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位知识分子的完美人生:陈从周研究
8000500000029

第29章 园林美学思想(8)

昆曲之高者,也具有“雅”的审美特征。昆曲之雅,必具书卷气,有文化,具体地表现在作品和表演上:文辞优雅,唱腔曲调细腻委转,吐字准确清晰,讲究延伸引曼,音节抑扬,身段、手势、眼神、台步都表演得妥帖、传神,动作优美,乐器丝竹齐备,服饰、化妆、脸谱都符合人物个性,而且刚以柔出,柔以刚现,扮书生无穷酸相,演将帅而具台阁气。《园林美和昆曲美》中说:“昆曲的所谓‘水磨调’(又称橄榄音,曲调细腻,吐字音分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中间厚、两头尖——作者),是那么的经过推敲,身段是那么细腻,咬字是那么准确,文辞是那么美丽,音节是那么抑扬,宜于小型的会唱与演出,因此园林中的厅榭、水阁,都是最好的表演场所。”又说:“昆曲之美,不仅仅在表演艺术,其文学、音韵、音乐,乃至一板一眼,皆经过了几百年的琢磨,确是我国文化的宝库。”昆曲“不但曲名与园林有关,而曲境与园林更互相依存,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就说明昆曲与园林在审美上追求“雅”是一致的,意境也是一致的。“中国园林,有高低起伏,有藏有隐,有动观、静观,有节奏,宜细赏,人游其间的那种悠闲情绪,是一首诗,一幅画,而不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走马看花,到此一游;而是宜坐,宜行,宜看,宜想。而昆曲呢?亦正如此,一唱三叹,曲终而味未尽,它不是那种‘崩擦擦’,而是十分宛转的节奏,今日有许多青年不爱看昆曲,原因是多方面的,我看是一方面文化水平差了,领会不够;另一方面,那悠然多韵味的音节适应不了‘崩擦擦’的急躁情绪,当然曲高和寡了。这不是昆曲本身不美,而正仿佛有些小朋友不爱吃橄榄一样,不知其味。”

四同用“以少胜多”的表现方法

南朝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以少胜多,情貌无遗”,南朝宋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可见以少胜多、语短意长都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传统的表现手法,也是中国园林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中国园林以少胜多主要通过自然的典型化和分隔、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自然的典型化,指在城市造园,要收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而采用的,对真山的局部,真山的一角,对大自然的景色都必须予以提炼和概括。先生在《中国的园林艺术与美学》中说:“一株树,只看到一枝,不看到整体,一个亭子,只看到一角,不看到整体。所以有假山看脚、建筑看顶的说法。”此外还有虚景。虚景就是风花雪月,随时间的转移而景有所不同。“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祈寒”(钟嵘《诗品·序》)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中国园林是春夏秋冬、晦明风雨都可以游的,说来说去就是要从局部见整体。而对于组成园林的自然物体的形象、形体、尺度等,给以艺术的夸张处理,以拳石代表峰峦,盆池作为江湖,独木权当千林,再将这些典型形象与亭台楼阁一起组合,进行布局。中国园林通过这种自然典型化的手法,就能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另外,还通过分隔和对比的手法来创造。分隔是为了创造物少而景多、面积小而层次多、费工少而意境多的效果而用的。中国园林常以廊、墙、桥、路、假山、林木、花草等用来分隔,把全园分成数个小园,形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使有限面积重重叠叠,弯弯曲曲,层出不穷,形成“一勺则江湖万里”、“不出堂筵,坐穷泉壑”的境界;对比是为了使造成显著差异的景物形象更加鲜明,更好地传达出景中情和意,对立统一,可收到相反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园林中空间的大与小对比、封闭曲折与开阔空旷对比、道路的直与曲对比、光线的明与暗对比、色彩的冷与暖对比等,经过有规则地组合排列,就会相互对照、比较,又相互映衬、协调,对比中形成的错觉和反差,会造成壶中天地的意境来。

同样,昆曲也是采用以少胜多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通过表演的程式、表演的虚拟性、语言精练和以特有的形式美来体现。表演的程式,就是表演的规范性,根据戏曲舞台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概括、加工成为唱、念、身段,与音乐节奏和谐配合,形成规范化的表演法式,从中省略了许多语言和情节而取得声情并茂、神形兼备的演出效果。表演的虚拟性,指表演的写意性,当表演需要附和于实物的动作时,不用实物或只用部分实物,虚拟地进行表演。例如一个角色在戏曲舞台上手执一根马鞭,配合“趟马”动作,即可让观众想象为纵马飞奔;手执一支木桨,配合“划船”的动作,即可让观众想象看到一叶扁舟在江湖上乘风破浪。这种虚拟的写意性的表演,在戏台两边常用“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的对联来表达,让人感到真切、情深,进而浮想联翩,美不胜收;语言精练,是讲昆曲表演讲究含蓄,有许多语言常常难以言传,只能寄寓丰富的“潜台词”(即念白的言外之意),以动作传情、表意。先生在《中国的园林艺术与美学》中说:“‘少而精’,就是艺术的概括和提炼。你去看《玉簪记》,‘琴挑’的对白多么好,一个男的在弹琴,弹的是凤求凰。女的问他,‘君方盛年,为何弹此无妻之曲?’回答是:‘小生实未有妻’,他马上坦白交代。女的接着说:‘这也不管我的事’。好!这三句句子,调情说爱,统统有了。”非用不可的唱词和念白,要求语短意长。另外,昆曲特有的形式美,如脸谱、服装行头、写意化的舞台美术等,都能直接勾画出人物的性格来,也是以少胜多的表现手法。显然,各门艺术都有共同性,园林与昆曲同属时空艺术(两者都要求在一定的地点和一定的时间内展现)和综合艺术,共同性就更多,本文仅就共同的发展史、共同的文人思想感情、共同的审美标准和共同的表现手法四点进行分析,足以证明它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姐妹关系了。造园建筑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昆曲?园林向昆曲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先生在《谷音涧》中回答了这个问题:“艺术的提高不能凭‘单科独进’,要多方面的文化修养,而爱好品赏相近的姐妹艺术,更能起很大的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今我们园林里的这块石头,开始攻昆曲这块玉了。”在《昆剧与建筑园林》中又说:“一方面提高了自己,另一方面影响了人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古训,在今日还是值得重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