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陆游文集1
7987100000044

第44章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①

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

力孱气馁心自知,②妄取虚名有惭色。

四十从戎驻南郑,③酣宴军中夜连日。

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④华灯纵博声满楼,⑤宝钗艳舞光照席。⑥琵琶弦急冰雹乱,⑦羯鼓手匀风雨疾。⑧诗家三昧忽见前,⑨屈贾在眼元历历。⑩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

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

【注释】

①走笔:奋笔。②“力孱”句:力孱:力薄。气馁:气虚。③南郑:陆游在南郑时,年四十八岁。④“阅马”句:阅:检阅。厩:马棚。⑤“华灯”句:华灯:华丽明灯。纵博:纵情博戏。⑥宝钗:指妇女的珍贵首饰,这里指代军妓舞女。⑦“琵琶”句:指急促的琵琶弦声犹如冰雹乱下。⑧“羯鼓”:指熟练的羯鼓声快如疾风暴雨。羯鼓:是西北少数民族的乐器,状如腰鼓。⑨三昧:佛经语,原意为正定。宋人文学批评中,用此以指诗文奥妙、诀窍。⑩“屈贾”句:屈贾:指屈原、贾谊,二人都是古代的辞赋家。元:通“原”。历历:分明。天机云锦:古代神话中织女所用的织机,和她织成的上有云彩的锦缎。这里比喻诗的词藻之美。“剪裁”句:意谓剪裁得当,用不着寻常的刀尺。“秋毫”句:秋毫是鸟兽秋天所生的细毛,此处是说创作中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广陵散:古代琴曲名。三国时嵇康善为此曲,后为司马昭所杀,临刑时,索琴弹此曲,叹道:《广陵散》从兹绝矣。后世因称失传的曲艺为“广陵散”。

【品评】

诗作于绍熙三年(1192),当时诗人六十八岁,闲居故乡山阴。

诗人总结了自己创作的发展过程,对自己的独特诗风作了形象描画。诗可分三个部分,前四句为第一层,写自己在四十八岁以前,只模拟别人写诗,虽已取得了声誉,不过是妄取虚名。陆游学诗,和当时多数人一样,是从江西诗派入手的。他童年时代喜读吕本中的诗,私淑吕氏,从十八岁开始,又师事曾几。但其富于浪漫情趣的性格,却使他只能为江西派的清新而不满江西派的瘦硬,只能为江西派的绚烂而不喜其生涩。“四十”以下十二句为第二层,指出到了南郑军中,接触到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如火如荼的军营生活与其纵放浪漫的个性一拍即合,从而在创作上出现了根本的转折,发现了诗的意义,懂得了诗家的“三昧”。沙场点兵,是豪气冲天的男儿事业;博戏、观舞,则大大满足了生命活力旺盛的诗人的感官刺激和精神欲望。丰富广阔的现实生活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他似乎洞见了作诗的决窍,与屈原、贾谊这些伟大诗人相照面。无尽的诗材和美丽的词藻纷至沓来,安排组合之妙存乎一心,就像庄子《庖丁解牛》中所描绘的“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的境界,而非捉死弄活、冥思苦想所能至。如果说,四十八岁以前,是陆游跟江西派由合而离的创作前期,虽挫笼万有,穷极工巧,而仍归雅正;四十八岁以后,从戎巴蜀,接触了奇丽的山水,从军后又亲历了战斗生涯,从此便超越了江西派的藩篱,此为其作品的中期。这一时期,作品的忠爱激情与豪迈气概显得特别突出,境界达于恣肆宏大。后来,他把这种感受总结为经验,告诉儿子:“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示子通》)最后四句为第三层,表达了惟恐身死以后,自己的经验从此失传的心情。其实,最后的担心正见出陆游的纯真与可爱之处,诗家事业,万古常新,“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江山代有才人出”,又何必杞人忧天呢?