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新编人力资源管理
7999700000008

第8章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8)

由学科为基础构成的学科群则是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学科。每个学科群包含了若干个分支学科。

(1)学科的设置

目前我国的学科设置有两种方式。一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设置。二是依照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即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同时按照国家1997年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来进行学科设置与分类。

(2)学科分类原则

科学性原则:根据学科研究对象的客观的、本质的属性和主要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划分不同的从属关系,组成一个有序的学科分类体系。

实用性原则:对学科进行分类和编码,直接为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规划以及科研经费、科技人才、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统计和管理服务。

简明性原则:对学科层次的划分和组合,力求简单明了。

兼容性原则:考虑国内传统分类体系的继承性和实际使用的延续性,并注意提高国际可比性。

扩延性原则:根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具有高度动态性特征,应为萌芽中的新兴学科留有余地,以便在分类体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得到扩充和延续。

唯一性原则:在标准体系中,一个学科只能用一个名称、一个代码。

(3)学科分类依据

学科的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如前所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和《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下面分别说明一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共设五个门类、58个一级学科、573个二级学科、近6000个三级学科。标准仅对一、二、三级学科进行分类。门类排列顺序是:A自然科学,代码为110-180;B农业科学,代码为210-240;C医药科学,代码为310-360;D工程与技术科学,代码为410-630;E人文与社会科学,代码为710-910。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设置

(1)专业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专业”指“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或中等专业学校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这里,“专业”指学业门类,其划分依据为:科学分工和生产分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一般按专业划分和组织,学生一入学,就进入某一专业学习,并按专业分班。

根据《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9年颁布,以下简称“规定”)第五条:高等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必须具备下列要求:

符合经学校主管部门(指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批准的学校发展规划,有人才需求论证报告,年招生规模一般不少于60人(特殊专业如艺术类专业执行具体规定);

有专业建设规划、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其他必需的教学文件;

能配备完成该专业教学计划所必需的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一般应有已设相关专业为依托;

具备该专业必需的开办经费和教室、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习场所等办学基本条件。

(2)专业的形成过程

我国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于1952年,当时的经济背景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在社会劳动力配置方面采取计划的方法,人事部门力求精确地调查社会每一行业、单位所需人才的数量、类别,教育部门根据这些信息招生培养,并把毕业生分配到提出人才需求的单位中去。这样的工作持续到1985年左右。计划体制根深蒂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①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了人的兴趣可能发生的转变。②计划者的信息来源必定是不完全的。③计划者不能保证人才在单位中得到合理使用,人才的闲置和缺乏没有有效的反馈机制,无法进行后期的有效调节。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以上问题日益明显。市场体制下的劳动力资源配置通过劳动力市场进行,劳动力的不断流动是其显著特征,这种流动导源于劳动力价格,反映技术和市场条件变化,并成为社会激励机制的一部分:能力高者待遇高、职位高。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连续不断地再配置是经济效率的本质所在。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的宏观经济部门只提出参考性行业需求报告,劳动力市场反映短期直接供求。大学必须对市场需求状况有所了解,个人选择日益重要。

20世纪后半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显著特征是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出现了综合化、整体化趋势,这一趋势表现在四个方面:①传统学科之间的边界模糊、淡化,两个传统学科分支领域之间的联合可能超过学科内部两个分支间的联合。②传统学科应用新方法、新技术,拓宽了研究领域,具有了交叉学科的性质。③学术方法、学术思想相互借鉴,导致在学科的边缘与结合部产生了新兴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④由于社会需要和多学科相互作用,出现了综合性学科。上述趋势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解决复杂的生产和社会大型工程问题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科的孤立划分与客观世界本身各部分彼此密切联系相矛盾。科学技术发展的这些特征,要求大学不仅要培养出掌握一种技术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出掌握多种技术或综合技术的人才;不仅要培养具有单一学科背景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跨学科背景的人才。

(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习程序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习中,应本着先打基础,然后拓展专业知识宽度的原则安排学习的先后顺序。以下以本科教育层次为例来进行学习程序的说明。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首先进行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理论概论”、“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概论”。通过学习,掌握方法论,端正政治方向,提高道德修养和法律观念,为专业课学习奠定政治思想基础。然后,可以安排应用基础课的学习,例如外语、“大学语文”和“高等数学”的学习,以培养和提高阅读外文资料的能力、撰写应用文及专业论文的能力、逻辑思维和定量分析的能力。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安排学习基础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中国税制”等。学科基础课程的理论和知识对其他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具有支撑作用。通过学习,培养用经济原则评价经营管理活动和进行决策的思维模式,熟悉计算机应用和财务分析方法,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

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安排学习专业方向课程。例如,专科层次的“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经济法概论(财经类)”。“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运作管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企业管理”;本科层次的“管理学原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学”、“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管理”、“企业管理咨询”等。

第四阶段:第四阶段是安排毕业论文撰写。完成本科段的全部课程的考试(含笔试及实践环节考核)后,学生可以开始撰写毕业论文。撰写毕业论文和答辩是考核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重要一环。

思考题

什么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人力资源管理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案例阅读

福特汽车公司的人员管理

亨利·福特二世对于员工问题十分重视。他曾经在大会上发表了有关此项内容的演讲:“我们应当像过去重视机械要素取得成功那样,重视人的要素,这样才能解决战后的工业问题。而且,劳工契约要像两家公司签订商业合同那样,进行有效率、有良好作风的协商。”

亨利二世说到做到,他启用贝克当总经理来改变他在接替老亨利时,公司员工消极怠工的局面。首先贝克以友好的态度与员工建立联系,使他们消除了被“炒鱿鱼”的顾虑。他也善意批评员工不应该消极怠工、互相扯皮。

贝克表示,为了共同的利益,劳资双方应当同舟共济。他虚心听取了工人们的意见,并积极耐心地着手解决一个个存在的问题。贝克还和工会主席一道制订了一项《雇员参与计划》,在各车间成立了由工人组成的“解决问题”小组。工人们有了发言权,不但解决了他们生活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工厂的整个生产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在以前装配车架和车身时,工人得站在一个槽沟里,手拿着沉重的扳手,低着头把螺栓拧上螺母。由于工作十分吃力,因而往往干得马马虎虎,影响了汽车质量,工人格莱姆说:“为什么不能把螺母先装在车架上,让工人站在地面上就能拧螺母呢?”这个建议被采纳,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使质量和效率大为提高。另一位工人建议,在把车身放到底盘上时,可使装配线先暂停片刻,这样既可以使车身和底盘两部分的工作做好,又能避免发生意外伤害。此建议采纳后达到了预期效果。

为了把《雇员参与计划》辐射开来,福特还经常组织由工人和管理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到世界各地的协作工厂访问并传经送宝。这充分体现了员工参与决策的重要性。

福特公司内部已形成了“员工参与过程”的气氛。员工投入感、合作性不断提高,福特公司现在一辆车的生产成本减少了很多。从福特二世今朝重振雄风的事例中我们也可以得到许多关于员工管理的启示。

从上述对福特公司人事管理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能否采取正确的用人之道是一个组织成败的关键所在,管理不善是最大的浪费,即使拥有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能发挥作用。所以我们必须从人力资本的观点看问题,组织和管理好人才,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