视现实、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地为理想的实现而奋斗的行动,身上闪耀出人生的理想美。先生对工作有事业心和责任心,对人热情,待友真诚,说真话、办实事,尊师重教,敬老爱幼,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情操高尚,表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先生以微笑待人,说话幽默诙谐风趣,常常一语破的,揭示事物本质,又以微言解颐,令人发出会心的微笑,让人觉得轻松愉快,为人们排忧解难,使生活充满乐趣,他富有从容不迫、豁达开朗、情趣优雅的人格魅力,显现出人格的高尚美。先生学问渊博,理、工、文、艺各科之间的有关知识能融会贯通;实践经验丰富,而且能使理论和实践结合,应用自如;思维灵活,能综合运用形象思维、情感思维、灵感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判断和推理,正确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思维能力看,展示出智力结构的完善美。从审美角度分析,先生所具有的人生理想美、人性善良美、人格高尚美和知识结构的完善美,都说明先生的人生是具有审美观的人生,是不断创造美的人生,所以,是完美的人生。
现在同济大学接受贝聿铭先生的建议,已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立了陈从周教育奖励基金,每年奖励优秀的教师和学生,目的就是褒奖先生的完美人生,纪念和弘扬先生的道德风范!
浙江海盐的南北湖也早已建立了“陈从周纪念馆”,为后人提供了学习和瞻仰、解读和精神交流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