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一位诗、词、文、赋兼擅,有着多方面艺术才能的女作家。她的早年是以诗名擅声的,可惜其诗文散佚太多,欲窥豹之一斑且不可得;再者,其诗名为词名所掩,历来论者鲜有提及。到目前为止,能收集到的李清照诗文,合计不足十篇。因文献无征,研究文章也不多。
一、李清照的诗
早期的文学史,于李清照诗多付之阙如,偶有涉及,亦寥寥点过而已。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说:“《碧鸡漫志》,谓易安‘自少年兼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朱子称易安诗:‘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致死薄殷周’。不图妇人有此笔力,然不见全篇。《风月堂诗话》,引其断句,如‘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少陵也是可怜人,更待明年试春草’。《清波杂志》,谓易安在江宁日,‘每值雪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得句必要庚和。明诚每苦之’。盖易安襟怀超迈,故其诗每有秀逸之气,惜传者不多耳。”其后,吕思勉的《宋代文学》说:“易安诗笔稍弱,词则极婉秀”。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谓李清照,“她的五七言诗并不甚好;她的词却是她的绝调”。评价都不高。但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文学史简编》(修订本),称李清照诗“颇矫健、放逸,有丈夫气,如《绝句》、《上胡尚书诗》等更是情辞激越,体现了对偏安局势的愤慨,对沦陷地区的怀念”。
五六十年代之后的文学史,有关李清照诗的论述渐多,但是多合诗文而论。如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所言:“李清照遗留下来的少数诗文,大都是南渡以后的作品。《金石录后序》……是一篇优美的用文。她的《打马赋乱辞》、《上兵部尚书胡公》等诗强烈反映了她希望收复失地的思想和关心现实政治的积极精神,风格刚健清新,同她的词不大相同,可见她是有意用诗来表现另一方面的思想内容的。”又如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所言:“李清照的诗文证明了,她的生活、她的内心世界比她在词中所直接体现的要更广阔、丰富一些。只有认识这一点,她的词的感情基石特别牢固,因而艺术魅力也特别强烈,才是容易说明和容易理解的。”强调李清照词与诗文在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上的差异。
黄盛璋的《李清照与其思想》一文,论及李清照爱国主义思想时,事实上几乎仅是就其诗来进行阐述的(另外还略微提及《打马赋》),说“清照是具有强烈民族思想的爱国诗人……爱国主义思想是她思想中最光辉的一面”。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中,提到李清照早年的诗时说:“李清照在这个时期的诗作的题材较词要宽广……在这些诗中,作者跳出了封建时代妇女生活的狭窄天地,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于李清照的后期诗,他也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以说明李清照爱国主义思想和希望收复失地、光复神州的政治主张。
80年代前后,出现了论说李清照诗的专门论文。孙乃修的《生当做人杰——论李清照诗的思想意义》一文,从“锐利的政治批判锋芒”、“英雄主义人生观的崇高赞歌”两个方面,对李清照诗作了详细分析,指出:“这些诗大都具有强烈、深刻的政治批判色彩和对英雄主义人生观的歌颂。这些诗与民族兴亡直接相关,几乎没有一首是个人际遇的哀叹,充分显示了李清照卓越的政治眼光、民族气节和雄伟的胸怀”。评价是相当高的。玮闻《论李清照的诗》说:“虽然她的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多,不如她的词那么脍炙人口,但却充满了辛辣讽刺,富于鲜明政治倾向性。”认为李清照诗的思想内容可归纳为这么几方面:关怀国家民族的命运,对黑暗政治的不满;追求思想上的自我解脱;悼亡思乡。其艺术独创性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善于根据不同题材选择不同的诗体,组成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其次,诗人针砭时弊,干预现实,还巧妙地引用历史人物故事,与现实生活里的人物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诗作的政治倾向性;三是,就每篇诗作而论,也各有其独特的风格。
刘杰超《李清照诗的艺术特色》一文从三个方面分析李清照诗的艺术特色、风格特色、表现手法等:雄健豪放,坦荡明快;巧于用典使事,善于点化诗句;借古讽今,古为今用。李素琴《豪放与婉约并存——浅谈李清照的诗风与词风》一文,将李清照诗风、词风作比较,认为李清照留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诗,“题材广阔,爱憎分明,壮怀激烈,奇气横溢,风格豪放遒劲,颇有大丈夫气概,字里行间洋溢着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诗风慷慨而词风婉约,二者截然不同。
也有人将李清照与李白作比较,如金振华《李白与李清照诗歌的共通处》一文,就二李诗歌之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进行比照,认为就艺术风格而言:二李的诗在风格上都雄浑开阔,气魄较大;二李都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想像丰富,语意飘逸。
二、李清照的文
与其诗相较,李清照文的研究相对较多一些,但单篇论文也仅三四篇而已。谢无量的《中国妇女文学史》说:“易安本有集七卷,明焦《国史经籍志》云十二卷,则并词言之。《直斋书录》,又有《打马赋》一卷,盖《打马赋》当时亦自集中别行也。此外如《金石录后序》,已见于前,又别有序一篇,及其余四六杂文。”又说:“易安尤长四六。”但人们尤看重的是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浦江清的《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说:“此文评记夫妇两人早年之生活嗜好,及后遭逢乱离,金石书画由聚而散之情形,不胜死生新旧之感,一文情并茂之佳作也……此文体例虽属于序跋类,以内容而论,亦同自叙文。清照本长于四六,此文却用散笔,自叙经历,随笔提写。其晚景凄苦郁闷,非为文而造情者,故不求其工而文自工也。”是为的论。赵景深的《中国文学小史》上海光华书局1928年版,对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也表示首肯,认为“她的诗、四六杂文都不见得好。如果说在她的词之外还应该有好的文学作品,那便是她的自叙传《金石录后序》”。
成善楷的《李清照诗文初探》,对《金石录后序》和《打马赋》两篇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关于《金石录后序》,成文指出:“这篇序文,既是李清照的自序传,又是一幅最生动的南渡流亡图,文理自然,略无雕饰;是一篇很动人的抒情散文。”论及《后序》的意义时,文章认为:“并不仅仅在于它给我们留下了一篇非常有价值的文献,使我们对李清照的为人及其性格,得到较全面的认识。”其更深刻的意义应在于两方面:首先,它艺术地再现了当时金人南下,广大中原人民在赵构为首的卖国投降集团所采取的逃跑主义影响下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其次,它艺术地提供了李清照诗、文、小词的生活和思想基础,大大有利于对她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至于《打马赋》,一些论者认其为游戏之作,此文则认为:“作者赋打马是名,寓我雄心、寄我壮志是实。应该说,《打马赋》是一篇很沉雄的抒情小赋,对于研究李清照的思想和性格,尤为重要,尤为直接。”赵齐平的《李清照与赵明诚及〈金石录〉》一文,是将《金石录》也作为李清照作品之一部分来看待的,他说:“《金石录》向来只题赵明诚撰,实际上,是他和李清照的共同学术研究成果。”并引郭沫若所言:“《漱玉集》中,《金石录》里,都可见出李清照的‘文采’”,谓“事实正是如此”。文章论及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时说:“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重点不在写物,而在写时事,尤其在写人。通过那些金石书画的‘得之艰而失之易’的记述,反映出她所遭遇的重重变故,抒发她怀念和哀悼赵明诚的真挚和深沉的感情。”关于《后序》的艺术特色,文章称:“作者没有着意渲染铺张,而以寻常浅近语句淡淡写来,却字字饱含着感情和血泪,一如她写词那样的纯用白描,而天然感人……仅从艺术手法方面来看便是相当精彩的。”与成善楷一样,也是重其“文理自然,略无雕饰”的一面。
苏者聪在《宋代女性文学》一书中说:“清照的散文也写得很出色,如《金石录后序》,就是一篇优美动人的传记性散文,详尽记载他们夫妇34年来忧乐得失、饱经风霜的人生历程,从中年看到北宋靖康时的社会大动乱给人民带来流离失所的深重灾难,可说是一篇珍贵的历史文献,文辞精练,要言不烦,剀切中的。”
90年代以来,开始有对李清照散文作较为系统、深入研究的论文出现,较突出的如杨庆存的《易安散文艺术发微》,就易安散文的语言文采、艺术风格等进行综合分析,所论涉及李清照散文的内容、立意、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方面。概括说来,一是抒写性情,广寓见识:易安散文的立意与旨趣;二是含纳丰富,意蕴深厚:易安散文的储存信息与潜在意识;三是灵活变化,跌宕多姿:易安散文的结构方法与布局安排;四是典赡博雅,精秀清婉:易安散文的语言文采与艺术风格。最后指出:“易安不仅继承了唐宋古文运动的优秀传统,而且发扬光大了魏晋时期优良的文风,将自己鲜明的个性、广博的学识和强烈的时代气息融会其中,使作品呈现出丰厚典雅,多姿多彩的风貌,不仅为南宋文苑增添了新的光彩,而且也为古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评述具体切实,具有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