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陕北资源性企业管理研究
7990800000020

第20章 陕北资源性企业财务管理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资源性企业统收统支的财务体制已被打破,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的财务管理体制正在逐步建立。但从总体上看,资源性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并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色彩,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表现在缺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企业理财观念、拘泥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思维模式、缺乏信用和债务风险管理意识、财务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等,促使资源性企业对财务管理的进一步改革。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涵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涵

1.企业财务管理的性质

企业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由此而引起的财务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具体说,就是根据国家有关财经制度的规定,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合理地组织各项资金活动,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发生的财务关系,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方面以及企业其他管理工作的质量、效果、问题,绝大部分都可以用价值形式――货币综合反映出来。

(2)财务管理是一种涉及面广的管理。企业中一切涉及资金的业务活动,都属于财务管理的管辖范围。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使用的资金由财务部门负责供应,各个部门要合理使用资金,提高经济效益,应当接受财务部门指导,还要受到财务管理制度的约束。

(3)财务管理是一项灵敏度高的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方面的效果和问题。都会通过不同的财务指标及时反映出来。

(4)财务管理的直接对象是财务活动,但对财务关系的管理水平高低最终决定了财务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因此,财务管理的核心是对财务关系的管理。

2.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

(1)财务管理是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手段。生产经营决定财务,财务影响生产经营。企业发展需要筹集资金,资金使用过程需要加强核算、控制和监督,这些都离不开财务管理。

(2)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控制企业生产耗费的重要工具。如通过财务预测、财务计划和资金定额,可以有效地控制生产耗费,节约开支,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3)财务指标可为改进企业管理提供全面系统的经济信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都可通过各项财务指标反映出来,企业根据这些经济信息,可以预测经济前景,合理配置使用生产要素,调整企业经营重点。

3.企业财务与企业财务管理

(1)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企业是从事产品或劳务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主体,其生产经营过程从取得货币资金开始,经过购买阶段,将货币资金转化为储备资金,经过生产过程,将储备资金变成生产资金、成品资金,再经过销售,转化成品资金为货币资金而告结束。该过程既是商品运动过程,同时也是资金运动过程。资金运动过程从资金的筹集开始,经过对资金的运用,最终实现资金的回收与分配。企业资金的筹集、运用与耗费、回收、分配等一系列活动,统称为企业的财务活动。资金的存在形式和运动是财务活动产生的基础,财务活动是资金运动的具体表现。

(2)企业财务。企业财务是指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方面要用实物形式进行计算和反映,另一方面要利用价值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这种以价值形式核算和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资金的运行情况,通常称企业财务活动。在企业再生产活动中,企业的资金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之中。企业资金运动过程,可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①资金的筹集。要开办企业和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就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为了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资金的需要,应按照有关规定从各种来源渠道中取得资金。不论何种企业,资金总是来自两大方面:一是企业所有者的投资,以及各种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共同组成所有者权益,这部分资金属于企业的自有资金;二是由各种借款和应付款等组成的企业负债,这是企业的借入资金,到期应当归还,而且还要支付相应的代价。企业应选择经济有效的方式筹集所需要的资金。

②资金的运用。企业不仅要积极筹集资金,而且要充分有效地运用资金,即把资金合理地投放到企业生产建设的各个方面,促进企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并加速资金的周转,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③资金的分配。企业销售产品取得销售收入,意味着资金得到了回收,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合理分配。企业销售收入,首先要补偿销售成本和销售费用,继续形成生产准备金,保证再生产顺利进行。销售收入补偿成本费用后的余额,即为企业的盈利,一部分以税金和利润形式上缴给国家,一部分留归企业支配使用。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任务

财务管理有筹集资金、运用资金、分配资金和监督资金等四个方面的职能,这四个方面的职能作用于企业的资金运动,表现为筹资管理、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收入及利润分配管理等。这些管理对于促使企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等,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的任务应围绕企业总体任务,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战略服务。具体来讲,财务管理的任务是:

(一)依法合理筹集资金

开办企业时,应当筹集到足够的注册资金,并且到工商管理机关注册登记,企业才能成立。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扩大经营规模而扩建或新建企业也应当筹集资金。此外,受市场供求等因素影响,企业有时也应当补充生产经营中的资金不足。为此,财会人员筹资时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和法规,合理运用不同的筹资渠道,力求以最低的资金成本、最佳的资本结构,筹集到足够的资金。

(二)合理运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对筹集到的资金,应当对其合理运用,合理地将资金投放到不同形态上,如现金、有价证券、应收款项、存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等。财务管理部门应认真做好资金的统筹安排,既要保证企业经营业务的资金需求,又要考虑到企业扩展、兼并、购买等问题的资金投放需要量,本着节约的原则,把有限的资金投放分配到最有效的地方。财会部门还应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合理调度资金,加速资金的周转,消除呆滞应收账款和积压存货,使企业取得最佳的资金使用效率。

(三)降低成本费用,增加企业利润

成本和费用是企业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在企业收入一定的前提下,成本愈少、费用越低,利润就越多。财务管理部门应严格控制成本及各项费用开支,降低成本费用,增加企业利润。

(四)做好财务计划、分析和考核工作

财会部门应对财务管理的工作与内容事先制定出计划,按照财务计划要求开展日常财务管理活动,包括对企业各项财务成果的事前、事中核算,对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的分析,对企业各项财务指标进行考核等等。

三、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

(一)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规范,是企业一切财务活动应遵循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具体化,它规定了各部门财务管理的职责和权限,保证企业财务活动顺利进行。其内容包括现金管理制度、物资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等。

(二)财务预测

财务预测是根据历史资料和市场调查情况,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各项财务指标的发展趋势和程度进行测算和估计,为财务决策和编制财务计划提供依据。包括资金需要预测、成本费用预测、销售收入及目标利润预测等内容。

(三)财务预算

正确编制和执行财务计划,可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预见性,克服盲目性,包括资金计划、成本计划、销售收入和利润计划、外汇收支计划等内容。

(四)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是以各项定额和财务计划指标或目标为依据,对资金的收入、占用和耗费实际发生的情况,进行计算、对比和监督,发现差异,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保证财务计划和财务目标的实现。

(五)财务核算

财务核算是通过记账算账、财产清缴和编制报表等一系列活动,对企业日常发生的财务活动做出反映和监督,为企业提供系统的财务信息,为进行财务分析和财务检查提供资料。

(六)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就是以核算资料、计划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为依据,运用各项财务指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所进行的分析和评价,分析的结果可为企业有关各方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资料。

(七)财务检查

财务检查就是对企业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进行检查和评价,通过检查,肯定成绩,揭露问题,查明原因,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四、企业资金筹集管理

(一)企业筹集资金的要求

1.正确预测资金的需要量,控制资金的投放时间。

在筹集资金之前一定要预测资金的需要量。不仅要测定全年的需要量,而且要测定不同时间的资金需要量,以便合理安排资金使用,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

2.合理选择筹资来源,力求降低筹资成本。

不论采用何种筹资方式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如借款利息、债券利息、股息、租赁费等,这些总称为资金成本。不同资金来源的资金成本不同,而且取得资金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因此,企业在采取多种筹资来源时,要合理选择资金来源渠道,研究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求得筹资方式的最佳组合,以降低综合的资金成本。

3.合理使用借入资金,正确处理筹资风险。

企业需要使用借入资金,以获取财务收益,但要合理预期筹资的风险。因此,企业应适当安排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的比例,有效地使用借入资金,以减少筹资的风险。

(二)企业筹资的渠道和方式

在企业中,由于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不同,资金来源渠道有所不同。企业的资金来源正在由单一渠道向多渠道发展,由纵向渠道为主逐步向横向渠道为主发展。其筹集资金的来源渠道如下:

(1)国家财政投入资金;

(2)银行信贷资金;

(3)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的资金;

(4)其他企业投入资金;

(5)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投入的资金;

(6)企业内部积累,主要是从企业税后利润或包干结余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

(7)外商投入资金。主要是通过中外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以及补偿贸易等方式吸收外商对企业的资金投入。

(三)企业资本金制度

1.建立资本金制度的意义

资本金制度是指国家围绕资本金的筹集、管理及所有者责、权、利等方面所做的法律规范。建立资本金制度是财务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利于保障所有者权益。由于资本金实行保全制度,不仅可以明确产权关系,而且可以使所有者权益从制度上得到保证。第二,有利于企业实现自负盈亏。资本金是办企业的本钱,使企业具有相应承担经营和财务风险的能力,做到以本求利,以本负亏,是企业真正实现自负盈亏的前提。第三,有利于准确核算企业的盈亏。实行资本金制度后,企业固定资产盘盈、盈亏、毁损、报废以及国家统一调价引起企业库存物资的差价,不再相应调整有关资金,直接进入企业当期的损益,既保护了投资者权益,又为企业准确核算盈亏创造了条件。

2.资本金的构成

资本金就是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金。《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企业设立时应当有法定资本金。法定资本金,又叫法定最低资本金,是指国家规定的开办企业应当结集的最低限额的本钱,否则企业就不得批准设立。资本金按照投资主体不同可分为: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外商资本金。

3.资本金的筹集

资本金筹集方式,即出资方式,是指投资者以何种方式出资。企业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筹集资本金:第一,货币投资。第二,实物投资。以实物投资应当出具拥有资产所有权和处置权的证明,并须经过资产评估,重新作价后进行投资。第三,无形资产投资。主要是以产权或专有技术进行投资。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投资须经评估作价,其投资额占注册资金不能超过20%。

企业资本金可以一次或分期筹集,具体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合同、章程的规定加以确定。如果投资者未按约定按时、足额出资,即为投资者违约,企业和其他投资者可以依法追究其违约责任,给以相应处罚。

4.资本金的管理

资本金管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根据资本金保全要求,投资者在企业生产经营期间除依法转让外,一般不得抽回投资。就是依法转让,也应有相应的条件和程序。第二,明确规定投资者的权利和责任。投资者按照出资比例或合同章程规定分享企业的利润和分担企业的风险以及亏损。第三,资本公积金是一种资本储备形式,可以按照一定法定程序转化为资本金,是所有者权益的构成之一。

(四)企业的负债

企业负债指企业承担的能够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付的债务。主要包括各种借款、应付款、暂收款等,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企业负债按其偿还期的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大类。

1.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具体有以下项目: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应付票据、应付内部单位借款及职工福利费、应付股利和短期债务、预提费用等。

2.长期负债

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限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主要包括以下项目:长期借款、应付长期债券、长期应付款、其他长期负债。

综上所述,企业资金来源由两方面组成:一是由所有者权益组成的自有资金,二是由各种负债组成的借入资金。企业在筹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的比例关系,建立合理的资金结构,减少筹资风险,降低筹资成本,提高筹资的效益。

五、资产管理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企业的各项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资产管理就是对企业的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的管理。企业拥有的资产,形态多样,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特点各不相同。为了正确认识,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志对其进行分类,在财务会计管理中,通常按照资产的流动性即变换现金速度的快慢或者消耗情况,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等。在以上的各类资产中,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的金额巨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很大,相应的流动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在整个资产管理中最常见也最重要。

(一)流动资产管理

1.流动资产的构成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种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货款、存货等。

(1)现金和各种存款。是指企业的库存现金,以及存入境内外的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他是企业履行财务责任所应当具备的、不可缺少的支付手段,在企业中流动性最强,也是其他流动资产的最终转换对象。

(2)短期投资。是指各种准备随时变现的有价证券以及不超过一年的其他投资,其中主要指有价证券。

(3)应收及预付款项。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应收而未收的或预先支付的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和待摊费用等。

(4)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商品、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类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存货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在流动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2.流动资产的特点

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变现能力较强。除现金、银行存款本来就是企业的支付手段外,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一般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必要时,企业可以将这些资产迅速换取现金。

(2)周转速度快。流动资产周转一次所需的时间短,通常会在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内收回,对企业资金的影响较短。流动资产的这一特点使得其实物的耗费与价值的补偿具有同时性,即其实物的耗费与价值补偿在一个经营周期内完成。

(3)波动性较大。流动资产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在结构构成上与总额上不断发生变化,时高时低,起伏不定,经营季节性产品的企业在这方面表现更为突出,这就要求企业在考虑资金供应时,既要注意保持各种形态资产的适当比例,又应考虑资金的灵活性。

3.流动资产的管理

从动态的角度看,流动资产具有极强的流动性。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它由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转化为增值的货币资金,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在循环过程中,流动资产的形态不断改变。从静态角度看,在同一时刻,对于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流动资产又以它的各种形态并存。这就决定了流动资产管理既要着眼于其运动过程,进行流量管理,也要着眼于其某一时点的状态,进行存量管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资金流量管理。资金流量的管理,是结合财务收支的计划和日常管理进行的,它根据企业内、外的环境和条件,统筹企业一定期间以至逐日的现金流入与流出,并深入挖掘财务潜力,有效地进行资金平衡、调度,充分发挥企业理财的运筹作用,力求“保持良好的偿债能力”和“尽可能提高营利能力”两个目标的协调、统一和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内容包括:①编制财务计划:财务计划是以预算的形式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以货币形式进行表现,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成本预算、现金预算。常按年(或季)编制;②编制明细财务收支计划:明细财务收支计划是季度财务计划的具体化,它对企业财务收支活动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③做好企业财务收支的日常管理: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应把增收、节支、开源、节流以确保收支数额的实现始终放在首位;在收支总指标可以实现的条件下,还要尽可能保证收支活动在时间安排上相适应。

(2)流动资金存量管理。货币资金的管理:货币资金是指企业拥有的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本票存款和银行汇票存款等。企业留存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有三个方面的需要:一是支付日常业务开支;二是备意外事项之急需;三是用于有利可图的购买机会。货币资金管理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出一个既能保证生产经营所需,又能给企业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持有量;二要从加速收款和控制货币资金支出。加速收款主要是尽可能缩短从客户汇款或开出支票到企业收到客户汇款或将其支票兑现的过程,比如按客户地理位置设立多个收款中心,或在各主要城市租用邮政信箱。控制货币资金支出包括金额上和时间上的控制,比如在不影响企业信誉情况下,可以尽量推迟应付款的支付期等。

短期投资的管理:企业将闲置的货币资金用于短期投资,一方面作为货币资金替代物,另一方面作为短期投资手段,获取比现金存入银行时更多的收益。因此,短期投资的管理应注意短期投资品种的选择。应根据安全性、易销性和收益性选择品种,实现较优的投资组合。

应收账款的管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商品销售地与生产地之间的距离拉大,赊销已被认为是一种通用的交易形式。赊销的应用,必然引起企业应收账款这一商业信用账项的产生。应收账款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采用信用政策所增加的盈利和由此所付出的代价之间进行权衡,主要内容包括:确定信用条件,包括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确定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指企业用来衡量客户是否有资格享有商业信用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加强应收账款的收账工作。企业应根据应收款的欠款时间长短和客户的状况,制定相应的收账政策,采用各种必要的措施,加强到期应收账款的收账工作。做好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包括做好基础记录,了解收账的及时程度,对不同信用状况的客户制定赊销限额,建立应收账款管理的考评指标。

存货管理:主要是存货量的确定和存货的日常管理。

(二)固定资产管理

1.固定资产的概念与特点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及其他固定资产等。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一次性投入,逐步地回收。固定资产的投资往往是一次进行的,且需要垫支较大数额的资金。固定资产投入以后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不改变其实物形态,但其价值则要按照磨损程度分次地或分期地、逐渐地以折旧的形式从企业的收入中补偿,即固定资产的原投资需要在相当长时间内逐步地收回来。

(2)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分别进行。固定资产的价值,是随着固定资产的磨损逐渐转移到产品成本或相关费用中,当产品实现销售后从收入中获得补偿。而固定资产实物的更新,则是在原有固定资产清理报废时,才根据生产经营的进一步需要,用平时积累起来的折旧资金购置新的固定资产。所以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在时间上是分离的,但相互又有联系。价值补偿是实物更新的条件,实物更新是固定资产价值补偿的最终目的。

(3)周转速度慢。同流动资产相比,固定资产从投资、磨损、折旧补偿、积累到再投资需要较长时间。这是由固定资产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改变实物形态的特点决定的。

2.固定资产折旧

(1)固定资产折旧计提范围。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因磨损而转移到产品与费用中的那部分价值。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折旧与固定资产实物更新有密切联系,而且每次折旧额(或比例)的大小影响到固定资产实物更新快慢。合理计提折旧,对企业和国家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企业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为:房屋、建筑物;在用的机器设备、仪表仪器、运输工具;季节性停用、大修理停用的设备;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企业不能计提折旧的范围包括: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已经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未提足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国家规定不提折旧的其他固定资产(如土地)。固定资产折旧从固定资产投入使用的次月起按月计提。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从停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计提折旧。

(2)计提折旧的方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一般采取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如符合有关规定,也可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的快速折旧方法。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但在开始实行年度前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

六、财务分析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是重要的环节。财务分析有两个不同的内容,一是进行企业之间的外部比较,它是用某一个企业的财务指标与同行业的平均指标进行比较,以分析和比较该企业与同行业平均水平差异;二是进行企业的内部比较,它是用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指标进行比较,对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做出分析和判断。财务分析既可以用于对投资对象进行分析,也可以用于对本企业内部的分析。

(一)公司财务报表

企业在公布的各种报告中,年度报告是最重要的,其中主要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这些报表的组合,从会计的角度给出了公司一年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1.资产负债表

在资产负债表中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资产类,企业资产按其“流动性”(即把资产转换成现金所需要的时间)大小顺序排列。第二部分是负债类,它们按债务必须支付的时间顺序排列。有关资产负债表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现金与资产。在报表中所有的资产都是以货币单位来描述的,但只有现金表示真正的货币。应收账款是其他公司欠A公司的账单;库存是由原材料、在制品和产成品组成;固定资产则由A公司的厂房和设备组成。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企业资产中的大部分是以非现金资产的形式存在,但非现金资产最终将产生现金流。报表中的数据表明了资产的账面价值。

(2)债务与股本。债务是A公司欠的其他企业的钱,它由应付账款(A公司所欠的账单),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A公司筹措借款)组成。股本是股东的权益,由股东的股本金、公积金和保留收益组成。公司的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存在如下关系:资产负债+股东权益。

从上面的等式知道,股东权益受企业资产影响,如果企业资产出现损失,例如应收账款没有收回,作为呆账被注销,而债务不变,则股东权益将减少。企业资产价值波动的风险是由股东们承担的。当然,企业资产增值带来的利益也由股东们享有。

股东权益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第一,股东股本,是企业发行在外股票的面值,它等于总股数乘以每股面值;第二,附加股本,是投资者超面值认购的部分;第三,保留收益,企业经营所得利润没有股东分派而留在企业的部分。

(3)库存核算。在库存核算中,采用“先进先出法”与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库存值有所不同,损益表中的利润值亦有所不同。在涨价时期,采用“先进先出法”使资产负债表中的库存值高于采用“后进先出法”得出的库存值;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的损益表利润值也高于采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出的利润值。但是每个公司采用哪种库存核算方法,在其会计制度是保持一致的。如果核算方法发生变化,公司将在财务报告中说明。

(4)应收账款。会计应收账款是通过应收账款、备抵坏账和应收款净值进行记录和核算的。应收账款是A公司的债权,它是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信用政策对应收账款的数额产生直接影响。

2.损益表

在损益表中,列出了年度的销售收入、生产成本、费用、利息费、所得税和净利润。对股东来说,最重要的是每股收益。它直观地告诉股东,公司经营1年后,每一股普通股的收益。需要注意的是:销售收入是扣除了备抵坏账后的净销售收入。折旧方法对所得税的计算和利润的计算产生影响。在申报纳税时采用加速折旧法,会使所得税的纳税递延,加速固定资产投资的回收,同时损益表中表现的利润会减少。如果采用直线折旧法,则会使固定资产的折旧寿命延长,损益表中表现的利润比加速折旧法计算的利润多。无论采用哪种折旧方法,在一段时间内,会计核算所采用的折旧方法应保持一致。采用哪种折旧方法往往与公司所在的行业有关,高技术行业一般采用加速折旧法。

(二)财务分析

比率分析法是财务分析的一种主要方法,比率分析有外部比较和内部比较。外部比较是企业之间的比较,它以同行业企业或同类型企业的平均值为基础,进行比较;内部比较是将企业近几年的财务比率进行比较,分析和考查本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变化趋势。财务比率是通过财务报表中的财务数据的关联性计算的,显示了财务报表科目之间的关系。

1.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偿债能力反映的是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企业对债务的清偿能力,往往预示着企业近期的风险。偿债能力比率把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联系起来,为财务分析人员提供了简便快速的衡量尺度。主要的流动性比率是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等于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行业平均值=2.0)

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一般包括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及库存,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一般较强。流动负债一般包括应付账款、短期应付票据、本年到期的债务、应付的所得税及其他未付开支。通常偿付流动负债需要现金支付。

(2)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或酸性测试比率等于流动资产减库存后的差额除以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

行业平均值1.1

在公司的流动资产中,库存资产的流动性最小。在发生清偿事件时,库存资产蒙受的损失将大于其他流动资产。因此一个公司不依靠出售库存资产来清偿债务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速动比率是衡量这种能力的有效指标。如果公司的速动比率小于1.0,发生清偿债务事件后,需要变卖库存资产还债,这种情况需要财务人员警惕可能发生的麻烦。

2.资产管理分析

(1)库存周转率。库存周转率等于销售额除以库存(行业平均值10次)。

库存利用率(库存周转率)

(2)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平均回收期是计算应收款平均回收时间的比率,等于应收账款除以日平均销售额(行业平均值30天)。

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

(3)固定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是用来考查设备厂房利用情况的,等于销售额除以固定资产净值(行业平均值2.5)。

固定资产周转率

(4)总资产利用率(周转率)。总资产利用率用来考查公司全部资产的利用情况,等于销售额除以总资产额(行业平均值1.4)。

总资产周转率

公司资产利用得越充分给公司创造的收益越高,如果公司总资产利用率较低,说明企业的资产利用不充分,若公司有闲置资产,则应设法变卖,若公司在建工程未完工,则占用的资产暂时不能带来收益,这一点在分析时应予注意。

3.债务管理分析

(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总负债与总资产之比,用来衡量债务资金占总资金的份额(行业平均值45%)。

资产负债率

(2)收益利息倍率。收益利息倍率是测量公司的收益支付利息成本开支能力的比率,等于公司利税前收益除以利息支出(行业平均值7倍)。

收益利息倍率

收益利息倍率高,支付利息的能力强,会增强贷款人对公司支付能力的信任程度。如果有租金支出,则应予以考虑,相应的比率称为资产负担倍率。

资产负担倍率

4.获利能力分析

公司大量决策和行动的综合结果,形成了获利能力,前面介绍的各种财务比率给出了公司经营过程的信息,它们最终将反映到公司的获利能力上。

(1)销售净利润率。销售净利润率等于税后净利润除以销售额(行业平均值7%)。

销售净利润率

(2)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是税后净利润与总资产之比(行业平均值9.8%)。

总资产收益率

这个比率描绘了公司运用资产的获利能力,比率的值越高,则获利能力越强,是公司经营效率的综合反映。

(3)股东权益报酬率。这是反映股东实际收益的比率,等于净利润与股东权益之比(行业平均值17.8%)。

股东权益报酬率

股东权益报酬率相当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表示公司给股东投资回报的能力。

5.循环经济指标分析

这是资源性企业用于对全社会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状况,进行总体的定量判断的分析指标。

(1)资源产出率指标:主要是指消耗一次能源(煤、石油等)所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该项指标的比率越高,表明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越好。

资源产出率

(2)资源消耗率指标:主要描述单位产品或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该类指标反映了节约降耗,推进“减量化”,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水耗、单位产品水耗。

(3)资源综合利用指标:主要反映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等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程度,体现了废物转化为资源,即“资源化”的成效。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

(4)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标:主要反映传统的六大类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状况,体现了节约使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的要求。

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100%

(5)废物排放(含处置,下同)降低指标主要用于描述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最终排放量减少的程度,该类指标反映了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含处置)降低率:指报告期(通常为1年)内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与上一报告期内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降低率×100%

参考文献

[1]王之泰:《现代物流学》,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年版。

[2]魏俊奎:《论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的创新》。载《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第11期。

[3]孙宇博:《煤炭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探析》。载《中国矿业》2004年第13期。

[4]徐小娟:《石油企业物流管理系统模式的建立》。载《集团经济研究》2005第8期。

[5]李琪:《电子商务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杨坚争:《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赵晶、朱镇:《企业电子商务战略实施关键成功因素的实证研究》。载《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46期。

[8]姚顺波:《现代企业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马建臣:《资源性企业管理方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