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陕北资源性企业管理研究
7990800000027

第27章 陕北资源性企业在发展中环保,在环保中发展

一、处理好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陕北资源开发,关键受制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开发成功与否,不能仅仅以经济增长指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保证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在这些指标中,“环境指标”始终应该放在第一位。资源、环境与企业发展三者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资源是陕北资源性企业发展的基本因素,企业发展必须利用资源。资源利用与企业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是资源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的过程,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愈加显示出资源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和制约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出于维持生存的需要,必然加速向环境索取资源,这一方面促进了企业发展和增加了社会物质财富,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间接地增加了对环境的压力,并伴随有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产生,制约企业的发展,威胁人类的生存。这种人与自然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更加突出。因此,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要维持整体系统的可持续性,客观上要求整个系统内部相互协调、动态平衡,必须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处理好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促使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协调发展。环境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经济的源泉。人类的经济活动就是消费自然资源的过程,但地球上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有限,如果人们从自然界中索取的资源超过环境的承载力,使环境处于超负荷状况则可能降低自然系统的生产率,甚至使生态系统失去对企业发展的永续承载力。按照目前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及资源消耗程度,倘若资源枯竭、退化了,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就要停止,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面对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生态系统对自然资源的供给之间出现的日益增大的供求矛盾,企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资源的持续利用问题。这就要求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如怎样通过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如何通过技术进步与投资增加维持生态功能持续性的最低存量水平;如何有效地寻求替代资源,以保证后代自然资源的经济水平不至降低等。面对经济增长所遇到的由自然资源供给条件设置的自然界限,就需要以资本的投入来克服大自然的吝啬。企业越要发展,对自然资源供给条件方面的投资就越为重要,否则就要受到环境失衡的惩罚。

二、综合治理,着力控制污染源

对于陕北这样一个生态十分脆弱的地区,开发与治理既不能走“先开发、后治理”的路子,又不能因噎废食。唯一可行的是在综合开发中采取积极措施,进行环境整治,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利用谁补偿”的方针,建立生态破坏限期治理制度,制定生态恢复治理检验或验收标准。综合治理的重点应放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要摈弃传统的“竭泽而渔”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要通过建立健全市场秩序,规范市场法规,引导市场增加对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投入,从根本上改变只索取不治理的局面。工业污染防治要从终端控制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从分散治理向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转变,从点源治理向区域综合治理转变。要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审查,使每个环节的废物产生量最小化,以达到排放的废物量最小。对产生的废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减轻对环境的损害。对新建、扩建、改建项目,要采用适用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尽量采用能耗物耗小、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要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科学技术手段,制止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态效益。

三、陕北石油与天然气企业环境保护主要措施

第一,努力建设清洁文明井场,把“打一口井,还一片绿”作为石油开采的首要条件。石油开发必须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建议把“打一口井,还一片绿”作为制度或法规予以实施,可以设想一口井周围2亩地都在钻井和采油期予以绿化,那么上万口油井周围将形成2万亩的绿地,将真正实现工业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

第二,加大限期治理力度,使所有采油废水必须达标排放。经调查,陕北石油开发中产生的采油废水绝大部分未能得到治理或有效治理,污染环境严重。特别是含高氯根离子的废水任意排放对水环境、生态环境会造成现实的和长远的影响。要对产油量低、污染严重的油井坚决关闭。对未建设集油站的钻采公司限期建设。对建了集油站而外排水不达标的必须限期达标。

第三,把住污染治理技术关口,防止高氯根及高含盐量的废水外排。目前,采油废水的高氯根、高含盐量是对其进行处理的一大难题。有某些单位和个人在承包废水治理工程时没有对此提出有效的治理方案。因此对所有处理采油废水的单位和技术,应该提出外排废水对去除氯及盐是否有效,如无效不能批准使用。

第四,积极采用采油废水回注的先进生产技术,保护采油废水不外排。目前,陕北石油开采废水的回注率很低,不但造成石油资源的浪费,而且采油废水直接外排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在采油井场建设审批时就必须审查是否有建设注水井的整体方案,加强回注利用。

第五,坚决关闭含水率高,无开采价值的油井。要针对陕北的实际情况,坚决关闭含水率高,无开采价值的油井。有无开采价值应以其所排废水的处理费用与其所采石油价值进行比较,不能使采油企业得到好处,把污染留给政府和人民。

第六,加强输油管线、输气管线安全管理,实行专人负责。对达到使用年限或已经老化的输油、输气管线及时更换,防止管线断裂、穿孔造成污染事故。责成各开采单位制定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建立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机构。对发生的污染事故,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或者减轻对环境的危害,并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同时向当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第七,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控制水土流失。油田主干道、经过村镇和农业区的道路要建成硬质路面,减少土路面。道路两边、井场周围植树造林,恢复植被。退役和报废的油井(场)应将打开的油层和井口封死,地表部分应整治复垦还田或造林种草。

第八,天然气井选点测试放喷,应当按规定远离居民区和建筑物,排出的气体要点燃焚烧。用于油井、天然气井测试的放射性中子源的运输、储存、保管及其污染物的处理,按照国务院《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规定实施管理。石油、天然气开发中产生的伴生气或者其他有毒有害气体,应当综合利用,不得随意排放;需要排放的,应当进行处理,达到国家或者省规定的排放标准。

四、陕北煤炭企业环境保护主要措施

(一)统一规划,适度规模

陕北侏罗纪煤田大部分地区没有完成详查,对全区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其结果:一是不可能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容易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二是滥采乱挖对环境保护不利,尤其是陕北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这样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三是边勘探、边设计、边开发,势必影响安全生产和投资效益,甚至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不可恢复的环境破坏。因此,从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开发煤炭资源一定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尤其应该重视保水采煤、采煤方法(如充填式采煤)、规划布局等方面的研究,使煤炭开发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建设绿色矿区。矿井布局必须充分考虑资源配置地质条件和水资源禀赋状况。

总体开发规模应该合理,不宜无限制地扩大。开发的总规模到底多大合适,应进行必要的论证研究,主要是摸清陕北地区水资源的状况及分配使用方案,再根据水资源的数量和生态环境承受能力,确定煤炭开发的规模。单井规模应大。一般应建设500万吨/年以上的生产矿井,严格限制120万吨/年以下的矿井建设,坚决不建60万吨/年以下生产规模的矿井。严格限制小煤窑的发展。陕北的小煤窑曾经出现了不正常的快速发展,占用的资源达70多亿吨。而同等规模产量的大型矿井只需要2亿吨~3亿吨,足见小煤窑对资源破坏的严重性。对目前具有合法手续的小煤窑逐渐进行淘汰,争取在2010年前后关闭小煤窑。

(二)加强基础研究,作好技术储备

一是继续做好保水采煤研究。陕北煤炭资源开发必须走保水采煤的途径,在保护浅层地下水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确保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成果,乌兰木伦河与秃尾河沿岸,煤层埋藏浅,厚度大,一旦开采对地下水影响非常大。疏干地下水,使泉水断流,河流干枯,同时引起地面塌陷,甚至植被干死。而榆神矿区西部、神木北部矿区南部地区,煤层埋藏深度大、煤层顶板基岩厚度大、有近百米的红土与黄土隔水层,在采取一定的措施条件下,可以达到保水采煤的目的。但保水采煤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二是做好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研究。高度认识陕北地区水资源的重要性,地下水是保持生态环境的关键,节约用水,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是当务之急。但是陕北水资源的状况至今还不清楚。研究表明,萨拉乌苏组沙层对矿井水具有非常好的净化作用,应该充分利用陕北广泛分布的沙层,加强对矿井水的重复利用。三是做好地下煤炭气化技术的储备研究。煤炭是可耗竭的资源,而且陕北大量的资源以薄煤层形式存在,许多厚煤层开采后丢弃的厚度则达1.50m,甚至更厚,它们的开采成本高,在陕北目前算是不经济的。但是,可在适当时候进行地下气化开采,不仅利用了资源,也是经济的。及早做好地下煤炭气化的技术储备,适时开展煤炭地下气化,把井下开采不经济厚度较小的煤层利用起来。同时,实现煤炭资源的洁净开采、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地面塌陷、生态环境影响。

(三)注重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回采率

供水不足、生态环境脆弱是制约陕北煤炭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因此,减少开采面积,提高单位面积的煤炭产量和经济效益,也是当前陕北煤炭企业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据悉,陕北一些地方煤矿资源浪费非常严重,回采率不足10%,即使一些大矿,回采率也只有30%左右。

参考文献

[1]马建臣《资源性企业管理方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刘治国、李国平:《陕北地区非再生能源资源开发的环境破坏损失价值评估》。载《统计研究》2006年第3期。

[3]王平、赵元才:《柴达木盆地油气藏开发与环境保护》。载《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10期。

[4]《陕西将对陕北石油开发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华商网2005年2月28日。

[5]张云、李国平:《非再生能源开发中的价值损失与补偿模式初探――以陕北为例》。载《开发研究》2005年第4期。

[6]范立民、杨宏科:《可持续发展与陕北煤炭资源开发》。载《陕西煤炭》2003年第3期。

[7]喻勤娅:《企业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之我见》。载《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6期。

[8]潘新华:《陕北地区能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载《企业经济》2005年第9期。

[9]王双明等:《陕北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之开发思路》。载《中国煤田地质》2003年第5期。

[10]孙宁生、周军:《延安市石油开采污染治理调查及其防治对策》。载《陕西环境》,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