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陆游文集1
7987100000045

第45章 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①

公卿有党排宗泽,②帷幄无人用岳飞。③遗老不应知此恨,④亦逢汉节解沾衣。

【注释】

①范至能;范成大,字至能。乾道六年(1170)出使金国。揽辔录:书名,是范成大出使金国时所作的日记。内载其过相州(今河南安阳)时,“遗黎往往垂涕嗟啧,指使人云:‘此中华佛国人也。’老妪跪拜者尤多”。②“公卿”句:公卿:指宋高宗亲信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等。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宗泽知磁州,屡次抗击金兵。建炎元年(1127),宗泽任汴京留守。当时各地义军大规模发展,宗泽布置诸军,准备渡河收复失地,前后共二十多次上书高宗。但是逃到扬州的宋高宗和黄潜善、汪伯彦等却积极向金人求和,不理睬宗泽的建议。宗泽见恢复无望,忧愤成疾,连呼“过河”三声而死。③“帷幄”句:帷幄:军帐。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岳家军”深得人民爱戴。绍兴十年(1140)岳飞率军大破金兀术,进军朱仙镇,距开封仅四十五里。然而高宗、秦桧为贯彻其投降阴谋,却连下十二道金牌严令岳飞退兵。岳飞退兵后,河南各地又被金人占领。第二年岳飞竟以“莫须有的罪名”被高宗、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杀害。③“遗老”句:遗老:留在敌占区的老年人。不应:不曾。此恨:指投降派误国的恨事。④“亦逢”句:汉节:古代出使的人,手持符节仪仗。这里借汉言宋,指范成大等出使金国的使节。解:懂得,了解。

【品评】

诗作于绍熙三年(1192),时诗人家居故乡山阴。

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以宋朝特使身份出使金国,当时孝宗皇帝下达了两项外交任务,一是要求收复河南陵寝之地,二是想改变接受金国书信的仪节。原来,高宗绍兴和议时,规定金国向宋廷递送国书时宋朝皇帝必须跪拜受书。范成大使金后,虽未能改变这一仪节,但其大义凛然,临危不惧,连金世宗也对其忠贞表示嘉许。后范成大以此为背景创作了七十二首记行诗,并留下了笔记定名为《揽辔录》。这首诗便是陆游在看了《揽辔录》后有感而赋的。陆诗抒发感情往往较直,但直中有曲,此诗便是一例。曲言中既表现了遗民们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怀念之情,更反衬出在朝的衮衮诸公置人民的情感于不顾,令人悲愤失望!

陆游并未亲身到过沦陷区,也并未目睹遗老的切盼之情,只是在读了好友范成大的《揽辔录》后,“故国神游”,以想像的诗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遗民渴望重回大宋怀抱的图画。这是不是违反“艺术反映生活”的创作原则?非也。艺术的反映要求的是艺术本质的真实,而未必生活中实有之真实。陆游的诗传达了千百万大宋子民的心声,反映了时代的本质要求,因而达致了艺术真实,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无独有偶,作为与陆游心灵相通的诗友范成大有《州桥》诗一首,同样以这次出使见闻为背景,诗曰:“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可以想见,在当时敌人镇压之下,遗民的忍泪询问也许并不是真实的场面,但却是沧陷区广大人民真实而强烈的心声,也同样达到了艺术真实的高度。陆游这首诗与范成大的《州桥》,取材于同一历史背景,爱国激情难分轩轾,诗意交相辉映,绽放出夺目的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