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中,散文所取得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因此,欧阳修的散文在20世纪受到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其散文艺术的各个方面都被论说到了。
一、艺术渊源及风格特色
关于欧阳修散文的艺术渊源,人们普遍认为是学韩。陈桂在《中国散文史》中引《石遗室论文》云:“其实昌黎文有功夫者多,有神味者少……欧公文实多学《史记》,似韩者少。”作者也说:“大抵欧文最工吞吐夷犹。”钱基博在《中国文学史》中总评欧阳修之文说:“其为文章,苍坚雄遒,力模韩愈者,集中如《本论上》、《集古录目序》……特其文学韩愈而能自出变化。韩愈之不可及者,在雄快而发以重难;而修之不可及者,在俊迈而出之容易。韩愈雄其辞,沛其气,举重若轻,修则舒其气,暇其神,以重驭轻。韩愈风力高骞,修则风神骀荡;然备尽众体,变化开阖,因物命意,各极其工,而不可以一格拘,此所以不可及也。”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三)认为:“欧阳修的散文虽以学习韩愈相标榜,风格实各不相同。如果说,韩愈的文章如波涛汹涌的长江大河,那么,欧阳修的文章就恰似澄净潋滟的陂塘。韩文滔滔雄辩,欧文娓娓而谈;韩文沉着痛快,欧文委婉含蓄。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尚奇好异的作风。他叙事简括有法,而议论纡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而语句圆融轻快,略无滞涩窘迫之感。又注意语气的轻重和声调的谐和。欧阳修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作为当时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是毫无愧色的。”崔际银在《始于笃学,终乎新变——略论欧阳修对韩愈的继承与发展》一文中指出,欧文经过了“学韩”、“似韩”、“变韩”三个时期。文章还从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当时的社会思潮以及作者的品性、主观的追求等方面探讨了欧阳修“变韩”的原因。何沛雄的《欧阳修与韩愈的“古文”关系》一文指出:“欧阳修的散文深受韩愈的影响,更可以说源自韩愈,但由于本性冲和恬静,高官厚禄,生活优游,加上尽得太史公行文的‘逸气’,故下笔深醇,开古文阴柔一派,与韩文的阳刚风格并辟衢路,垂范千古。”
多数学者认为,欧文的基本风格是平易流畅中善于曲折变化。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二)指出:“欧阳修等却在五代以来的怪癖、艰涩的文风的斗争中,发展了韩愈文论中‘易’的一面,建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后世的文章家大都继承和发展这一风格。这也是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贡献。欧阳修的各体文章,就是这种风格的最好代表。无论是议论或叙事,他都能写得明畅简洁,而又丰满生动。”万若增的《欧阳修散文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认为:“欧阳修在散文写作方面的成就,是在学习司马迁、韩愈等前代作家创作的基础上,将议论、叙事、写景和抒情融合而成为情文并茂,无所不可的创作方法,充分发挥不受对偶声调束缚的散文写作的优越性。以作品的内容而言,欧阳修的散文善于叙事,善于写景,善于抒情,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就写作的技巧而言,欧阳修的散文善于用宕笔,善于用疏笔,善于吞吐夷犹,善于抑扬顿挫,读起来感到层次曲折,气势流畅,音节铿锵,情韵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周振甫《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色》认为欧阳修提倡实用散文,并将欧文的艺术特点与风格总结为五点:婉转曲折,态度从容;气势旺盛,措辞平易;结构严密,富有逻辑力量;一唱三叹,富有韵致;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这些特点与韩愈的雄健、古奥、奇崛相比,更切近、实用。文章还指出欧文以抒情见长,而不擅长刻画人物。孙犁在《欧阳修的散文》中分析欧文的艺术特点,说他“常常是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入情入理的具体事物出发,从极平凡的道理出发,乃至写到中间或写到最后,其文章所含蓄的道理也是惊人不凡的”。认为欧文以理取胜,并且在写作前认真观察、反复思考,融会于心,然后动笔,写完后又不厌其烦地推敲修改,所以“他的文章以力得来,非以才得来”。
胡念贻在《欧阳修和他的散文》中说:“欧阳修散文的佳处往往是这样:他所表现的思想看来是一些平常的道理,然而写得富有感情;他所描写的景物也多是一些寻常的景物,然而他写得是那样优美。将平常的道理和寻常的景物用散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却使人感到新鲜,而且具有魅力,这就是它的特色。”王冰彦《欧阳修的“道”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说:“由于欧阳修强调文学的‘致用’,因此,他的散文措辞平易,用当时通行的文言写,不用古奥的文字,以此来叙事说理、抒情,更显得条达疏畅,无不如意。”刘宁的《欧阳修提倡平易文风的思想渊源和时代意义》认为,欧阳修散文基本上摆脱了以往同类文章类似寓言的创作模式,并不刻意地选择人物、场景以及按照寓意的逻辑来组织内容,显示出明显的类比痕迹,他只是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在事与理看似散漫不经的安排中,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之事中体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陈尚君的《欧阳修与北宋文学革新的成功》,分析欧文艺术上的特点有五:不用冷僻怪异的字,不生造词;多用语助词;大量化用骈文语句;注意文章的声韵;善于利用文句的长短变化、语气的停顿转换,以加强文句间联系,使文章文气流转,曲折多变而又条达畅快。张毅在《宋代文学思想史》中指出,欧阳修的时代,经世致用的思潮加强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感,使得其创作中理念意识加强,“古文写作不纯是为了记叙一件事,更不是为了抒情,而是为了说明有关政治教化的道理。因此‘明经通古’成为散文写作的首要条件……明古的目的在于究明古今治乱之原,为古文的写作提供事例,不至于使义理流于空泛。义理畅达和引证丰富是宋代散文的一大特色,如欧阳修的《朋党论》,主要道理前半部分就已说清楚了,后半部分主要是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中引出许多事例来加以说明。丰富的征引使义理的阐述化为文气贯注的铺叙,成为形成文章结构和风格的重要手段。不仅有助于布局的完整,义理的畅达,而且能造成汪洋恣肆的文势,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二、“六一风神”
这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品格。洪本健在《略论欧阳修散文的阴柔之美》一文中,专门谈了欧文的阴柔之美,说:“欧阳修的散文情韵深美,偏向阴柔一路发展,显示出典型和成熟的艺术风格。”并将其阴柔之美总结为:蕴蓄吞吐之美;委婉曲折之美;平易自然之美;清音幽韵之美。后来,他又在《略论“六一风神”》中,除指出阴柔之美为“六一风神”之归属外,还补充了以下观点:一是散文的诗化,是“六一风神”之标志,通过比兴手法以含蓄情意,使声韵和谐,节奏鲜明。二是情感的外显,是“六一风神”的本质,说欧文常着眼于感情的抒发,至于时间的叙述、场景的描绘、形象的刻画等,往往略去。因此,欧文“字里行间,情意深至而韵味缅邈”。王水照在《欧阳修散文创作的发展道路》中,将欧阳修散文风格的美学层次——“六一风神”,总结为“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其结构层次上的“以极吞吐往复参差离合之致”、“回环曲折、吞吐掩抑”;语言层次上的“平易自然”,都形成了“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柏寒的《风神绝世的优美散文——欧阳修散文的艺术风格》一文,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欧文的特色:首先,“笔端饱含着浓重、充沛、真挚的感情”,是形象性和抒情性的完美结合,“富有醇厚的诗意”;其次,富有理趣;三是,“纡徐圆转,款款道来,不紧不迫,浑然天成”,但又在结构上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波澜叠起的”。刘德清《欧阳修论稿》认为,“六一风神”的特点是:其一,平易自然,婉曲有致;其二,纡余委备,顿挫抑扬;其三,偏于阴柔,情韵绵邈;其四,含蓄蕴藉,诗味醇浓。
风神是心态的表露。陈晓芬在《欧阳修的心态特点和他的散文风格》一文中,从欧阳修的心态入手,分析了欧阳修散文“平易”风格的形成,认为:韩愈“竭力把儒道上升到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理论高度”,欧阳修与他不同,“要使儒道降落到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显得切实可行”,注重儒道的现实作用和实际功效,没有更多的超常之想,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其散文的平易性”,缩小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容易激发起读者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感到可以亲近。与他们的心态对应,韩愈散文多用排比的句式、递进的层次,追求整齐美与排山倒海的气势;欧阳修散文则以“参差变化的外观形式,形象地显示了思维感情自然流转变化的图象轨迹”,其自然淡逸的风格“不是简单地依靠意志力的控制,或完全依赖有意识的艺术追求所能实现的,确切地说,是欧阳修固有的心理特点,使其他多种创作因素最有效地显示了作用”。刘宁在《欧阳修提倡平易文风的思想渊源和时代意义》一文中,不仅论述了欧阳修散文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而且深入到欧阳修思想的内层去考察其原因,指出“平易”、“简要”是欧阳修思想的核心观念,他主张施政本乎人情,尚宽简、去繁难,使人易知易行;在学术、立身、处世方面“都提倡脚踏实地的朴素作风”,因而,他在艺术上体现的平易风格,是“对平易精神的自觉追求在文学创作中的反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宋代士人阶层文化心理的变化和精神面貌的特色”,体现了他们“掌握政权以后的主人翁心态”。
三、创作分期与分体评说
王水照在《欧阳修散文创作的发展道路》一文中,详细地探讨了欧阳修散文发展的阶段以及其艺术风格的变化,将其分为五个阶段:1.洛中三年对欧阳修的散文创作起过一锤定音式的重要作用。在此期,他编校韩集,并崇尚“道”的实践性品格,提高了知名度,声誉鹊起,为后日主盟文坛创造了条件,孕育了他独特散文风格的萌芽。此期散文有三十多篇,其特点是学韩、崇尚简古的风格、多有骈句。2.景元年到庆历五年,第一次的夷陵之贬对他的思想和性格以及创作道路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文论思想也臻于成熟,对“道”有了明确的阐述,创作与他的政治活动密切配合,写了不少有关政治革新的文章,由于文名卓著,他应邀写了不少墓碑文。与曾巩之擅长写目录序、王安石擅长经义序不同,欧阳修以精于诗文集序著称。3.庆历五年到至和三年,欧阳修第二次被贬,他散文的主体风格却由此走向成熟。作者详细地分析了“六一风神”的三个层次(见上述)。4.至和元年到治平四年,欧阳修在朝任职,形成了以他为盟主的嘉文人集团,利用知贡举的机会,与当时的太学体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终于奠定了宋代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群体风格,取得了古文运动的全面胜利。5.治平四年到熙宁五年,《归田录》、《六一诗话》是此期的重要收获。这时期欧的散文集中表达了“迟暮之感”,流露出老之将至的迟暮心态,创作上时有出语重复之病,乃至老人式的细致絮叨;但这“反而增添了感人的力量”。《归田录》、《六一诗话》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收获。
陈桂《中国散文史》引陈衍《石遗室论文》云:“永叔以序跋杂记为最长,杂记尤以《丰乐亭记》为最完美,起一小段已简括全亭风景,乃横插滁于五代干戈之际,得势有力。然后说由乱到治,与由治回想到乱,一波三折,将实事于虚空中摩荡盘旋,此欧公平生擅长之技,所谓风神也。”钱基博在《中国文学史》中论欧阳修的各体文章时说:“碑传之文,随事曲注,而工为提掇,跌宕昭彰,大含细入,不矜愈之奇辞奥句”;“论说之文,因事抒议,而工于辨析,条达疏畅,理惬情餍,不同愈之盛气强辩”。万若增在《欧阳修散文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一文中指出:首先,墓志一类的作品在欧阳修集中占一半以上,虽不乏谀墓之作,“但主要的是在作者为一些好友,如石曼卿、苏子美、梅圣俞、江邻几、尹师鲁等人所作的墓志中,却创造出作者特有的情文并茂的风格,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其次,序跋一类的作品,最突出的是《五代史》,文笔清洁老练,许多传序“既是沉痛的史论,又是优美的散文”,为好友写的诗文集序,“也摆脱前人创作的规律,创造出自己的风格”;第三,杂记一类的作品,与《水经注》、柳宗元等人的杂记文不同,“兼有幽雅和富丽两种特点,使读者如身入景色秀美的园林,极赏心娱目的能事”。
陈尚君在《欧阳修与北宋文学革新的成功》中分析欧阳修各体文章之特点说:“其奏议政论文多步法陆贽,内容充实,概念准确,善于在纡徐舒缓的述理中,提出犀利的见解,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史论则不同,多设疑、多感叹,曲折往复,情理俱胜,史书传记和墓铭碑状文字简略,只书大节,反对繁缛空言,多撷取典型事件以反映其面貌。其记叙文善于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注意谋篇立意,剪裁精当。欧文一般都有笔触多情的特点,而感情色彩最浓郁的当推其哀祭文,多是对文学知己、政治同志的哀悼,声泪俱下,情见于词。”唐骥在《欧阳修碑志泛览》中指出,欧阳修的碑志文“可以说是庆历风云录,系乎治乱之文”,它全面地反映了庆历新政前后北宋政坛上围绕革新进行的激烈斗争,借碑志系统地宣传了革新思想,这些碑志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叙事方式以及布局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具的特色,是中唐、北宋中期事实上存在着的变法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黄中梵在《欧阳修碑志文简论》中也指出,欧阳修的碑志文在形式上较为成功地摆脱了碑志文作为古代应用文之一的僵化模式,不少篇章写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流畅,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从而显示了更强的文学特色。关于欧阳修的赋,程千帆、吴新雷在《两宋文学史》中说:“一方面他仍然吸取传统辞赋的铺张手法,另一方面却大胆地打破了传统的骈赋、律赋的格律与模式,完全出之于散文。这一尝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文赋的地位从此确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便是接受《秋声赋》的直接影响而写出的。”王水照在《欧阳修散文创作的发展道路》中也指出,欧阳修的赋“既保持了诗的特质和情韵,又采取了散文的笔致笔调,打破了原来固定的句式、韵律,形成了一种亦诗亦文、情韵不匮的新型赋体,丰富了中国文学的样式。”
刘德清在《欧阳修论稿》中将欧阳修的散文分为议论文、记叙文、抒情文三大类。议论文“包括直陈时事,阐述政治主张的政论,以古喻今,用历史服务于现实政治的史论,评述作家作品、探讨文章得失的文论”等,其风格是多样化的,其共同的特点是“长于说理,逻辑严密,持论平实,婉曲多姿”;记叙文的特点是,虽长于记叙和描写,但不是文章的重点,它们只是文章的关联点,由它生发议论,引发抒情,而且记叙议论抒情三者往往熔为一炉,相得益彰,“叙事写景中寓含深情或哲理,议论抒情又使得记叙的境界得以升华”。抒情文包括祭文辞赋及一部分以抒情为主的序、题跋、书简等,其特点是“感情真挚,哀婉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