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当两个企业间的竞争到了白热化程度的时候,难免会相互产生敌意。在某些时候,这种敌意将会渐渐转移到具体的个人身上。
比如,企业甲中的某个骨干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策略,这个策略使得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把企业乙排挤得无出容身。这个时候,企业乙中难免会有人痛恨企业甲中提出策略的这个人。后来,企业乙通过自己的努力再次占有市场,并且实力越来越强大。而此时,企业甲在竞争中落败并最终面临破产,企业甲的员工不得不另谋出路。如果企业甲中那位曾经用自己的策略给企业乙造成危机的人前来应聘,企业甲中的管理层中就会有人反对聘用这个人。这便是敌意的具体表现。
企业管理者应该明白各为其主的道理,在选用人才的时候,敢于任用商战中曾经的敌人。
其实早在古代,我国就有很多不计前嫌、楚才晋用的范例。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齐国国君齐襄公在内乱中被杀。家不可一日无主,而国不可一日无君。齐国上下顿时非常关心另立新君的大事,而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更为担心此事。因为他们是齐襄公的两个兄弟,都是齐国国君的候选人。谁棋高一着,谁就能够成为齐国的君主。
为了能够顺利登上齐国国君的宝座,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二人各施手段。当时,公子纠在鲁国,有老师管仲和鲁国国君鲁庄公相助;公子小白在莒国,有莒国国君和老师鲍叔牙相助。
为了保护公子纠的安全,鲁庄公本打算护送他回齐国。管仲考虑到莒国与齐国相近,担心公子小白近水楼台先得月,于是向鲁庄公提议,自己带一队人马火速前进,前去阻止公子小白进入齐国。鲁庄公同意后,管仲立即出发。
管仲的担心是很正确的,为了尽快赶回齐国,公子小白已经在莒国人的护送下启程。发现公子小白的踪迹后,管仲立即上前阻截,并一箭向坐在车里的公子小白射去。公子小白惨叫一声,随即躺在车里。管仲以为自己射死了公子小白,这下认为公子纠成了齐国国君的惟一继承人,他感到胜券在握,回到鲁国后,便不紧不慢地护送公子纠去齐国。
令管仲感到吃惊的是,他们还未赶到齐国,就听说公子小白已经到达齐国,并做了齐国国君。为了保全性命,管仲只好和公子纠沿路返回鲁国。原来,公子小白的老师鲍叔牙早就料到鲁国人会来阻截,于是让公子小白装死,随后便立即赶往齐国,将公子小白扶上宝座。公子小白即位后,便是齐桓公。
齐桓公将国事料理好后,派兵攻打鲁国。鲁国力量薄弱,很快就被齐国打败。鲁庄公在齐桓公的要求下,将公子纠处死,然后将管仲押送到齐国。
管仲被押送到齐国后,鲍叔牙向齐桓公建议重用管仲。齐桓公当时非常气愤,他认为管仲曾用箭射他,差点要了他的命,不仅不应该重用,而且还该治罪。最后在鲍叔牙的劝说下,齐桓公封管仲为相,辅佐他治理朝政。
管仲上任后,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民的措施,为齐国创造了大量财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管仲利用了齐国临海的天然优势,不断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在满足齐国所需的同时供应给其他离海较远的诸侯国。
不仅如此,管仲还帮助齐桓公成为了当时的霸主,满足了齐桓公的心愿。
管仲当年为了能够使得公子纠顺利成为齐国国君,曾经射了齐桓公一箭。齐桓公虽然与他有一箭之仇,但最终还是将仇恨抛在了一边,重用了他。也正是他的这种做法,使得齐国得到了一位不可多得的治国贤才。
与齐桓公类似,唐太宗李世民同样是一位善于楚才晋用的明君。
“玄武门之变”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秦王李世民登上了王位。
事变后,秦王府中的一些将领主张乘胜杀尽李建成、李元吉的党羽,并有所行动。李世民一方面禁止秦府人员滥捕追杀,一方面以高祖的名义诏告天下,安抚宫府中的人。
李世民的大度解除了一些敌对势力的顾虑,他们纷纷放下武器,自动向朝廷投诚,开始效忠李世民。其中最杰出的人才有魏征、韦挺等人。
玄武门之变前,魏征几次劝太子及早除掉秦王李世民。然而,太子李建成并没有听取魏征的意见,最终被李士民所杀。玄武门之变后,太子党羽纷纷逃亡时,魏征没有逃跑,结果被秦王府的人抓获。
魏征被带到李世民跟前,李世民当众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呢?”
魏征毫无惧色,镇定地回答:“假如太子早听我的话,那么他就不会有今天的祸患了。”
李世民听了魏征的话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赞扬了他的忠诚坦荡,从而对他十分器重,委任他为詹事主簿,后改任谏议大夫。
一次,李世民在宴请近臣的时候,有的大臣提出:“魏征等人以前是李建成的亲信,现在我们看到他们就像见到仇人,实在不愿意与他们一起谋事。”
李世民听后笑着说道:“魏征等人过去是我的仇人,但他们能为当时的主人尽力工作,这有什么不对呢?桀犬吠尧,各为其主,这是可以原谅的。我之所以重用他们,就是看中了他们的忠心。”
用人管人一点通:
一个企业管理者,要想使企业效益蒸蒸日上,就应该一切从大局出发,不仅能够任用素不相识的人才,还应该敢于任用曾经的竞争对手。
§§第二章 知人善任,尽其才能
拥有一批可以为己所用的人才固然很重要,但能够发挥这些人才的能力更加重要。企业招纳人才的目的不是为了摆设或装饰,而是为了能够创造出更大的效益。管理者在运用人才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有效方式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力,从而能够利用有限的人才创造出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