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悟出管人用人心法
7999200000046

第46章 有错能改,威严仍在

好多领导者,因为自己在公司总处于领导地位,便一意孤行,不听从下属的建议或劝诫,最终导致很严重的后果发生。

战国时期,韩国国君韩昭侯有一个不好的习惯,他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一不小心就会泄漏国家机密。也正是因为韩昭侯的这个坏习惯,弄得一些治国大臣左右为难。因为如果将辛苦规划的治国策略告诉昭侯,昭侯将其泄漏后,他们的努力将会白费;如果不告诉昭侯,无疑是犯下了欺君之罪,他们承担不起;如果直言进谏,弄不好人头不保。

正在这些治国大臣一筹莫展之时,堂谿公帮助他们解决了这个难题。

堂谿公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见了韩昭候后,二人便聊了起来。在谈得比较投机的时候,堂谿公说:“玉是非常珍贵的宝物,如果用它做成一只无底的酒器,请问大王,这只酒器能否盛水?”

韩昭侯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不能。”

堂谿公接着又问了一个问题:“用瓦做的罐子是非常廉价的,说不准扔在一旁都没人要。请问大王,它能否盛酒?”

韩昭侯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可以。”

听到韩昭侯两次利索的回答后,堂谿公进入了正题:“大王的回答非常正确,事实正是如此。不值钱的瓦罐虽然卑贱,却可以盛酒,根本原因在于它不漏;价值连城的玉制酒器虽然尊贵,却不可以盛水,同样不能够盛香醇的美酒,根本原因在于它会漏。”

“其实,这个道理与做人一样。一个不会保守秘密的国君,正如同一只无底的玉制酒器,他除了会把一些无关大局的事情告知天下外,还会在不经意间将治国大臣费尽心血而做出的治国方针和策略一并泄漏,从而导致国家制定的法令或政策延迟颁布甚至不能够颁布。”

听了这番话后,韩昭侯知道了堂谿公的用意。他非但没有责怪堂谿公对自己的指责,还称赞了堂谿公,并表示以后一定改正这个坏毛病。

韩昭侯说到做到,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不仅说话变得谨慎起来,就连行动也变得异常谨慎,生怕自己的言行出了差错,影响忠心耿耿的治国大臣们的工作。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认错误,有错不改。作为领导者,犯了错误后,更应该主动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特别是在错怪下属时。

陈平脱离楚军、投靠汉营后,托与自己交往很深、又受汉王重用的魏无知帮忙引荐。魏无知讲述了陈平的才华,汉王刘邦将信将疑。当时来投奔汉营的还有六个人,刘邦把他们一块儿留下来吃饭。饭后,别的人都先后告辞了,陈平仍端坐着不动。他请求汉王能尽快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刘邦对陈平做了认真、全面的考核,所问之事,陈平无不对答如流,其博大深厚的知识和横溢的才气使刘邦惊叹不已。听陈平自己说在楚营的时候担任都尉一职后,刘邦当即宣布:封他为汉军都尉,兼汉王参乘同时执掌监护汉军将士之职。

汉王破格录用陈平,在汉营掀起了轩然大波,特别是从沛县就跟着刘邦起兵的老资格将领,很不服气。

一天,周勃和灌婴跑来对汉王说:“陈平的长相固然不错,但这就像帽子上的明珠,外表光亮,内部并不怎么样。听说他在家里和嫂子私通,侍奉魏王不忠,才叛逃到楚国,在楚国干了坏事,又来投奔我们。大王非常器重他,按说他应该知恩报恩,但是,他却贪心不足,以权谋私,收受诸将贿赂。谁给他送的东西多,他就给谁安置好地方,谁送的东西少,便给谁安置坏地方。像这样反复无常的人,大王可要多加提防啊!”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刘邦对陈平的信任动摇了,他责问魏无知为什么要推荐如此品行不端的人。

魏无知对这些传言的真实性也说不清楚,只能从道理上开导汉王说:“臣推荐的是陈平的才能,而大王责怪的是陈平的品德。眼下是两军对垒、你死我活的非常时期,即使有像尾生那样守约,像孝己那样孝顺的人,其品德固然高尚,可对赢得当前这场战争能有什么作用?臣推荐奇谋之士,是为了打败楚军。至于和嫂子私通、接受贿赂的事,还是请大王问问陈平本人吧!”

汉王听完魏无知的话,觉得有道理,火气已消了大半。他仍把陈平叫来查对。

陈平从容不迫地回答:“臣的确侍奉过不少人,只是因为他们信不过臣,臣才离开他们。臣所以来投奔大王,是听说大王跟他们不一样。”

“盗嫂”的事,本属子虚乌有,陈平一笑了之。

对于“受金”,陈平则直言不讳:“臣离开楚营前全部退还了项王赏给的黄金,两手空空到了汉营。但是,没有钱,就办不成大事情。所以,臣又想办法积攒了一批金银。现在,如果大王觉得臣的计谋可以用,臣留下,如果大王觉得臣的计谋不能用,请大王准臣辞别归乡。所有的钱财都放在库里,臣分文未动,大王要收回去还来得及。”

汉王听了,大受感动,离开座位,拉着陈平的手说:“我错怪您了,请勿介意。”随即赏赐了丰厚的钱物。汉军将士也渐渐消除了对陈平的成见。

以后的事实证明,陈平不仅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杰出人才,而且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谋士,他为刘邦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离间项羽和范增。范增是项羽手下的第一流谋士,项羽起兵之时就跟随左右,项羽尊其为“亚父”。范增谋略深厚,项羽对其言听计从。所以刘邦要想战胜项羽,必须先除掉范增,但是除掉范增又谈何容易,陈平在这种情况之下,向刘邦献计,为除掉范增立下了不朽之功。

第二,荥阳救驾。“计毒莫过绝粮,功高不过救驾。”刘邦用陈平之计逼走范增后,项羽又羞又愧,命令士兵加紧攻城,一定要活捉刘邦,碎尸万段,方解心头之恨。

楚军里三层外三层围攻荥阳,城中的汉军粮草用尽,危在旦夕。万般无奈,陈平想出一计,刘邦的部将纪信长相酷似刘邦,陈平让纪信冒充刘邦投降项羽,然后刘邦乘机突围。

第三,脱身白登山。刘邦当了皇帝以后,率军讨伐匈奴,被困白登山。当时正是隆冬时节,汉军饥寒交迫,疲惫不堪,刘邦急得搓手跺脚,却一筹莫展。

这时陈平献上一计,就是给单于的爱妃多送金银珠宝,同时还送去一幅美女图,让单于的爱妃从中调停讲和。

单于的爱妃见了珠宝自然喜欢,但是对美女却很反感,怕争了自己的宠。于是,很爽快地答应帮忙,刘邦此次脱险又是陈平之计。

刘邦死后,陈平与周勃平定了吕氏作乱,忠心辅佐文帝,对汉室有再造之功。

有些管理者做了错事后,就是不愿意主动认错。因为,他们看来,向下属认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有损形象。

其实,管理者大可不必抱有这种想法。向下属认错不仅不会影响到管理者本人的形象,反而能够体现出管理者的威信。相反,不肯认错、知错不改则会带来负面影响。

如果管理者犯了错误不肯认错,当员工犯了同样的错误时,他们就会提起管理者曾经犯的错误,甚至还会说:“你这样做的时候,就没有认为自己犯了错误。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这个时候,管理者可能就会变得哑口无言,至少在这件事情上不能处理员工。如此以来,管理者的威信就丧失了。

用人管人一点通:

一个管理者犯了错误,应该主动承认错误,这样才会员工感到非常的欣慰。他们会觉得管理者能够向下属承认错误,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就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不但会欣然原谅管理者,而且还会对管理者更加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