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悟出管人用人心法
7999200000055

第55章 静观其变,灵活应对

老员工是宝贵的,而不断上进的老员工更加宝贵。因为,他们几乎把自己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企业。正因为如此,企业中难免会出现老员工借此不服从管理或扰乱企业发展的现象。

老员工在企业中的发展轨迹可以从鳌拜身上看出。

鳌拜出身将门,精通骑射,从青年时代起就效力军中,屡立大功。

皇太极崇德二年,清军征讨明朝皮岛(今鸭绿江口东部),武英郡王阿济格集诸将问进取之策。鳌拜表示愿意作先锋官,并当着阿济格的面发誓:“若不得此岛,勿复见王。”阿济格非常欣赏鳌拜的英勇,当即应允。鳌拜遂率军前去平定皮岛,不料守卫皮岛的明军将士顽强抵抗,与鳌拜大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情急之下,鳌拜奋不顾身,第一个冲向明军阵地,与明军展开肉搏,最终攻下皮岛。皇太极夸奖了鳌拜的功劳,赐其“巴图鲁”号,并晋升他为三等男。

次年,皇太极为了撕破山海关外明军的防线,令清军向宁远(今辽宁兴城)和锦州(今辽宁锦州)发起攻击。锦州是明朝在关外的军事重镇,当时辽东其他城池已经失陷,因此锦州的战略位置更加紧要。锦州西面是重镇宁远,南面有松山、西南是杏山,杏山西南是塔山城。这些要塞重镇构成了明朝在关外的军事防御体系。皇太极要想入主中原,必须先取宁远、锦州。

明军将领洪承畴率领十三万大军进至松山后,与锦州守将祖大寿遥相呼应,利用火器杀伤力强的优势,猛攻清军。清军难以抵挡明军的炮火,济尔哈朗率领的右翼清军首先失利。武英郡王阿济格闻讯,急派遣精锐部队前来增援。当时,鳌拜率领镶黄旗护卫军在增援途中遇到明军骑兵,于是立即迎战。明军敌不过鳌拜的进攻,只好撤退。鳌拜不待军令,下令乘胜追击,一直打到明军步兵阵地前。接着,鳌拜令部下将士下马再战。明军被鳌拜的气势吓倒,被打得溃不成军。在这次松锦战役中,鳌拜身不解甲,总是冲锋陷阵,一马当先,五战皆捷。整场战役也以清军大胜而告终。鳌拜战功显赫,被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清军入关后,鳌拜先随英亲王阿济格剿灭西安李自成的农民军,后又随肃亲王豪格对付四川张献忠的大西军。在这两次大战中,鳌拜立下了更大的功劳。

鳌拜不仅是战场上的一员骁将,也是皇太极忠心耿耿的心腹。

崇德八年八月九日,皇太极突然逝世,满洲贵族在帝位继承上出现矛盾。满清入关以前,皇位的继承不是由皇帝生前指定,而是由议政大臣商议在诸皇子中选定。皇太极死后,争夺皇位最明显的两股势力是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和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鳌拜当时是镶黄旗护军统领,手握重兵。他与两黄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积极拥立肃亲王豪格为帝。接着,鳌拜与效忠于皇太极的一批将领一致表示:“我们这些臣子,吃先帝的饭,穿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有知遇之恩。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八月十四日,代善于在崇政主持会议,召集满清亲贵及重要大臣讨论继承人选。鳌拜于当天清晨与两黄旗大臣在大清门盟誓,坚决拥立皇太极之子,并命两旗精锐护军全副武装环卫崇政殿,作好了不惜兵戎相见的准备。实际上,鳌拜等人是以武力威胁多尔衮不得觊觎帝位。

后来,双方僵持不下,于是各退一步,达成协议:拥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由多尔衮辅政。福临即位后,改年号为顺治。

鳌拜在帝位继承上坚决拥立豪格,因此得罪了多尔衮。多尔衮同他的父兄(努尔哈赤、皇太极)一样,有雄才大略,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后,他拉拢明朝大将吴三桂,巧计入关实现了父兄定鼎中原的遗愿。但是,多尔衮心术不正,摄政以后,党同伐异,擅权自重,开始疯狂的报复和自己争夺王位的豪格一派。鳌拜是豪格的坚定拥护者,又不阿附多尔衮,自然遭到残酷打击。然而,无论受到多大的迫害,鳌拜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病死,顺治亲政。顺治亲政后,认为鳌拜等人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是忠心耿耿的股肱之臣,遂对鳌拜极为敬重,视为心腹。鳌拜也感激顺治帝的知遇之恩,死心塌地地效忠顺治帝。从此以后,鳌拜随侍顺治身边,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如商讨奏章的批复、负责联络蒙古科尔沁部、协调太后与皇帝之间的关系、代替皇帝祭奠过世王公妃嫔、负责审理重大案狱。清朝初定,天下并没有彻底扫平,鳌拜向顺治帝倡议“大阅以讲武”,并且自教武进士骑射。鳌拜在顺治帝执政这段时间表现得非常出色,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顺治帝对他也十分关心和信任。顺治十三年,鳌拜旧伤复发,卧床不起,顺治帝亲临鳌拜府邸去看望慰问,鳌拜感恩涕零。第二年冬天,孝庄太后生病,顺治朝夕侍侯。鳌拜也没闲着,昼夜于宫中守候,随时听候调遣,顾不上休息吃饭,深获顺治帝的赞赏。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八,顺治帝驾崩。他在弥留之际留下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继位(即康熙),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顺治没有选择宗室亲王担当辅政大任,是为了子孙着想,他不想再出现一位“多尔衮”来操控子孙的天下,所以选择了异姓大臣。

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也得到孝庄皇太后的支持,于是四人祭告于顺治帝灵前发誓,并在誓词中说:“兹者先皇帝不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为庸劣,遗诏寄托,保翊冲主,索尼等,誓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私亲戚,不计怨仇,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受其馈遗,不结党羽,不受贿赂,惟以忠心仰报先皇帝大恩。若复各为身谋,有违斯誓,上天殛罚,夺算凶诛。”

然而鳌拜辅政后,并没有履行在顺治帝灵前立下的誓言。在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是四朝元老,位居四辅臣之首,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祸,在很多事情上疏于过问。位列辅政第二的是苏克萨哈,这个人原本依附多尔衮,在多尔衮死后,立即站出来告发多尔衮,由此受到顺治重用;遏必隆位列辅臣第三,此人虽出自名门,但为人奸猾,属镶黄旗,凡事常常附和鳌拜;鳌拜虽然屈居第四,但由于受先帝器重,又有军功,常常气势压人。所以,鳌拜虽居四辅臣之末,却擅权自重,日益骄横,逐渐走上专权的道路。

鳌拜在多尔衮执政时颇受打击,如今大权在握,立即展开了疯狂报复,他再次挑起了黄、白旗之争。

皇太极登位后,便将自己掌握的正白旗、镶白旗改为正黄旗和镶黄旗,使其成为上三旗之一;同时,将努尔哈赤留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个幼子的正黄旗、镶黄旗改为正白旗、镶白旗,使其地位渐渐下降。当时,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还年幼,母亲又被代善、皇太极联手逼死,无人庇护,所以忍气吞声,不敢声张。但是,黄、白两旗之间的矛盾因此产生了。皇太极死时,黄、白旗为争立皇帝,就闹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后来虽相互妥协告终,但彼此之间的矛盾甚深。多尔衮当上摄政王后,开始压制反对他的两黄旗。

顺治初年,清王朝占领北京城后,便下令北京城内的汉人居民一律迁到城外居住,内城由满洲八旗驻防。随后,顺治帝又下诏圈地。在圈地过程中,多尔衮凭借自己的便利条件,擅自将本应属镶黄旗应得的永平府(今河北卢龙)之地挪给了自己的正白旗,把保定府(今河北保定)河间府(今河北河间)、涿州(今河北涿县)等处土地拨给镶黄旗。多尔衮的所作所为,在黄旗中引起不满。顺治亲政后,政局大变,黄旗抬头,白旗重又失势。

康熙五年正月,鳌拜为了笼络黄旗大臣,孤立、打击苏克萨哈,指使两黄旗旗民上诉,要求更换圈地。圈地事件给孝庄皇太后和康熙帝带来极大困挠,最后,孝庄皇太后把两黄旗旗民的上诉交与户部处理。

户部尚书苏纳海认为此事不妥,他说:“旗人安业已久,且康熙三年已下诏不许再行圈地,请罢议此事。”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也都反对换地,以免引起动乱。于是,鳌拜对这三人深恨不已,马上给他们扣上“藐视上命”、“纷更妄奏”的罪名,俱论死罪。康熙虽然年幼,但早已能明辨是非,他深知苏纳海等三人并没有什么大罪,只不过是惹怒了鳌拜而被妄加罪名而已,于是召集辅政四大臣询问意见。鳌拜坚持要将三人处以死刑,索尼年高装病糊涂对之,遏必隆附和鳌拜,苏克萨哈知道自己若反对就会惹火烧身,只好沉默不语。康熙见形势不妙,于是亲自下令,不允鳌拜所奏,只是批准按刑部拟定的处罚,将三人各鞭一百,然后没收家产。不料,鳌拜公然反对康熙的意见,最终矫旨将三人处死。三人俱为一品大员,一人为尚书,二人为封疆大吏,鳌拜之专横程度可见一斑。

康熙亲政后,鳌拜没有交出大权。此时,与他作对的党羽已经被他铲除殆尽。因此,他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而且,鳌拜私下还培养了一大批党羽。其中,其弟穆里玛因镇压农民起义军有功,被授予靖西将军,执掌兵权;秘书院大学士班布尔善、吏部尚书阿思哈、侍郎泰必图、兵部尚书噶褚哈、工部尚书济世、内秘书院学士吴格塞等都是鳌拜的死党,由于有这些私党作帮凶,鳌拜在朝中的势力越来越大。

幸亏康熙不是等闲之辈,最终设计将鳌拜捉住,从而控制住了局面。早年,鳌拜在关外与明军交战,入关后又与农民军交锋,为清朝定鼎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当之无愧的开国功臣;后来,战乱平定后,他又坚持拥立豪格,待顺治亲政后,又转而效忠顺治,是一个无可否认的忠臣;但到了康熙即位后,鳌拜大权在握,成了一位飞扬跋扈的权臣。

鳌拜的一生分为功臣、忠臣和权臣三个阶段,而企业中的一些老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这个过程。企业发展之初,这些老员工与企业同命运共呼吸,将企业一步步发展起来,他们是功臣;企业发展的中级阶段,企业的规模得到不断扩展,他们的位置已经没有处在第一线,而是成为了后方的管理阶层,为企业的继续发展图谋划策,他们这时是功臣;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职位越来越高,成为名副其实的权臣。

用人管人一点通:

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老员工,千万不要让他们因为自己的权利而像鳌拜那样飞扬跋扈。

§§第六章 正本清源,严防死守

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除了从正面引导人才施展才华外,还要善于从侧面剔除阻碍人才施展才华的不利因素。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阻碍远行的往往不是疲倦,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其实,这些不利因素正如同一粒粒沙子,它们会阻碍人才为企业奋斗的脚步。要想将人才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就必须倒掉这些“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