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陆游文集1
7987100000056

第56章 感事(四首录二)

鸡犬相闻三万里,①迁都岂不有关中?②广陵南幸雄图尽,③泪眼山河夕照红。

【注释】

①鸡犬相闻:《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原意指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陆游借用指中国的广大富庶。②“迁都”句:是说汴京陷于金人后,宋高宗不迁都关中,以图恢复,反而南走广陵(扬州),建都临安,足见其志在偏安,并没有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③“广陵”句:广陵,郡名,故治在今江苏扬州。建炎元年(1127)五月,高宗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十月南奔扬州。皇帝所至日幸。

堂堂韩岳两骁将,①驾驭可使复中原。

庙谋尚出王导下,②顾用金陵为北门③!

【注释】

①“堂堂”句:韩岳:即南宋名将韩世忠、岳飞。韩世忠曾多次打败金兵,建炎四年(1130)曾以八千人围困金将金兀术十万之众于镇江黄天荡。后因坚决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反对秦桧议和,反对杀害抗战将领岳飞,为妥协投降派排挤,终于被解除兵权。骁将:勇将。②“庙谋”句:庙谋:古代国家大计必在祖庙商决,诗人因称国家大计为庙谋。王导:东晋时丞相。东晋元帝用王导计,建都建业,又称金陵,即今江苏省南京。③“顾用”句:顾:反。用金陵为北门,意指高宗不能把金陵作为恢复中原的根据地;相反地,却从金陵再向东南奔走,把金陵作为北边的疆界,这样谋划比东晋时王导的偏安谋划还不如。

【品评】

组诗《感事》共四首,这里录前两首。诗作于庆元二年(1196),是年诗人家居山阴。

靖康之变发生于1127年,距作诗时七十年。七十年,一个王朝竟忘记了或者说是极力抹去了七十年前不堪回首的耻辱,剩下的是西湖的花朝月夕,江南的美人醇酒!而一位七十年前战乱中的襁褓小儿,今天七十二岁的老人,僵卧在山阴的小村庄里,还一遍又一遍地吟唱着收复中原的“战地进行曲”。是夜莺就要发出歌唱,是战士就渴望上战场!一想起那个患了“恐金症”的高宗,和他周边患了软骨症的公卿,诗人陆游便情不能已。1127年,高宗赵构不顾主战派大臣和将领们的反对,于十月将朝廷迁至扬州,随后又逃至杭州,当金兵突破长江防线直扑而来时,高宗只得人海避敌,在温州沿海漂泊了四月之久。绍兴二年(1132),高宗迁都杭州,南宋朝廷终于获得了喘息之机,得以苟安。这便是上述第一首诗的写作背景。

有精忠报国、“为王前驱”的将领,有为收复呐喊摇旗的诗人,更有沦陷区人民对宋王朝的支持,可为什么苟安的局面还能存在下去呢?我们不能不把批判的眼光指向决策层内部。原来,高宗是在向金人求和不得的形势下暂时重用爱国将领,其目的只是自活,并没有北伐恢复的打算。岳家军势如破竹地收复失地,一直打到距开封仅有四十五里的朱仙镇。皇帝担心岳飞势力壮大难以驾驭,连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飞立即班师。这样北伐的成果被轻易葬送了。后秦桧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酿成千古冤案。有人曾问岳飞,天下何时才能太平,他答道:“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的确,像岳飞这样既不蓄姬妾又不营私财的正派官员,在古代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当年,东晋元帝,虽也是偏安之君,但肯任用王导为相,退到建康,就坚守不退,还能相机出兵,与敌人决不妥协。元帝死后,中经苏峻之乱,建康公私涂炭,有人建议退守会稽,王导坚持不退,以为宫殿民居焚毁,可以陆续修复,何愁不能恢复繁荣景象,而望风退缩,岂非自甘示弱!故南宋小朝廷之庙谋,远在王导之下。

这里选的两首小诗,语气喷薄而出,直面现实毫不避讳,虽乏蕴藉之美,但具慷慨之悲,可见其忧国之诚,未尝非诗之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